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对高职教育改革的启示论文(2)

时间:2021-08-31

三、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对我国高职教育改革的启示

  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是一种典型的政府支持、行业企业主导的职业教育模式,行业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深度参与是这种模式成功的关键所在,离不开德国本身的制度体系、文化环境等背景要素。我国高职院校要学习和借鉴双元制成功经验,就要深入分析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特点与规律,根据我国现行的体制和文化进行适应性、本土化改造。

  (一)呼吁国家层面的职业教育法律法规出台

  职业教育是促进国家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政府应该建立职业教育支持性政策体系,促进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职业院校有权利享受企业的资金场地和技术支持,同时也有义务开展本地区企业和社会的培训工作;参与合作办学的企业有义务参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学计划制定、课程改革和教学条件建设、、师资培养和专业设置等,同时也有权利享受成本在税前列支或减免税收等优惠政策。从国家层面应尽快修订《职业教育法》,明确行业协会和企业职责,确立行业协会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鼓励企业与职业学校共建跨企业培训中心,提供学生培训的场所与师资,形成工学结合的质量监督检查机制;应尽快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职业教育法》,该法律在保障高职院校权利的同时,落实其人才培养的责任。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转变管理思路,规划高职教育的发展规模与整体布局,在规定高职教育的办学必要条件的同时给予高职院校更多的自主权,让它们积极主动地利用和整合各类社会资源等,高质量地培养人才以提高其核心竞争力。这些法律法规将是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条件。

  (二)开发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工学交替课程

  尽管国内高职教育在校企合作方面取得了许多突破,但学校元与企业元隔裂、职业教育与生产实际脱离、教学内容滞后科技发展的现象仍普遍存在,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培养学生顺利走上职业岗位,完成工作任务呢?改革当前的课程体系、开发以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的工学交替课程是关键的一步。首先,要将学生的职业行动能力作为培养目标,即在具体的职业活动中培养专业能力、人格能力和社会能力,因此课程的目标设定应当紧紧围绕这三种能力,并将这三种能力的培养渗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其次,课程内容设计要充分考虑学生学习的内容是“如何工作”,学习的过程应是一个整体性的、连续性的“行动”,即职业岗位工作过程,它包括职业情境、项目任务、工作程序、工作经验、工作结果等,显然,这些学习内容必须通过学生亲身体验才能获得,需要注意的是该学习内容并不排斥理论知识,因为理论知识诠释了工作的原理与方法,它会指导学生“工作得更好”,因此,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的课程一定是工学交替的、理实一体的和“教、学、做一体化”的。在教学方法设计中,要考虑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让他们去实践、去体验、去探究,教师只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与引导者,信息检索、制定工作计划、按计划完成工作任务,客观评价工作结果等一系列过程由学生独立完成,在学生自己“动手”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习得专业知识,构建自己的知识与经验体系,这种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仿真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等。

  (三)建设突出技能培养的工学结合实践基地

  要发展高职教育,就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建设工学结合的实践训练基地是一个重要的切入点。德国校企合作建设实践基地的经验不可能直接复制,但可以借鉴,如根据本地区产业、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建设符合学校和专业特点的实践基地,包括校内实训室、跨企业培训中心和校外教育企业等三个技能培养“站”点。校内实训室是实践教学的第一站,主要提供虚拟或模拟的工作情境、工作岗位,负责学生专业基本技能的培训和职业基本素质的培养,与此同时,学生还需要进行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第二站为跨企业培训中心,由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共同出资建设,主要是将学校资源与企业资源进行整合与利用,提供行业认可度高的优质职业培训和全真企业环境,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和职业素养,为学生进入企业岗位做好职业准备。跨企业培训中心是课堂教学与车间实训对接的平台,它同时体现了教育属性与职业属性,弥补了企业培训教育性不够、学校教学职业性不强的先天不足。第三站是教育企业,它们热心职业教育,愿意提供真实生产岗位让学生开展各类实习实训,在此“站”中,学生主要接受针对岗位的专门训练,并在技术岗位上轮转,是企业对一线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储备式训练的场所。

  (四)构建企业认可行业主导的考核评价体系

  在政府引导下,高职院校联络行业协会组织参与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及质量评价中,根据行业、企业的岗位工作标准制定培训的考核标准,构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内容体系。行业协会具体工作包括配合学校推行‘双证书’制度,把行业培训认证工作与职业学历工作紧密结合起来;认定专业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促进职业学校专业课程与一线岗位的知识和技能要求相匹配,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素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发挥考核评价在高职人才培养活动中的导向作用,客观、公平、公正地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是否获得提升、理论知识是否得到内化,考核工作采用教考分离的方式,由行业协会牵头成立考试委员会,认定考官资质,组织相关人员建立专业对接工种考试的题库、命题、阅卷评分等一套较为完整的考核管理系统,包括理论考试题库和实践考核项目库。在学生考试前,学校向协会申请考题,并组织学生的理论考试,技能考试由跨企业培训中心组织,中心选派技能培训教师或企业技术人员担任考评员,对学生的技能掌握程度和职业素养养成情况进行评价,理论与技能考试均合格者由行业协会向人力资源保障部门申请颁发职业技能证书。

  (五)打造一支高素质专兼结合的双师教师团队

  教师是高职教育发展的核心力量,只有教师的能力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才能得到保证。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的师资队伍素质有了很大改善,但队伍结构、职业教育教学能力、技能教学水平、兼职教师稳定性等方面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德国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经验告诉我们,要大力改革职业学校人事分配和管理制度,改变传统的从高校引进应届毕业生担任教师的单一渠道,增加招聘企业人员的比例,重点引进有一线工作经历和丰富实践经验、组织表达能力强,接受过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培训的专业技术人员;组织选派专任教师到对口合作企业进行专业实践锻炼,拓展专任教师的视野和观念,鼓励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合作研发新产品、新工艺,在实践中提高专任教师的“双师素质”和综合素质;聘请合作企业的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建立比较稳定的兼职教师人才库,适时对兼职教师开展心理学、教育学、职业教育等方面的相关培训,引导他们参与专业及课程建设;搭建专兼职教师之间的交流平台,通过切磋与研讨,相互更新知识结构、转变教学方法,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更加紧密地结合,从而培养更多适合企业需要的人才。参考文献:

  [1]崔岩.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7):71-74.

  [2]魏晓锋.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特点及启示[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1):92-95.

  [3]封银曼.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特色及启示[J].卫生职业教育,2016,(20):32-35.

  [4]周继文.德国的跨企业培训中心[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3,(9):67-68.

  [5]罗罹,金祝年.“双元制”教育模式对我国实训基地建设的借鉴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9,(23):36-37.

  [6]刘芳武.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对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启示[J].继续教育研究,2016,(1):121-122.

  [7]管小青.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成功奥秘对我们的启示[J].中国成人教育2013,(16):128-129.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对高职教育改革的启示论文】相关文章:

1.德国双元制的职业教育专业设置论文

2.高职“双元制”职业教育中存在问题及对策论文

3.高职院职业教育改革论文

4.德国职业教育经验启示论文

5.德国职业教育教师培养方式及启示教育论文

6.职教园区建设双元制探索论文

7.成人高职教育教学双元制组织模式分析论文

8.探究职业教育改革下的英语教学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