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普及论文(2)

时间:2021-08-31

4结语

  对于民办高校新生而言,学会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缓解心理压力、发现和解决心理问题,从而达到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已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这不仅仅是民办高校的艰难任务,学生本身也是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去自我突破。整个教育界乃至全社会应给与民办高校更大的宽容,运用集体的力量,找到有效的新生心理教育途径,促进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第2篇:团体活动在高职新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团体活动作为高等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方式,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运用。本文就高等职业院校新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从团体活动特点出发,探索适用于高等职业院校新生团体活动的教育方式,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种新的尝试。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以实践为主体、以能力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模式,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一般来说,进入职业院校学习的学生,普遍存在适应不良、人际关系障碍、自信心不足、目标不明确等问题,因此,在高职新生中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非常有必要。形式活泼、内容丰富的团体活动,作为一种新颖、高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日渐成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载体。

  目前,各高职院校团体活动的理论体系和操作模式还在不断探讨和摸索中,反映在开展团体活动的对象、内容、形式、设计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教师对团体活动的实施过程,影响团体活动在高等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效果。

一、高等职业院校新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高职新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由于本身性格、年龄特点及初到一个新的学习生活环境,在角色转换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适应不良。刚进入高职院校的新生,由于学习、生活环境、人际关系的改变,很容易产生各种心理不适感,如孤独、空虚、焦虑等。并且,如今的高职新生,在中学阶段基本上是走读,在家受父母万般宠爱,独立生活能力差,进入高校后,要与来自不同家庭、社会背景,有不同生活习惯的同学集体生活,容易出现生活上的不适应。

  2.人际关系障碍。这些新生大多来自五湖四海,在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习惯、兴趣爱好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加上“90后”新生大多以自我为中心,个性鲜明,缺乏有效的沟通技巧和经验,在与同学交往时,难免出现人际冲突和矛盾。部分学生或因过分自傲或自卑,在人际交往中出现抵触或恐惧等心理。

  3.学习困难和考试焦虑。由于高职院校的学习方式、管理模式、课程设置、考核方式等与高中阶段有很大的不同,再加上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业成绩普遍不佳,学习习惯不好,自我控制能力较差,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因此他们容易出现学习困难、旷课违纪等情况。另外,由于高职院校普遍采取学分制,考试不及格,使学生备感压力,出现焦虑、沮丧心理,对学习更加没有信心,破罐子破摔,导致恶性循环。

  4.理想信念缺失。高职新生刚刚经历紧张的高考,心理上有一种松懈感,再加上对所学专业不了解,不明确未来的就业方向,他们大多处于目标模糊、动力不足、角色定位不准、理想信念缺失的状态。部分学生因上大学后出现心理落差或人际关系不良,整天沉迷于网络游戏和社交软件,空虚迷茫,精神萎靡,虚度光阴,更别说进行合理的学业、职业生涯规划了。

  4.5.情感障碍。高职新生的年龄一般为18~20岁,正值青春期,生理的快速发展使他们开始对异性产生兴趣,渴望爱情。但由于心理发展的滞后性,尚未形成健康、成熟的爱情观,缺乏爱的能力,性心理认识上存有偏差,不能妥善处理恋爱过程中产生的各种问题和冲突,因暗恋、失恋及恋爱过程中的争吵而产生的问题比比皆是。

二、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团体活动特点

  长期以来,心理健康教育干预不够深入,无针对性,形式单调不易吸引学生等,一度让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陷入尴尬境地。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要想获得较好的教育效果,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激发他们自我心理发展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团体活动正好满足这一条件。团体活动是指在团体带领者的指导或帮助下,由团体成员部分或全部参与,为引发成员互动与成长而设计的讨论、游戏等活动。在团体活动中,成员可通过各种途径交流信息,探索个人价值,共享资源和经验,在安全、信任的氛围中尝试模仿或改变行为,共同解决问题。团体活动具有活动性、体验性、主体性、高参与性等特点。

  1.活动性。与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相比,团体活动的最大特点是改变单向说理教育和直接灌输方式,通过精心设计的活动或游戏,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在活动中感悟和体验。丰富多彩的团体活动形式,能充分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发掘他们的内部潜能,使不良情绪在活动中得到释放。常见的心理问题或困扰,也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得到缓解。

  2.体验性。团体活动注重成员的体验式参与过程。团体成员通过团体中的观察、学习、体验和探索,不断增强自我认识,调整情绪,改变观念、态度和行为,发展良好的适应能力。团体中的人际互动,也会使学生在亲身体验和实践中,潜移默化地优化心理品质,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3.主体性。研究发现,团体活动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确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新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团体活动强调团体成员的相互尊重、理解和信任,让学生在讨论、互动、交流、体验中增进自我认识,增强自我调整、自我教育的能力,激发内在发展需求。

  4.高参与性。团体活动内容新颖,形式多样,生动有趣,能吸引大部分学生参与其中。另外,团体活动重在团体成员间的互动、讨论与交流,体验性和实践性很强,应用范围广,能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全面提升学生心理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