就业心理障碍是指就业是每个人所面临的重大抉择,尤其对于大学生来说,是人生的重大转折,大学生的理想与追求有明确的目的性,但面临着更多、更大的挑战与机遇,因而也承受着更大的心理压力与冲突。小编整理的大学生就业心理的论文,供参考!
摘要:艺术类大学生是一类独特的、拥有鲜明个性的大学生, 专业与就业对口性的问题使得艺术类大学生在就业时遇到了很多挫折, 相当一部分艺术类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出现了变化。为了促进艺术类大学生就业心理的调整与转变, 本文对艺术类大学生的就业心理状态作了详细的探讨, 对艺术类大学生的就业心理状态特征以及影响因素作了详细的探索, 并针对艺术类大学生就业心理状态给出了合理的建议, 从而有利于艺术类大学生的就业择业。
关键词:艺术; 大学生; 就业心理;
自从1999年我国高等院校扩招以来, 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步入了崭新的时代, 高校在专业设置、规模、数量等多个方面逐步增长, 劳动力市场也在不断发生改变, 随着全球经济形态的变革, 大学生的就业也逐步由传统的“统包统分”转变为“自由择业, 双向选择”的方式。在这种情势下, 大学生的就业择业中也出现了许多新问题, 根据相关数字统计, 当前很多高校的大学生签约率不到15%, 初次就业率也在不断下降, 这已经成为社会十分普遍的、备受关注的一个现象。
最近几年, 随着“艺考热”现象的出现, 艺术类考生的数量呈现明显上升的趋势, 很多高等院校相继开设了艺术类专业[1]。所谓艺术, 就是以形象来体现实际的一种社会意识心态, 包含戏曲、电影、喜剧、舞蹈、音乐、雕刻、绘画、文学等多个方面[2]。
所谓艺术类大学生就业心理, 就是艺术类大学生在就业择业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心理现象, 其受到了就业调试、就业冲突、就业准备等多个过程的影响, 通常包含社会、心理与认知这三个层次的心理状态, 从具体内容上而言, 大学生就业心理能够分为就业心理压力、对就业教育的需求与评价、对职业与专业相符的期望、对专业的满意程度、就业途径、就业信息渠道、就业价值标准、就业城市期望、工作单位性质倾向、薪水的期望、就业准备、自主就业意识、对社会的理解、自我认识等方面[3]。当然, 不同高等院校、不同专业的大学生, 所体现出的就业心理状态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 本文对艺术类大学生的就业心理状态作了相应的探索, 在对相关概念进行调研的基础上, 分析了艺术类大学生的就业心理状态特征以及相关的影响因素, 并出了有利于艺术类大学生就业的合理建议, 从而可以帮助艺术类大学生调节状态、提升自我, 更好地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艺术了大学生就业心理状态特征以及影响因素研究
(一) 艺术类大学生就业心理状态特征研究
1. 盲从心理
艺术类大学生在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过程中经常体现出迷茫与盲从的就业心理状态, 很多艺术类大学生对于当前的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并不熟悉与了解, 对于自身素养与才能的认识也存在很大的盲目性, 独立性较弱, 有较强的依赖性, 自身在工作实践经验、专业水平、社会阅历等方面也存在很多不足, 无法从自身的角度对符合自身未来发展的职业进行合理的规划, 艺术类大学生的理想经常与用人单位的招聘标准存在较大的差距, 在受到打击后经常存在较多的盲从心理, 没有自主的想法, 外在表现就是很多艺术类大学生会选择其他同学也想去的城市, 追求的薪水也与其他同学有较大的相似性而忽略了自身的实际情况, 从而难以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职业。
2. 功利心理
艺术类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 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功利思想与心理, 他们通常会将个人发展、工作所在地以及薪水福利放在就业考虑的前三位。艺术类大学生比较注重经济利益方面的考虑, 更期待高薪资的工作, 而且有超过40%的艺术类大学生希望去北上广深等大城市发展, 需要吃苦的偏远地区基本没有艺术类大学生愿意去。
3. 矛盾心理
在就业择业的过程中, 艺术类大学生普遍存在着矛盾心理, 包括现实与预期之间的矛盾以及自负感与自卑感并存的矛盾。一方面, 艺术类大学生对于薪资待遇与工作地点的要求普遍高于大学生就业的普通标准, 对毕业后找到的工作有较高的向往, 然而对于能够理想选择职业的信心不高, 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 能够选择满足自身期待的职业的艺术类大学生较少, 从而使得艺术类大学生在就业心理上出现了就业形势严峻与自身高期望的矛盾心理。另一方面, 艺术类大学生通常为自己的专长而骄傲自负, 希望在就业过程中找到一份能够彻底发挥自身潜力与才华的工作, 然而在就业过程中经历了几次挫折, 就可能导致一些艺术类大学生丧失信心而自卑, 从而产生了自卑感与自负感并存的一种矛盾的就业心理。
