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中等教育学术课程与职业课程的整合研究论文(2)

时间:2021-08-31

  (二)课程策略

  麦克·扬所认为的课程策略实际上就是我们所说的课程内容组织方式。在评判原有两种相关的课程策略——以结果定义课程的方式和模块化方式——的基础上,他提出了所谓的“联系”的策略作为未来课程内容组织的方式。

  模块化方式,是指灵活地把课程内容分成多个小的学习单元,这些单元可以用不同的方式结合在一起。它是一系列地方性行动的产物,目的是改革中学的学科课程,适应tvei鼓励的新型学习。以结果定义课程的方式实际上就是强调对学生先前学习经验的承认,课程内容能够并且也应该根据可测量的学习结果来组织安排。但是,这两种方法都存在缺陷:它们片面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忽视了对新的教育方法的需要,以及对教师的新的专业能力的需要;按照这两种方法组织的课程内容例如教学大纲、知识体系等与具体的学习目标之间存在对立。

  麦克·扬认为需要一种新的课程组织方式,将模块课程、结果课程与学习者的志向和需要、系统的整体目标联系起来。“联系”的概念首先认识到学习是一种有目的性的社会过程,这种过程有意无意地是在与其他学习者一起建立的共同体的条件下发生的。它强调需要把学生和教师的目的和活动联系在一起,并与更广大的社会的发展联系起来。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和学生的知识经验,在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方面设计特定的模块,开发什么样的模块取决于现存的工业政策。它强调学校或学院整个课程及其组成要素的相互依赖,这些要素包括:学术科目和职业计划,学习者支持与指导,与更广大社会发展的关系,等等。以上可以视为麦克·扬在以联系的专业化为基础的课程原则或框架内对未来课程策略的设想。

  (三)课程目标

  在这部分,麦克·扬试图回答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每个学校应该怎样确定自己的课程目标;第二个问题是每个学科的教学应该怎样与学校整体的课程目标相互结合。

  关于第一个问题,他认为中等教育不只是让学生接触各种基本的专业知识领域,也不只是学习适应特定工作的知识和技能,它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作为未来成年人和公民的个人教育和社会教育,关注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培养学生“对现在和未来世界的理解、把握及其相应的技能”。

  麦克·扬关于第二个问题的回答,是在批判传统中学课程的`科层制整合的基础上提出的。在科层制模式下,科目教学占据主导地位,个人和社会教育作为特定的课程目标受到忽视。然而,随着全国性目标和排名制度的建立,科层模式受到了挑战,“已经走到了它的尽头”。他接着提出了课程整合的联系的方式,这种方式通过两种形式把个人和社会发展目标整合到课程中去:首先,它不从具体的科目开始,而是从更广泛的课程目标开始,并考虑这些科目怎样实现这些目标;其次,它不从全国性课程的要求出发,而是先考虑每个学校怎样确定课程目标,并考虑他们怎样才能达到全国性课程目标的要求。⑤

  (四)资格制度

  在此部分,麦克·扬在分析政府已有改革措施特别是在评判迪尔英报告的基础上提出了未来学习社会资格制度的设想,并进一步明确了未来高级水平课程的改革方向。

  麦克·扬认为迪尔英报告中关于资格制度改革的建议没有意识到资格制度变化的过程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层面组成的,包括政府、条例、认证、证书和测验;仅仅通过管理机构的合并统一不意味着必然会运作一种更加统一的认证制度和证书制度;它忽略了影响到未来资格制度发挥新的作用的背景的变化,没有认识到学习化社会要求不能把资格制度看成是一种学习结果的标志,而应该把它看成是能够胜任持续学习过程的标志。

  在此基础上,麦克·扬提出了改革构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更强的框架和观点。提出改革的前景是在18岁以上学生中建立一种总的证书,作为体现未来资格制度特点并有助于达到那种目的的一种方式,并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共同的测验方式、模块课程、核心技能等。(2)扩大层面。建立统一的资格制度不能仅仅停留在管理机构合并的层面上,应扩大改革层面。例如,建立学术和职业资格的共同的测验和评分制度。(3)重塑学习化社会的资格制度。为了适应人们终身学习的要求,迪尔英报告的四种水平应该与高等教育的进一步提高水平联系起来,并成为鼓励人们在横向涉猎不同领域、在纵向寻找新的职业机会的手段。以课程的单元化为基础,学分转移、学分累积,在面向终身学习的资格框架中变得更加重要。  三、结语

  近几十年来,英国政府和学术界努力消除中学学术课程和职业课程的分离、对立局面,尽管并没有取得预想的效果,但他们在改革过程中所获得的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确实值得我们借鉴和反思。特别是麦克·扬对于学习化社会中课程的设想和分析,对我们深入理解和探讨课程是非常有价值的,对于我国新课程的建设,特别是课程理论的发展,也大有裨益。

  注释:

  ①[英]麦克·扬著.谢维和,王晓阳等译.未来的课程[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②[英]麦克·扬著.谢维和,王晓阳等译.未来的课程[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③王雁琳.论英国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关系[j].比较教育研究,2004,(2).

  ④[英]麦克·扬著.谢维和,王晓阳等译.未来的课程[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⑤[英]麦克·扬著.谢维和,王晓阳等译.未来的课程[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参考文献:

  [1][英]麦克·扬著.谢维和,王晓阳等译.未来的课程[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英]b.霍尔姆斯,m.麦克莱恩著.张文军译.比较课程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4]吴雪萍.国际职业技术教育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5]王雁琳.论英国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关系[j].比较教育研究,2004,(2).  [6]石伟平.战后英国课程发展的基本走向与趋势[j].外国教育资料,1999,(6).

  [7]徐学莹,黄忠敬.当代英国中等教育的课程改革与存在的问题[j].外国教育研究,1998,(4).

  [8]张玉阶.值得借鉴的英国职业技能鉴定制度[j].比较教育研究,2000.

  [9]王凯.英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进展、困境与对策[j].世界教育信息,2005,(3).

【英国中等教育学术课程与职业课程的整合研究论文】相关文章:

1.混沌分形研究课程论文

2.试论职业标准的电工实习课程研究与实践论文

3.中职学生茶艺课程职业素养的培养研究论文

4.中职学校职业道德教育课程研究论文

5.职业教育项目课程探究论文

6.课程改革职业教育论文

7.应试能力与职业素养课程构建论文

8.乡情资源与幼儿园课程的整合利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