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教学质量管理是高等教育教学管理的核心,将文化管理理念引入其中能克服单纯的规范化管理所带来的问题,以体现教学质量管理中的人本特征。当前我国各高校应当通过以下途径来完善本科教学质量管理中的文化管理:在教学管理中建立高等教育价值观,贯彻人性化思想,全面审视和评价教学质量管理制度的创新,加强教学质量管理的服务功能等。
【论文关键词】教学质量管理 规范化管理 文化管理
我国高等院校伴随着改革与发展,已突破了单纯的经验管理模式,大都建立了完善的管理制度,形成了健全的部门分工、职能监督及评教考核系统等。然而,由于缺乏科学的教学管理理念,很多以本科教学为主的高等院校把管理的重心放在教学过程的规范化管理上,尤其是教学质量管理环节,过度制度化与标准化导致了管理制度的僵化、教学理念的冲突和教学管理效率的低下。引入现代管理理念以指导教学质量管理,是当前高教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
一、文化管理理念的内涵
文化管理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与“自我实现人”假设相对应,否认了“经济人”、“社会人”、“复杂人”等片面的人性假说。文化管理的管理思想与泰罗的科学管理相对立,强调在管理的过程中,要以人为中心,提倡感情因素的非理性管理模式——文化管理…。文化管理并不排除理性因素,而是使之与非理性因素相结合,并以非理性因素为主。其本质是将组织看作是由人组成的系统,通过确立一套组织成员认同的价值观念体系并以此来引导员工的意志行为选择,来促进组织成员积极努力工作。
文化管理强调了管理的三个方面:首先,要以人为中心实施人性化的管理;其次,管理过程必须贯彻并体现一套完整的价值观念体系,并以此激发员工积极进取;最后,管理方式要将理性与非理性结合,在科学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基础上,增加了人性化管理的情感因素。
二、高校教学质量管理的目的和内容
我国高等教育经历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变化,伴随着这一变化的是教学规模扩大,教育资源不足,以及学生择业困难,教学过程和教学秩序受到了冲击,教学质量越来越受到社会和教育界的关注。于是,各高校从自身发展和接受社会组织监督出发,开始规范教学管理,完善教学管理体制。而其中,教学质量管理是核心,也是各学校教学改革的重点。
教学质量管理是指对影响教学结果的全部教学因素和过程的管理,主要包括教学检查、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学生成绩管理、教学综合评价等。学校通过教学质量管理,以达到控制教学秩序,保证教学质量的目的。在教学质量管理中,管理者属于学校或学院的教务管理人员,管理对象是实施教学过程的教师。
三、高校教学质量管理思想的简述
关于高校教学质量管理,针对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社会定位以及管理现状,学者们所提出了不同的管理思想。一类是直接针对教学质量管理本身:王伟廉认为,教学质量管理并非越细越好,教学质量的保障并非严格管理,管理的重点也并非作为“警察”角色的教务处;朱强认为应该用全面的质量观统领教学管理工作,应实现教学质量管理主体的多元化。另一类则论述了包含教学质量管理在内的教学管理的思想与理念:秦小云认为在教学管理中应该用人性化管理理念来确定教学管理方式及管理手段,激励人们自觉为实现学校目标和个人价值目标的统一而奋斗;高玉杰,白文莉认为高校教学管理应建立有利于创新的现代化教学管理运行机制;张芊认为未来我国高校教学管理应该向管理幅度大、管理层次少、中层职能部门服务功能增强等方向发展-oJ。上述文献从多个侧面提出了在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管理中应该遵循的思想,但系统性不够。
四、实践中我国高校教学质量管理模式与误区
在实践中,自教育部2004年对全国的高等院校开展新一轮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开始,几乎每所高校都结合自身情况引入和嫁接了诸如全面质量管理、IS09000标准质量体系认证等模式。虽然模式上有所差别,但在教学管理中都以规范化管理作为管理的目标,在教学质量管理中都普遍采用了制度化和标准化作为改革的重点和方向,特别是教学研究型与教学型高等院校,并由此产生了管理过程越来越细化,管理内容越来越琐碎,管理文件越来越多的局面,使得教学管理常常陷于繁琐的日常程序化的事务性工作中。
(一)管理方式简单等同于制度化和标准化,过度追求教学管理过程中的制度细化与统一性。
标准化和制度化管理的本意是增加教学过程的可控性,以此促进教学活动实施中的公平公正性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比如在教学质量管理中,规定试卷必须有标准的格式、试题必须有标准的类型等。但如果对涉及的所有教学内容都事无巨细地制定标准,或对不同性质的学科制定一样的标准,就产生了过度管理的问题。比如,许多学校要求经济类学科的试卷标准答案也必须具有唯一性和完全参照性。
由于经济类学科实时性强,目的不仅仅是学习基础性的知识,而且是要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果要求试卷中的论述题也必须有统一而完整的标准答案,则无疑是限制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也给老师们出题与判卷带来了障碍。最后的结果则是为了规避制度规定与教学实施中的矛盾,老师们就摒弃了那些需要创造性思考的综合性论述题,试卷上有的只是那些能用标准的条条框框来判断的简单的基础性题目。显然,过度制度化与标准化的结果是严重影响了老师们创造性,并牺牲了自主教学方法的合理性。
(二)管理的中介目标简单化为文本文件,过度追求存档资料的丰富。
许多高校在规范化管理中的另一个误区则是将对教师教学工作的管理直接转化为对档案文件的管理,将文本文件的完善作为考核教师教学完成程度的依据,将存档资料的丰富作为管理制度创新的亮点和成就。管理过程中不仅有大量的档案记录各种管理制度,更有大量的档案记录教师的教学过程,甚至要求指导教师在指导一篇毕业论文时必须写满一本指导手册,详细记录论文指导的.每一个细节。这种把对教学过程的管理直接简化为对档案文件的管理的做法虽然增加了管理的可控性,但过度档案化却浪费了教师的大量时间,最后是本末倒置,对文档内容的追求更甚于对教学效果的追求。
(三)教学效果的检验手段直接等同于监督,过度追求多层次的检查和督查。
现在,各高校都设有教学督导室,都在建立其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在检查、控制、监督上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教学质量的监督原本是为了发现现行的教学环节中还存在的不足与问题,以及时改正。但如果把发现问题作为长期监督的目的和评价监督工作的指标,督查也就失去了公正合理性。因为教学实施过程具有稳定性,教学环节在短期内不会有大的变动,在原来的不足和问题得到修正后,检查者本着必须发现问题的初衷,开始吹毛求疵。同时,过多环节的监督会让被监督者丧失主人翁的精神。对于学校来说,当老师们感到自己总被怀疑时,就只能按部就班地完成工作任务,激情、奉献、创新、责任心也就丧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