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课程辨论文(2)

时间:2021-08-31

四、成人或专业人员的研究与“儿童的研究”有没有区别?

  实践界经常把基础教育阶段“儿童的研究”在性质上等同于科学家的研究,或类似于科学家的研究(所谓“准研究”),我们认为这是对“研究性学习”课程的价值基础的误解。

  “研究性学习”之“研究”是个比喻的用法,它不是指成人或专业人员的规范的研究,而是指基于与生俱来的探究心的“儿童的研究”。人天然具有探究心,人的探究心受“惊奇”(wonder)所引导,以人的自然欲望和需要为基础。人的探究性在程度上是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过程,而非“不全则无”的过程。人的探究性的缺乏并非天然如此,而是崇拜必然性、程序化、技术化、去情境的教育的结果。

  因此,承认成人的研究与“儿童的研究”的本质区别,确立“儿童研究”的独特价值,是“研究性学习”课程的价值基础。惟有如此,才能避免把“研究性学习”课程变成对儿童的另类灌输——专门灌输“研究方法”。

五、“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发具有怎样的性质?

  可以确定地说,“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发属于“校本课程开发”(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国家为帮助每一所学校更好地开发“研究性学习”课程,制定《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其中包括《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地方根据国家的指导纲要结合本地实际指导学校开展“研究性学习”。每一所学校依据指导纲要和实施指南中指出的方向,因地制宜地开发自己的“研究性学习”课程。学校在开发“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时候起码要遵循四条基本原则:第一,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特长;第二,体现每一所学校的特色;第三,反映每一所学校所在社区的特色;第四,善于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选取探究课题或问题。

  总之,“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发性质是:国家规定、地方指导、校本开发。

六、我们今天倡导的“研究性学习”与历史上反复出现的“研究性学习”有没有区别?

  历史地看,自18世纪以来,“研究性学习”至少被大规模地倡导过三次。第一次发生于18世纪末到19世纪的欧洲,主要倡导者是卢梭(J. J. Rousseau)、裴斯泰洛齐(J. Pestalozzi)、福禄倍尔(F. Froebel)等人,这个时期对“研究性学习”的倡导直接受“启蒙运动”的影响,其目的是把人的精神从中世纪的蒙昧、迷信、盲从中解放出来,让理性的光辉照亮人的心灵。第二次发生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美国,主要倡导者为杜威(J. Dewey)、克伯屈(W. Kilpatrick)等进步主义者以及康茨(G. Counts)、拉格(H. Rugg)等改造主义者,这个时期对“研究性学习”的倡导主要是因应工业化时代的需要和社会民主化的需求,并且深受迅猛发展的实验科学的影响,其目的是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改造自然和社会的能力。第三次发生于20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的美欧诸国以及亚洲的韩国、日本等国,主要倡导者为美国的布鲁纳(J. Bruner)、施瓦布(J. Schwab)、费尼克斯(P. Phenix)等人,他们在理论上系统论证了“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的合理性,推动了旷日持久的课程改革运动——“学科结构运动”,这个时期对“研究性学习”的倡导主要是适应“冷战”时期科技、军事与空间竞争的需要,目的是培养“智力的卓越性”,造就智力超群的社会“精英”。[3]

  那么,我们今天倡导的“研究性学习”与历史上的“研究性学习”区别在哪里?从学习目的看,历史上的“研究性学习”或旨在培养“理性的人”,或旨在培养“民主社会的公民”,或旨在培养“智力的卓越性”;而今天倡导“研究性学习”则指向于培养个性健全发展的人,它首先把学生视为“完整的人”,它把“探究性”、“创造性”、“发现”等视为人的本性、视为完整个性的有机构成部分,而非与个性割裂的存在,所以,个性健全发展是倡导“研究性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从学习内容看,历史上的“研究性学习”大多局限于某一方面内容,比如,布鲁纳、施瓦布、费尼克斯等人所倡导的“发现学习”、“探究学习”,其内容即是“学科结构”,而且主要是理科的学科结构,这未免狭隘而且脱离学生生活实际;我们今天倡导的“研究性学习”主张从学生的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问题,其内容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而不把学科知识、学科结构强化为核心内容。从学习理念看,历史上“研究性学习”的倡导者大多数认为存在一个普遍的、适用于所有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模式,只要找到了这个模式的共同要素,严格遵循这个模式,即可培养出“研究性学习能力”;我们今天倡导的“研究性学习”秉持迥然不同的理念,认为每一个人的学习方式(learning style)都是其独特个性的体现,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研究性学习方式”,课程应遵循每一个人的学习方式的独特性。

  由此看来,我们今天倡导的“研究性学习”课程不仅仅是转变学习方式,而是通过转变学习方式而促进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健全发展。它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具体生活,为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充分展开创造空间。“研究性学习”课程因此洋溢着浓郁的人文精神,体现着鲜明的时代特色。

【研究性学习课程辨论文】相关文章:

1.研究性学习特色课程论文

2.研究性学习教学法在就业指导课程的运用论文

3.新课程背景下的研究性学习论文

4.论文研究性学习之我见

5.高中研究性学习的论文

6.有关研究性学习的论文

7.课程论文基本格式

8.课程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