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选修模块的教学问题论文

时间:2021-08-31

  模块教学是高中课改推进的关键与核心。一切理念都要在教学上落实,教学上的变化才能体现新课程的变化。在高中课改推进一年多的实践中,我们认为,要把握好新课程模块教学的要诀,一是要吃透新理念,二是要摸清必修和选修模块教学的特性,三是要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从教材、学生和学情的实际情况出发,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总体原则是要积极探索,做好继承中的创新,在扬弃中前行。

  教材处理:要学完,未必是教完

  高中新教材普遍的情况是容量大、内容多。如人教版5个必修模块,每一模块仅是阅读部分,就有4个单元共16篇文章,还有表达交流5个专题,梳理探究3个专题。一个模块实际的上课时间为9周共36学时,其中至少需要8-10个学时的作文课时间,还有梳理探究的内容,这样仅阅读教学最多剩下20个学时,加之相当多的选文有一定难度,一篇课文(尤其是文言文)按传统教学就需3-4个学时,教学上时间非常紧,按常规操作一般学校完不成教学任务。16个选修模块也是一样,如《中国小说欣赏》9个单元,每单元2部作品,涉及18本长篇大部头巨著,几乎是中文专业大学生一两年才能学完的内容,要在9周内教完,是绝对不可能的事。在此情况下,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就要从实际出发,增加自主性和创造性。

  长期以来,我们许多教师教教材教惯了,教学只停留在教的层面上,没有去用教材教。要思考的是:我们是以书本为本不敢越雷池一步,还是以学生为本灵活自主地处理教材?是从教师个人预设的教学任务出发、从教材内容出发,还是从学生实际、学习过程出发?是坚持统一要求、统一步骤,还是尊重学习个性和学习差异?是过于依赖教师个人,还是对学生不放心?是以教定学还是以学定教?回答好了这些问题,就能实事求是地审视、处理好高中教材。我们说,教材仅是一个学习的平台,师生是教材的主人,不是教材的奴隶,教材内容的取舍权在师生。教不完可能客观存在,但学生基本学完是完全可能的。

  有的重点篇目可以集中时间认真研读赏析,有的课文则可以一带而过,有的则完全可以自学,不必在课内讲析;哪些是学生感兴趣的篇目、愿意学的篇目就集体学,有的则可个别化处理。哪篇课文适于练的就练,哪篇课文适于讲的就讲,适于读的就读,不平均使用力量。尤其是选修模块,内容精深,角度较专,于教师知识结构距离较远,教材容量明显偏大,以传统经验和传统方法,教不完教材是必然的,但并非是学生学不完。不宜以教完教材内容为重,应以学生学到多少为本。只有这样,长期积累,学生才有收获,教学才有效益。那种只顾加班加点拼命赶进度,只顾以教完教材为目的的教学操作只会成倍加重学生负担,是不科学的,在新课程的实践中也是行不通、走不远的。

  教学过程:要增强辩证性,加大弹性。

  一是三维目标的辩证处理。在新课程实施中出现一种偏失,即死守传统的知识教学体系,以知识为本位。课堂上不落下任何一处知识点,动辄讲系统成型的文言语法,现代汉语修辞与语法知识,认为学生不弄懂这些东西,就不是在学高中语文;教师不讲这些东西,教学就无所依托,心里就会发虚。于是教学中亦步亦趋,死死板板,老一套,不肯改观。另一种偏失则是相当多的教师受弱化工具性观念的影响,不恰当地认为要弱化知识教育,反对知识本位,加之实验教材无论是课文前后,还是一本书的前后均将知识性内容作了弱化处理,有一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就不大重视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不注重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对课文内容匆匆带过,字词难点都没理解深透,就立马跨过课文本身做许多引伸与发挥,做些思想教育与精神培养的工作,把更多的目光聚焦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光环上。这是偏重了人文性,弱化了工具性,虚得没有着落,是另一个误区。这些误区均是对新课程理念理解不完整、不透彻造成的。应该是将三维目标完整、辩证地结合起来,妥善地处理好几者间的关系,不能走极端。

  二是教学艺术上的辩证处理。虽然貌似热闹的形式主义不是课改的追求,但在教法上太实太死,课堂上一味灌输,沉闷而无生气,又不是语文课的特点。如果仅是为了追求实,而把重要的过程忽略了,其实是把重要的教学目标丢却了。学习归根到底是学生自己去学,不是教师纯粹的讲授所能替代的。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讲授,习惯于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没有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调动起来,他们的主动性与能动性受到压抑,这是学习方式中存在的问题。应该要充分尊重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权利,给足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体验过程,使课堂活起来。这是保证学生学完教材所必要的环节。但若在教学中片面夸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失却教师的引导作用,放任学生自流,纯粹追求学生的过程,仅只追求课堂的活跃而无实际成效,一节课下来学无所获,也是不可取的。这是两个方面度的把握问题。

  所以说,我们既要重视课程显性、明确的目标(知识与能力),又不能忽视隐性、模糊的目标(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和内容既要死实,又不能太死太实,既要有一定的基础(或重点),又不能完全为基础(重点)而教,要有综合效益(三维目标)的追求;教学方式上要活,不要把课上得太死、太实,要把活虚的过程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但又不能太活太虚而没有实效,以致流于虚这大概是语文学科十分独特的地方。语文课的特别处就在于死活并重,实虚相间,这是个辩证法。

  选修模块的教学:要突出学习内容、学习过程的选择性和个性化。

  如何上好选修课,是一个崭新的课题。我们认为,既不要将它当成一个全新的东西望而生畏,也不能以不变应万变,静态或消极地对待新的教学。要考虑到它与必修课的异同,既不要把选修课上成必修课的复制品,又不能将选修课上成随意的讲座或活动课,这里需要研究的问题很多。

  选修课五大系列具有不同的教育目标,大约可分为三类。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系列主要是培养学生的阅读鉴赏审美能力,是为了增加个人的文化底蕴;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系列,偏重于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文化论著研读则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理性解读能力、探究能力、综合学习能力,它们有不同的侧重点、不同的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