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治理理论视阈下我国高校管理模式的变革分析论文(2)

时间:2021-08-31

3 合作治理理论及其有益启示

  在经典的公共管理理论中,科层制管理被视为公共部门的典范。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科层制的形成是人类社会现代化的体现。科层管理中所蕴含的工具理性精神,比如自上而下的命令,职位性权威,等等内容都是符合人类社会现代化发展的潮流[6]。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全球化进程加快,后工业时代的到来,形成于工业时代的这种思想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推进合作治理成为了未来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选择[7]。从一定意义上讲,近年来兴起的合作治理模式所蕴含的新的理念能够一定程度上弥补传统管理思想的不足。具体而言,合作治理理论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新启示:首先,合作治理倡导参与意识。在传统的科层管理模式中,依靠传统的科层等级制来实现管理是普遍的方式。从一定意义上讲,这种管理模式符合工具理性的本质要求,体现了管理过程中的层级化特征。相比之下,合作治理倡导管理活动过程中的参与。从本质上讲,管理模式的参与更加符合人性管理的要求。传统的管理模式中,管理对象通常被视为没有主观意识的服从对象,在这种情况下,管理过程更多的依靠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合作治理的优势在于将参与的因素引进到管理过程之中。从这个意义上讲,管理的过程被理解为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良性互动的过程[8]。在这个过程中,被管理者的意见能够被表达出来,其主动性能够被调动起来;另一方面,参与式管理能够更好的实现信息的沟通,优化管理过程。

  其次,合作治理提倡激励机制的建构。合作治理的实现不仅需要参与意识,还需要激励机制的构建。在现代管理过程中,激励机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激励机制发挥着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方面,激励机制能够有效地引导被管理者的行为,从而为管理目标的实现起到推动作用;另一方面,激励机制还能够有效的降低管理过程的成本,优化管理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设计良好的激励机制是提升管理水平的基础。

  再次,合作治理倡导权力下放的改革。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经济社会事务的'复杂化,管理的过程也将变得越加复杂。面对这种新的情况,传统的依靠科层体制来实现管理的局面面临着挑战。这其中最为严峻的挑战就是管理者有限的信息处理能力和管理实践过程中大量信息之间的矛盾。如果说在前现代化时期,这个矛盾还不甚突出的话,那么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这个矛盾则越加凸现出来。在这种情况下,通过不断的进行权力下放是势在必行的改革方向。从本质上讲,权力下放的过程,就是将信息不断进行分散处理的过程。通过将管理过程中所需要处理的信息在基层加以处理,从而避免了信息处理的滞后。就此而言,推动权力下放的改革是现代管理实践的重要体现和基本要求。

  最后,合作治理重视责任机制的建构。管理的过程涉及到权力的分配和行使过程。传统的管理理论关注于权力分配的合理性,但是其缺陷却在于对于责任机制的重视程度不足。事实上,良好的管理过程需要构建相应的责任机制。只有实现了权力与责任的配合,管理过程才能够实现良好的绩效。作为近年来新发展起来的理论流派,合作治理理论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引导我们相当程度上突破了传统管理理论的樊篱。从这个意义上讲,合作治理理论所包含的思想启示,能够揭示出我们在传统观念支配下的思想盲点,进而更加深刻的引导我们的高校改革实践。

4 创新高校管理模式的路径选择

  第一,优化权力结构。现阶段,我国高校的管理模式在相当程度上是行政权力主导的,因此高校权力结构中行政权力具有决定性作用。从管理实践的效果来看,行政权力主导的权力结构难以调动广大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其缺乏灵活性的管理方式已经引发了越来越多的批评[9]。因此,优化权力结构是创新高校管理模式的重要途径。具体而言,就是要改变行政权力主导的现状,提升教师和学生组织在权力结构中的地位。教师代表大会是我国高校中教师进行自我管理的重要组织,是广大教师在学校事务方面进行参与的重要平台。学生会是广大学生的自治组织,是学生表达自身利益,维护自身权利的重要组织[11]。尽管我国在高校管理中普遍设立了上述组织,但是就其实践效果而言,其功能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从这个意义上讲,优化权力结构,就是要改变行政权力主导的格局,在事关学校发展和教师学生重大利益问题上,发挥教师代表大会和学生会组织的功能。

  第二,设计激励机制。如前所述,激励机制能够引导人的行为,进而产生预期的管理效果。长期以来,我国在高校管理模式中普遍运用行政命令的管理方式,激励机制的弱化是比较常见的现象。在新时期中,设计符合我国高校发展的激励机制是高校管理改革的重要路径。高校激励机制的建构需要从如下两个方面来推进:一方面,设立科学而全面的奖励体系。奖励体系是激励机制的重要体现,在高校管理中充分发挥奖励体系的作用,将发挥事倍功半的效果。另一方面,改革高校管理中的考核体系。考核体系是评价高校教师教学与科研的指挥棒。在改革的进程中,高校需要不断根据新的形势来调整考核体系。通过奖励体系和考核体系,高校能够激发广大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按照未来的发展方向更好地服务于高校的总体发展。

  第三,完善绩效评价。绩效评价是对管理过程的结果进行客观估计的过程。在我国高校的管理模式中,绩效评价没有受到充分的重视,因此其具有比较广阔的改革空间。现阶段的绩效评价中,存在着两个方面的不足:即评价主体过于单一;评价指标不甚健全。所谓评价主体过于单一,指的是对于高校的绩效评价过多的集中在高校行政管理部门手中。评价指标不健全意味着评的评价指标过于集中在某一个方面,缺乏全面性和客观性。从这个角度看,完善绩效评价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推进。在评价主体方面,应该改革现阶段过多依靠上级行政管理部门进行评价的局面。在评价的主题方面实现多元化的改革,将广大师生纳入到绩效评价的工作中来。在评价指标方面,应该进一步丰富现有的指标体系,形成生产知识、培养人才、服务社会三大领域的指标体系。通过上述两个方面的改革,高校管理中的不足能够被不断的克服,从而适应于改革与发展的要求。

  从总体上看,高校管理模式的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涉及到高校行政管理部门,高校内部的行政机构与院系,广大教师与学生诸多方面。我国正处在体制转型的攻坚阶段,高校管理模式的改革亦是如此。尽管面临着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上的阻力,但是考虑到高校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重大作用,推进高校管理模式的改革就势在必行。对此我国高校还需要进行更多的探索与实践。

【合作治理理论视阈下我国高校管理模式的变革分析论文】相关文章:

1.我国商业银行治理论文

2.高校管理模式论文

3.城区水环境治理论文

4.经济管理论文:新常态下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变革

5.环境工程污水治理论文

6.高校图书馆期刊资源的变革论文

7.我国上市银行的内部公司治理分析论文

8.关于高校教学管理模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