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交际话语选择和理解中的预设定位论文

时间:2021-08-31

  [摘 要] 言语交际是一个涉及交际主体的双向互动过程,包括说话者的话语选择和听话者对话语的理解。预设在言语交际话语选择和理解的动态过程中充当着一个变量,它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交际主体的言语行为。因此,言语交际主体在言语交际活动中应在充分考虑预设因素的基础上随时调整自己的言语行为,避免给交际带来负面影响,做到有的放矢。

  [关键词] 预设;角色;话语选择;理解;言语交际

  Abstract:Verbal communication is a bilateral process for participants, which include choice-making on the part of the speaker and interpreting of the hearer. And presupposition acts as a variable in this dynamic process, constraining the speech act of participants to a certain degree. Therefore, they are expected to take into account the factor of presupposition and make adjustments in order to avoid possible negative impact and act accordingly.

  Key words: presupposition; role; choice-making; comprehension; verbal communication

  一、引言

  预设(presupposition)这一概念最早由德国哲学家弗雷格(Gottlob Frege)于1892年在其《论意义和所指》一文中提出,这之后引起众多逻辑学家和语言学家的研究兴趣。也有学者称预设为“先设”或“前提”,他们虽然所用的术语和研究视角不一,但大多数学者都认为预设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逻辑和语言现象(Wilson,1975; 郭聿楷,1998;徐盛桓,1993;等等)[1],[2],[3]。预设是人类言语交际中一个不可回避的因素,它直接影响到说话者话语的选择和听话者对说话者交际意图的把握。

  可是,预设在人类言语交际中扮演着什么角色呢?对话语选择和理解中有什么制约作用呢?说话者和听话者在言语交际中又应该如何调整自己的言语行为呢?本文将在讨论预设语言现象的特征的基础上对上述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二、言语交际中的话语选择和理解

  人类的言语交际活动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现象,至少涉及说话者选择话语以传达自己的交际意图和听话者对话语进行阐释并抓住其交际意图两个过程。首先,在言语交际中,说话者经常面对话语选择的问题:是说还是不说?是直接表达心意还是选择间接语言?应该使用哪种语言变体才适合当前的交际情景?多少信息量才适合当前的交际需要?等等。这个交际过程显然不是单靠背单词、学语法和练口语听力能够完成的,尽管这是言语交际的一些前提条件。这必须依靠说话者的语用知识和语用能力,发挥语境因素在言语交际中的制约作用等。

  其次,听话者对话语的理解也受很多因素的制约,如语境、共有知识、心理状态等。同时,听话者还要在双方共有知识的基础上推断说话者的真正交际意图,避免曲解和误解的产生。

  我们常说的言语交际的语用失误 (pragmatic failure) 便是很好的例证。语用失误又可以细分为语言—语用失误和社交-语用失误。前者指交际中的语言使用不符合目的语的表达习惯,或者套用了母语的思维,造成话语的“不合时宜”而引起的失误;后者是指在交际中因不了解谈话双方的文化背景差异,导致语言形式选择上的失误。这两种语用失误在跨文化交际中发生得相当普遍。这就要求我们了解对方文化并学习一些言语交际中的语用原则,提高应对不同交际环境下的语用能力。与此同时,作为话语接受方的听话者也应该对语用能力相对较弱的说话者怀有一颗宽容的心,相信说话者并没有冒犯、粗鲁的言语行为,只是由于种种原因在语用方面重视不够引起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既准确、得体地使用语言, 减少语用失误,又能使言语交际顺畅,不至于出现“卡壳”的尴尬场面。

  除了上述一些因素外,制约说话者话语的选择和听话者对话语的理解的语用因素还有很多,不一而足。例如,人们在交谈中常常拐弯抹角,并非总是直言不讳,但是听话者又能做到心知肚明,理解起来毫不费力。这是为什么呢?在解释这种语言现象时,学术界用得最多的当属语用的礼貌原则。20世纪80年代初,Leech在总结Brown & Levinson 等人的“面子保全论”(Face-saving Theory)的基础上,提出了指导人类会话交际活动的礼貌原则(politeness principle)及其六个次准则,即:1.策略准则;2.慷慨准则;3.赞誉准则;4.谦虚准则;5.一致准则;6.同情准则[4]。但是,世界各民族自己言语交际中在遵守礼貌方面还是存在一定差异的。例如,顾曰国针对中国文化的特点作了相应的修正,认为中国的礼貌倾向于贬己荣人,这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封建等级秩序息息相关。同时,他将中国的礼貌概括为:尊重他人、谦虚、态度热情以及温文尔雅。因此,各民族言语交际礼貌的差异性也同时制约了我们话语的选择和理解。

