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训练在高校开展的研究综述论文

时间:2021-08-31

  论文摘要:通过对拓展训练在我国高校开展的期刊文献进行概括和总结,分析目前研究的发展趋势和研究中的不足,并对后续研究作出了展望。

  论文关键词:高校,拓展训练

  1.前言

  拓展训练上世纪90年代中期进入我国内地,经过整合改造后的以“拓展训练”命名的体验教育模式,在我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不仅受到众多企业的青睐,也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尤其最近几年,拓展训练在高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成为学者关注的主要问题,围绕这些问题,进行了理论和实践研究,产生了不少研究成果,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2.文献分析

  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全文数据库和中国优秀博士学位全文数据库,以检索项“主题”,检索词“拓展训练”并含“高校”和“大学生”,年限“19902009”进行检索,对收集到的文献进行归纳、整理发现:

  对高校拓展训练的研究文献主要集中在2002年以后,在2009年达到研究的高峰。

  对高校拓展训练的研究领域主要涉及体育教学、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图书馆人员、高校辅导员和教师职前培训,研究对象主要以大学生为主,少量涉及高校教师、辅导员和图书管理人员。

  对高校拓展训练的研究的范围来看,涉及面比较广,有普通高校包括理工类,有军事、航海院校,体育院校和职业院校,但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普通高校。

  从研究的内容来看,以理论研究为主,探讨的是关于高校开展拓展训练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研究以及在高校开展拓展训练的意义,应用方面的研究相对比较少。

  3.研究的主要内容

  3.1拓展训练的意义

  3.1.1促进全面发展

  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如爆发力、力量肺活量等素质普遍呈现出下降趋势,肥胖、超重和视力不良一直居高不下,而心理健康水平也不容乐观,针对青少身心发展所表现出来的问题,吴强认为,拓展训练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积极地作用。孟放等也认为,通过大学体育教学开展心理拓展训练,可以让大学生在生活中树立明确的人生目标,具备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克服恐惧心理,勇于挑战自己,塑造冷静、果敢、坚毅的意志品质。

  知识经济时代,作为未来生力军的大学生,面对的压力与日俱增,这就要求大学生在激烈的竞争中具备完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但当代大学生应对压力和处理各种危机的能力却不容乐观。面对当代大学生所表现出来的种种问题,朱大琴认为拓展训练可以改善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提高合作能力;磨练意志,调适身心状态;提高信心,增强团队凝聚力;激发潜能,提高创造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心理素质的改善和提高。拓展训练是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有效途径。马志强通过实验研究也认为拓展训练对普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观念有着积极地影响,他们在择业时更加理智、从容与自信。

  基于拓展训练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孙丽莎认为可以把拓展训练介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不仅形式新颖,内容丰富健康,而且实行起来简单方便,效果显著。

  3.1.2高校教学改革发展的需要

  当前大学生在就业环节中凸显出的矛盾和趋势,反映了素质教育在高等教育实施过程中的不足,针对这些问题,刘长平认为拓展训练是高校教学改革发展的趋势,高校应培养大学生的良好的基本素质,增进社会实践技能,强化素质拓展训练,综合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而学校体育作为教学改革的一部分,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张凡涛等认为拓展训练符合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发展的趋势,丰富了体育课的内容,拓展了体育课的时间和空间,增强了体育课的实用性和趣味性,拓宽了体育课的功能;也符合素质教育的内涵和要求。张吾龙等通过对拓展训练的实验研究后认为,拓展训练对落实我国新世纪体育教学改革所提倡的课程理念具有现实意义。

  3.2高校开展拓展训练的可行性研究

  杨家旺认为高校开展拓展训练具有较高的安全性,而且所需场地器材比较简单,训练方式灵活多变,项目的设计具有知识性和趣味性,教师完全可胜任培训师的角色,普通高校开展拓展训练是完全可行的。于海涛等认为,拓展训练在国外的体育教学中已经发展的比较成熟,在我国高校体育课中开展拓展训练不是新课题,学生的需要是拓展训练进入课堂的前提,拓展训练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是其进入学校体育的基础。张辉等认为体育教学和拓展训练的目的、教学方法、手段等都基本相同,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引入拓展训练,要能够比较好的解决安全管理问题、师职问题、训练基地问题和评价问题。

  3.3拓展训练与体育课结合的研究

  拓展训练与体育相结合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关于拓展训练与体育相结合的模式探讨,二是拓展训练与体育结合的实验研究。吴桂英,石岩在《拓展训练引入高校体育的模式思考》一文中对拓展训练与体育相结合的模式探讨得比较全面,认为拓展训练作为必修课引入体育专业教学可以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以选修课的形式引入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可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三自主”,给与学生足够的选择空间,以俱乐部的方式进入课余体育,既是体育课的延伸,又可以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水平、培养锻炼兴趣,促进学校体育活动的整体发展,以拓展训练运动会的形式进入课余体育,改变了传统运动会“少数学生参与,多数学生放假的”局面,有益于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运动会中,提高了运动会的趣味性和参与性,减少了竞技性,利于全民参与。对于将拓展训练引入体育专业教学中的研究,韩婷从体育师质的培养、拓展训练项目的开发和创新以及体育院校的场地资源利用等方面进行论述,认为在体育院校开展拓展训练既是对课程改革和创新的一种新尝试,丰富了课程教学内容,增强课堂教学的实用性、趣味性,也拓展了体育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而且对为社会输送优资质的拓展培训师开辟了一条更为宽广的道路。对于拓展训练引入高校公体课的研究,卢俊等从高校公体课的背景、指导思想和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构建和实施以及师资培养等方面进行了探讨,认为在高校公体课开展拓展训练不仅符合现代教学发展观和教学课程论体系,也符合高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的发展目标。对于拓展训练与课余体育的结和,包括拓展运动会的研究文献研究很少,邓罗平等在“生态体育”教学模式下高校体育改革与可持续发展一文中认为可将登山、远足、定向运动项目安排在周末进行,既打破了传统体育教学场地和课时的局限,将学生带入大自然,既满足了学生锻炼的需要,又缓解了场地器材的压力。同时注重以人为本,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高校体育引入拓展训练,有其理论基础,常会丽认为拓展训练的学习形式符合韦纳的归因训练理论,拓展训练可以使学生在思想上认识到自我定位的重要性,从而建立高内部控制点的理论;拓展训练的学习形式也符合迁移理论,即拓展训练的'一些项目体验能帮助学生建立换位思考理念,这一理念有助于学生适应社会和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拓展训练的学习方式也符合认知理论,即拓展训练的体验、回顾、联系实际和运用的过程是学生不断思索并获得顿悟的过程。对于高校体育拓展训练师生之间的关系,李萍美认为教师在拓展训练中是组织者、引导者、中介者、服务者,而学生在拓展训练中是创造者、感受者、求索者、认知者,教师应营造一种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并重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