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教改项目的设立是推动高校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提高大学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但当前借鉴科研项目模式运作的教改项目制度普遍缺乏先进教育理论的支撑,研究的教育意蕴不足;个体作坊式的研究范式盛行,研究的校院级统筹不足;突击化与应付式现象普遍,常规监管机制不足;短期研究多,对教改项目的长期培育机制不足;独白式现象普遍,通过对话以共同推动教改项目的交流机制建设不足;验收方式单一化,对于推动多模式的教改探究不足。针对教改项目管理中存在的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应从6个方面加以推进,实现教改项目管理的优化。
1.科学化: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指导教改项目的开展
1990年,博耶编写了《学术的反思一教授的工作重点》一书,提出了4种学术类型,即发现的学术、综合的学术、应用的学术和教学的学术。其中,教学的学术是一种通过咨询或教学来传授知识的学术。而后,舒尔曼又进一步推进了教学学术的思想,从而让教学作为学术成为一种共识。既然教学本身就是一种学术活动,那么对教学的研究就更是一种学术活动了,它不仅需要以教育理论为指导,而且需要根据环境和形势的变化来进行更新。
首先,教改项目的设立需要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作为指导。教学改革指向的是教学活动,好的教学必须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作指导。特别是在当前我国大学教师基本上都没有受过专业教师教育训练的情况下,在开展教改研究前,更需要系统地学习了解国内外教育教学相关理论,只有通过对理论的学习,以及对国内外先进教育教学理论的了解,才能站在更高的起点上指导自己的教改研究。
从学校层面看,在开展教改项目申报前,应该适时地让教师和院系管理人员了解当前的教育教学理论发展前沿。如北京化工大学在启动教改项目申报前,“为了使教学一线教师广泛了解国内外改革动态,学校组织院系领导和教学骨干听取院士、教育部领导、专家所作专题报告,精选了发达国家高等工程教育改革方面的十余个案例,分别走访了兄弟院校,就同类专业或课程与同行交流、切磋。”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学校的教改项目申报工作。
对于教师而言,为保证教改项目真正成功并有利于自己的教学,也应该跳出仅仅满足于从自己的专业知识出发来进行教改研究的思想,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学习借鉴教育教学理论来指导教学改革活动。“教授们总是把自己所教的课程和自己的研究作为目的,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此种认识可能成为课堂问题的主要根源。如果教师认定他们的学科是令人陶醉的,如果他们没有意识到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是说服学生喜欢老师教的课,那么他们所在的课堂就不会经常充满生机。”无论是教学工作还是教学研究工作都绝对是一种专业化的工作,绝不是仅凭专业知识就可以胜任的,“对于一位教授而言,如果只是走进报告厅作50分钟精彩的演讲,是不够的。教授必须熟悉整体安排和整个领域。他或她一定要会组织材料,再将其分为易管理的几个部分,强调它们之间的关系,介绍原理,明确假设,研究那些浑沌的部分,揭示其暗含的内容,讨论它的应用,并解说、质疑、回答、说明,还要‘分辨主要特征和次要特征’”。
其次,随着当前教育环境的急剧变化,教学研究工作本身也要跟上教育形势新变化的要求。教师必须熟悉当前的形势变化对教育教学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来开展教育教学研究,这样才能让教改项目的研究不落人窠臼。在今天的大学中,多数教师仍是用自己接受教育的方式和理念来开展教学研究工作,但今天所倡导的和社会所需要的教学新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是有很大区别的。如传统教育模式的目标是知识和学位,而新模式的目标是能力与技术;传统课程的设置是规范的,选择是受限的,新课程是个人化的,选择不受限;传统教育模式是基于教授讲授的,新模式是基于学生发现的;传统教育模式有固定的课程安排,新模式课程比较灵活;传统教育模式是一揽子服务,新模式是竞争中个性化和个别化选择。如果我们不能跟上并适应这种新要求,我们的教学改革研究就是落伍的。另外,在当前互联网以及国家对创新创业人才提出新要求的情况下,教改项目的研究也应立足于新形势有针对性地来开展。
2.统筹化:以校院互动实现教改项目的全局规划
教改项目可以有教师自由探索的项目,也应该有学校和学院一起整体规划的项目。学校层面首先应对教改项目进行系统的规划,这种规划应围绕着学校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的特色方面来展开。其规划的起点应该是学校要培养具有什么样素质能力的人才,接下来就是培养这些素质能力的人才需要开设什么样的课程,需要采取何种教学模式,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怎样的优化,需要在学校和学院层面建立怎样的教学管理制度等。只有在学校和学院层面达成对该问题的共识,并合力推进教改项目建设,才能发挥教改项目对学校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的最大效用,形成校院互动,共同推进教改项目建设的局面。
如北京化工大学在启动教改项目时就是首先在全校上下进行教育思想大讨论,当“把一个什么样的北京化工大学带人21世纪”“把一个什么样的专业(课程)带人21世纪”成为了全校上下共同关心的`话题之后,再校院结合,引导教改项目的申报与立项。
20世纪末在美国一些著名研究型大学的课程设置改革中,大学校长就是课程改革的最早倡议者,在学校的倡导下,学校组织了各学院教师和专门人员来进行课程设置的思考,这些教师和管理者围绕该课题,从人才培养的当前和未来需求出发,对新时期学校的课程设置进行了新的探究。
所以,在教改项目设立前必须基于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从全校层面对教改工作进行思考与谋划,并形成共识,然后集中各方力量共同推动教改研究工作的开展。“在实践中我们体会到,就教学论教改难奏效,就立项论教改也不易持久。教改项目必须结合本校实际并与校内各项改革统筹规划,配套进行,必须与日常教学工作协调安排,稳步推进。这其中,建立科学规划的教学改革项目管理机制是促进教学改革工作深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