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专升本《遗传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论文(2)

时间:2021-08-31

  2.4实施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在学生掌握了有关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选择典型案例并以恰当的形式提供给学生,把学生带入一个特定情境中,在教师的指引下由学生依靠其知识结构和背景,在这种案例情境中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并形成技能技巧的一种教学方法,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模拟实践经验,增强实践的能力,是学生牢固掌握知识的一种有效方法[5-6]。遗传学作为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专升本的学生有一部分理解能力还比较低,通过案例教学可以使比较抽象的理论更容易理解和记忆。如在染色体数目变异一章中,以无籽西瓜的培育为例,讲解同源三倍体的形成、育性和应用,以玉米单倍体育种技术为例,通过单倍体育种程序的讲解,对孤雌生殖的形成、单倍体的育性以及单倍体的应用加深理解和记忆;在雄性不育的利用中,以玉米品种豫玉22为例,讲述其母本综3不育系和保持系及父本87-1恢复系的选育,三系配套的利用以及在甘肃张掖进行杂交种的生产。

  2.5采用启发式教学由于专升本在专科期间已进行了相关农学专业课方面的学习,避免专业课的简单重复,扩大专业视野,加大课程的实践性,所以教师要在专科基础上加强理论,拓宽思路,增加深度的同时,让学生学会熟练应用。因此,通过启发式教学,可以让教师积极发挥引导作用,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比如在讲到染色体结构变异缺失的遗传效应中,缺失常常会造成假显性现象,以玉米第六染色体长臂上有控制紫色植株的基因Pl,如果以正常绿株为母本,以X射线照射纯合紫株的花粉给正常绿株授粉,杂交F1代就可能会出现两类植株,一类是由于X射线照射造成含有Pl基因的片段缺失后与含有pl基因的雌配子结合,由于缺失的假显性形成绿株,另一类是正常含有Pl基因的雄配子和含有pl基因的雌配子结合形成紫株。在这个案例中,杂交后出现的绿株是由于染色体缺失造成的,如果在X射线照射过程中发生基因突变的话,即Pl突变成pl,也会造成杂交F1中出现绿株。怎么判断杂交F1中的绿株是由基因突变造成的还是染色体缺失造成的?学生围绕案例中的问题,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与方法进行思考,这种启发式教学不仅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也增进了学生之间的探讨交流,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同时提高学生对遗传学的兴趣,拓宽视野,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应用知识的能力,逐步从“老师教”向“学生学”转变。

  2.6加强实验教学遗传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其产生与发展离不开实验的设计与研究。因此,在本科遗传学教学中开设有遗传学实验课,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验证理论知识、学习遗传学领域中相关实验技术的机会,也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有着理论课不可替代的作用,更是激发学生探索兴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切入点,已成为遗传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7]。根据专升本学生的特点,目前大专期间所开展的遗传学实验大都是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老师先做好,再讲给学生听,学生根据老师所讲的再做,其结果是每个人的结论都基本相同。由于验证性实验的可预测性,如果开设此类实验过多,往往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学生的思考和发现。因此,有必要增加综合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提高学生操作技能和从事实验的兴趣与积极性[8-10]。所以,在实验教学过程中适当压缩了经典的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实验,如花粉母细胞的涂抹制片技术,通过学生自己配制固定液、自己去田间取样、然后压片观察,找到减数分裂不同时期染色体的分裂相,最后老师给予评价。这样学生就能全程参与到实验中,培养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由于遗传学与农业密切相关,因此在注重综合实验的同时,还增加与生产实践紧密相结合的实验,实现室外教学与室内教学相结合,可以充分锻炼学生发现和解决生产实践中存在问题的能力[3],如增加玉米单倍体、二倍体、三倍体和四倍体的田间观察,了解不同倍性的形态特征和育性,在田间了解各种遗传突变体的形态特征,学会鉴定和保存这些突变体,通过具体的实物加深理解质量性状和数量性状的表现特点。通过室内实验和室外实验,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3结语

  农学专升本教育作为高等农业院校中一种本科学生的教育模式,对农业人才的培养起到了积极作用,由于其对遗传学学习的特殊性,教师应该通过不同的形式来研究和把握农学专升本对遗传学学习的现状,通过不断探索,进一步改革教学方法,调整和优化教学内容,完善课程体系,以更好地适应农学专升本学生的学习,进一步提高遗传学教学质量,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优秀农业人才服务。

【农学专升本《遗传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论文】相关文章:

1.农学类专业技能训练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2.高校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3.农学类试验课程教学改革的论文

4.关于三大构成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5.飞机系统与附件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6.物理学专业光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7.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8.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有效改革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