(二) 艺术类大学生就业心理状态影响因素研究
1. 个人因素
艺术是一门需要具备较高系数底蕴与素养水平的专业, 然而当前很多艺术类大学生仅仅注重课堂文化课的掌握, 知识面比较狭窄, 知识技能水平低下, 一些学生经常缺课、在课堂上睡觉或者看课外书籍, 甚至还存在着考试作弊的现象, 一些艺术类大学生也缺乏人文艺术精神, 无法获得全面的发展。
2. 高等院校因素
当前, 众多高等院校的扩招使得更多学生能够进入高校进行学习, 促进了我国教育从“精英化”向着“大众化”的转变。然而, 高校盲目的扩招却与艺术类专业资深“小众化”的特色背道而驰, 很多高校也存在着基础设施不完善的情况, 对于艺术类专业的投入资金与力度较小, 从而对艺术类大学生的就业状况与心理状态产生了很多后果。
3. 就业市场因素
在报考艺术类专业的过程中, 艺术类大学生一般要投入较多, 所以他们一般期许毕业后的工作拥有较高的薪水, 然而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 很多用人单位对计算机、英语以及文化课水平的要求较高, 而艺术类大学生在这方面就比较弱势, 想要转考其他专业也比较困难。
二针对艺术类大学生就业心理状态的建议
(一) 个人方面
1. 提升个人就业能力与素养水平
在择业过程中, 艺术类大学生的文化素养与知识水平具备十分关键的影响。在日常练习过程中, 艺术类大学生应当注意个人修为的培养, 注意专业课与文化课同时抓的学习方式, 不断提升自我学习的理念, 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 注重与他人的交往与沟通, 积累更多人脉, 在与他人激烈竞争时养成自身独具特色的风格。
2. 根据自身特点合理就业
艺术类大学生在学校期间还应当多为就业做准备, 多参与社会实习, 将在高等院校学到的知识理论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认识到自身的优势与缺点, 对自身的就业能力与素养水平进行科学的评估, 根据自己的特长与兴趣爱好去从业就业, 从而选择最为合适的职业, 充分将自身的才能在工作中发挥出来。
(二) 高校方面
1. 将就业心理教育纳入艺术类大学生评价体系中来
高校应当将就业心理教育应该纳入艺术专业的课程体系中来, 从入学就应当对学生的就业观与价值观进行引导与教育, 帮助艺术类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择业观, 多针对艺术类大学生的特点进行就业心理教育, 开展合理的就业心理量测活动, 帮助艺术类大学生合理规划与选择未来的职业, 通过心理指导的方式让艺术类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拥有更强的进取心与上进心, 能够勇于克服更重困难, 对自身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与评估。
2. 设置专业的就业心理指导教育机构予以引导
为了方便艺术类大学生就业, 高校应当设置专门的就业心理指导机构予以指导, 特别是有特点的、分层次的对不同年级与专业的艺术类大学生进行就业心理教育和指导, 这是一项长期的、全面性的、系统性的工作。
(三) 政府方面
1. 加大对艺术类大学生就业的支持与引导力度
为了保障艺术类大学生拥有良好的、积极的、健康的就业心理, 政府应当加大对艺术类大学生的就业引导与支持力度, 制定相关政策为艺术类大学生拓展就业渠道, 不断完善艺术类大学生的就业市场, 制定优惠政策例如深造、安家费、高薪水等方式, 鼓励艺术类大学生去经济不发达的区域工作, 对各招聘单位盲目需求高学历的情形予以控制, 确保艺术类大学生能够拥有更多参与招聘的机会, 确保艺术类大学生能够规范、公平的竞争与就业。
2. 加强对用人单位和高校的监管
政府应当制定相关法律对大学生就业过程中与用人单位产生的纠纷进行控制, 加强对高等院校的监督与调控, 确保艺术类大学生能够享受到恰当的补偿, 维护艺术类大学生的合法权益与利益, 对艺术类大学生就业的最低薪水予以相应的规定, 减少艺术类大学生人才的流失, 进而构建有序、公平的就业体制。
三结语
随着社会对人才多元化需求的不断提升, 专业独特的艺术类大学生遭遇着更多的就业困难, 应该引起全社会的密切关注。本文主要对艺术类大学生的就业心理状态作了详细的探讨, 讨论了艺术类大学生就业心理所体现出的盲从、功利与矛盾的心理特点, 并从个人、高等院校与就业市场这三个层次对艺术类大学生的就业心理状态影响因素进行了讨论。最后, 本文针对艺术类大学生就业心理状态提出了合理的建议, 大学生应当不断提升个人就业能力与素养水平, 根据自身特点合理就业, 高校应当将就业心理教育纳入艺术类大学生评价体系中来, 开设专业的就业心理指导教育机构予以引导, 政府应当加大对艺术类大学生就业的支持与引导力度, 加强对用人单位和高校的监管, 从而能够逐步提升艺术类大学生的心理调节能力, 确保艺术类大学生能够更好地面对就业问题。
参考文献
[1]裴春燕.高校艺术类毕业生就业力问题研究[D].燕山大学, 2013.
[2]孙婷.就业视角下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 2014.
[3]董亚静, 白耀军, 张雷.河北高职生就业心理特点及应对策略分析[J].教育现代化, 2016, 3 (30) :271-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