  所以,人类言语交际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涉及“说”与“不说”、“如何说”的问题。当可以不说时,说话者可以通过保持沉默或体态语言来传递自己的交际意图;当必须说的时候,说话者就应该考虑“如何说”的问题了。当然,多数情况下是需要说的,这就有必要关注制约言语交际的因素。在言语交际中,说话者在发出言语行为之前总会综合考虑各种语境因素,如交际对象、交际时间、交际场所等等。另外,听话者对话语的理解以便识别说话者真正的交际意图也同样会受到上述语境因素的影响。

  三、言语交际中的预设变量

  尽管语言学家对预设的理解和定义往往见仁见智,莫衷一是,但大致可归纳为两大类:语义预设(semantic presupposition)和语用预设。前者从语义真值的角度研究句子或命题(propositions)之间的关系;而后者则从说话者的角度来讨论话语(utterance)的适宜性。如上所述,说话者的话语选择和听话者对话语的理解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在这些因素中,预设知识扮演着重要角色,交际主体预设知识的重叠程度及其动态性(dynamic)决定了它在人类言语交际中可以充当一个变量(variable)。也就是说,交际主体的共同的预设知识会随着交际环境和交际活动的推进而发生改变,这就需要说话者作出相应的调整,提供适量的信息,否则会显得啰唆,给听话者造成加工负担。例如,如果说话者在言语交流中发出下面的话语:

  “I found an old bicycle. A bicycle has a chain. The chain was rusted. A bicycle also has tires. The tires were flat.”

  显然,这样的话语在听话者听来,不是说话者思想表达能力有限就是精神有问题,因为引文中的第二句话和第四句话是任何现代人所具备的常识,重复这些人人皆知的东西无异于将听话者视作白痴。为了解释这种语言现象,我们可以从预设理论中寻求答案。

  最早对预设现象进行研究的首推逻辑学家,如G. Frege 等。20世纪60、70年代,预设现象也引起语义学家的广泛关注。在语义学中,预设是这样定义的:

  句A在语义上预设句B,当而且仅当:a.凡是A是真,B是真;b.凡是A 是假,B仍是真[5]175。

  言语交际话语选择和理解中的预设定位

  例如:句子“John saw the man with two heads.”及其否定形式“John didn’t see the man with two heads.”都预设句子“There exists a man with two heads.”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语义学家往往关注句子或命题的真值(truth value),即从真和假两个值的角度探讨句子的意义。

  Levinson也从语用的角度对其进行了研究并总结了语用预设的两个重要特点:合适性(appropriateness或felicity)和共知性(mutual knowledge或共同性common ground)。他对语用预设给出的定义是:

  如果一句话语只有当B是言语交际双方的共有知识时才是合适的,那么A在语用上预设B [5]205。

  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说话者为了保证话语的合适性就必须了解交际双方的共有知识,使双方具有的背景知识尽量相互覆盖 (overlap)。这就要求说话者对听话者的认知状态进行假设,在其基础上选择恰当的言语表达自己的思想意图。同时,言语交际和语境的动态性决定了交际主体预设知识的动态性,因而预设可以视作言语交际中的一个变量。由于交际主体预设知识的不断改变,说话者和听话者也必然因时、因地作相应调整,使交际活动顺利进行下去。

  预设研究表明,言语交际双方的共有知识对交际的成功十分重要, 说话者在发出言语行为之前总会对听话者的知识状态进行假设,了解交际双方预设集合中信息的“覆盖程度”。 有一点我们必须弄清楚:预设信息可以是旧信息,也可以是新信息,因为预设信息能够在言语交际中得到适时的补充。与此同时,原本是言语交际一方未知的信息,一旦成为双方的共同知识,就有可能变成预设信息[6]。如果语用预设量(quantity of pragmatic presupposition)不足,以致影响交际活动的顺利进行,说话者就必须适时地加以补充。语用预设量的调整如下图所示:

  说话者――――>―<――――听话者

  (Addresser)PlPs Pm(Addressee)

  其中:[ZK(]Pl=预设量不足(Less Presupposition Quantity)

  Pm=预设量过多(More Presupposition Quantity)

  Ps=成功预设量(Successful Presupposition Quantity)

  --> <--=预设量调整的方向(Adjusting Orientation of Presupposition Quantity)[7][Z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