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多媒体技术与教学的最佳结合点论文

时间:2021-08-31

  【摘要】最新多媒体辅助教学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已得到广泛的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比一般传统教学手段有更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这种手段的运用使教师能顺利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想象,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发展思维,形成能力,从而优化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从多媒体教学直观、生动,动静结合的特点入手,阐述如何恰当的选准多媒体运用与数学课堂教学的最佳结合点,适时的运用多媒体,使其起到“动一子而全盘皆活”的作用,从而可以达到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多媒体 提升 小学数学 课堂效率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一些物体运动过程中的演示,图形的变化过程,概念形成的原理,物体形状的变化,物体的空间结构特征等等,很难恰如其分地向学生展示和表述清楚。以计算机为中心的多媒体的应用,把生动逼真的动画图像,清晰的文字注解和优美的声音等有机地结合并显示在大屏幕上,这样则较好地攻克了以往教学中的许多难题,大大增强了学生们对抽象事物与过程的理解与感受,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发学生智力、提高课堂效率、优化课堂结构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适时恰当地选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以形象具体的“图、文、声、像”来创造教学的形象化情景,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清晰化,给数学课增添了无穷的魅力。数学教师应该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使用计算机来帮助自己的教学,为小学数学在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而多媒体就是这样一座桥梁。恰当运用多媒体,主要表现在对多媒体切入时机的把握上。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时引入多媒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一种具有积极作用的情感,而人的情感又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在数学教学中,如果把数学知识放在一个生动、活泼的情境中去学习,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多媒体计算机系统可展示优美的图像、动听的音乐、有趣的动画,是创设情境的最佳工具。而且,小学生的天性是好玩、好动、好奇,他们的认知活动都是以兴趣和好奇为载体,知识的积累和智能的发展也都是在无意识下完成,特别是小学低年级,学生处在直观形象思维阶段,创造学习数学的愉快情境尤为重要。学生一旦对学习发生强烈的兴趣,就会激发内在的学习愿望和学习动机,就会聚精会神,努力追源,并感到乐在其中。多媒体计算机通过定格、慢放、加速、重复、图像的变化、色彩以及声音配合等效果,充分发挥其直观、形象、新奇、促思等优势,创设情景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求知欲,活跃学生的思维。

二、以旧联新导入新课时引入多媒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一节好课的开始可以说是教师谱写一首优美教学乐章的前奏。作为教师,既要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又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往往通过直观的形象去认识事物,了解世界,而多媒体教学恰能以其直观、鲜明的声、色、形手段,使教学情境变得生动、活泼,调动了学生学习动机,引起他们对所学内容的注意和兴趣,使他们产生一种渴望学习的冲动。例如: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我借助多媒体在屏幕上展示这样的画面:一辆装有正方形车轮的.汽车“咯噔、咯噔”的行驶在道路上,在行驶过程中轮子变成了椭圆形,但汽车的行驶仍然有些“跛”。渐渐地椭圆形的轮子变得越来越圆,汽车跑得更快了,而且还“嘀嘀嘀嘀”的唱起歌来。在学生观察了轮子动态、清晰的演变过程后,教师设问:“汽车轮子为什么是圆形的?正方形、椭圆的为什么不行?”这样导入新课,直观形象,生动有趣,将枯燥的数学教学寓于情境之中,很轻松的将学生带入数学领域,达到趣味性与知识性的高度统一,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自觉地进入学习状态。

  又如教学一年级的《找规律》一课时,课前老师准备了多媒体图片,里面有一些水果(苹果和梨)。上课时,教师出示一个苹果,一个梨;让学生猜猜接下来老师会给大家出示什么水果?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参与,很多学生就非常活跃,猜测是香蕉,是水蜜桃…… 当然我们的结果肯定不是,那么老师接着又出示了一个苹果,一个梨,这时学生就知道:接下来的一定是苹果,接下来是梨了。 “可是为什么呢?”老师提出问题,学生肯定能说出这是有规律的,自然而然,老师就出示了这节课的课题《找规律》。紧接着,在找规律的过程中,教师充分利用图片,出示了“红旗— —黄旗——蓝旗……”;“ 天安门的灯笼、黑板的花边……”等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加深学生对于规律的认识。

三、在理解知识,建构知识系统时引入多媒体,提高课堂效率

  1.强化感知,突破重难点时引入多媒体,促进学生的动态生成

  由于多媒体课件用动态图演示,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所以恰当地加以运用,能够成功地实现由具体形象向抽象思维的过渡,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初步认识”一课时,利用多媒体出示学生感知过的红领巾、三角形小旗、三角板、交通标志等实物图,在学生说出它们的外形都是三角形后,这时利用光点的闪烁,闪动实物图上三角形部分的形状,接着把实物的模样去掉,只剩下图形的轮廓,抽象显示出三角形形象,让学生初步感知三角形。接着,电脑动态演示三条没有围拢的线段逐渐围拢形成一个三角形。这样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不断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逐层参与新知识的构建过程,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最终完成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

  又如在建立“除法两种分法的认识”时,我操作6÷2的第一种分法(等分除)的演示:第—次,慢速闪烁6个苹果中的2个苹果,一个一个慢慢地分别移人左、右两个盘子里。第二次,中速闪烁剩下4个苹果中的2个苹果,又一个—个较慢地分别装入左、右盘子里,第三次,快速闪烁剩下的最后2个苹果,又分别移入两个盘子,苹果正好分完了,两个盘子里都有3个苹果。6÷2的第二种分法(包含除)的演示:把两个苹果先“圈”,再慢速闪烁后,一起往下移,用1个盘子装起;剩下的2个苹果,又“圈”、中速地用第二个盘子装起,最后,把剩下的2个苹果“圈”、快速地一起往下移,用第三个盘子装起,学生清楚地知道了需要用3个盘子。课件形象而生动、清晰而明朗、快慢有序、动态地展示出除法的两种不同分法的过程。这样,学生能充分感知并保留和记忆“分”的过程,从而轻松的突破了教学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