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情境教学在小学数学算用结合中应用的策略论文

时间:2021-08-31

  摘要:“算”与“用”结合教学,是新课改的一个热门话题。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常常把情境教学当作“算用结合”的最佳作用点。本文从情境教学的特点、使用时机、教学方法等三方面阐述了情境教学在算用结合中应用的策略,使情景教学成为沟通现实生活中数学与教科书上数学的纽带,让学生真正亲近数学,学习有用的、有价值的、有趣的数学,数学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

关键词:情境教学 算用结合 策略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计算应使学生经历从现实生活中抽象数和简单的数量关系,在具体的情景中理解,并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应避免繁杂的运算,避免将运算与应用割裂开来。”因此,广大教师都非常重视情境教学在小学数学“算用结合”中的应用。但仔细观察这些课堂教学会发现:很多课堂教学的成效不是很高,有的甚至是低效的。那么,怎样才能切实提高情境教学在小学数学“算用结合”中应用的效果呢?

一、根据情境教学特点,开展算用结合教学

  在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够根据情境教学特点,结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将“算”与“用”紧密结合。那么,学生对于“数学学习”就会感到亲切、真实,这对于学生更好地认识数学、学好数学,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促进综合素质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真实性:是指情境教学中提供的内容必须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或思维规律,它是情境教学最本质的特征。教师应该立足于自己的生活、学生的生活,留心收集能成为数学教学情境的事件、信息,把生活融入数学教学,使数学教学面向生活。学生在自己熟悉的情境中,就自然而然地激起了探究、体验的欲望,从而进入亲身体验的境界。

  2、针对性:是指教学中,根据学生知识基础、年龄特征和教学内容等情况,合理地确定情境内容与方式,它是情境教学效果高效的关键。任何教学中的情境设计必须有针对性。要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如年龄、城乡生活环境等设计不同的数学教学情境。对低年级的学生应设计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教学情境,以保持他们的持续注意;对高年级的学生,应设计对学生的思维有一定挑战性的教学情境,为他们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

  3、数学性:是指设计的情境必须“紧扣所要教学的数学知识或技能”,而且要非常具体。这样学生才能从生活情境中抽象出数学模型,才能在情境教学中得到启发,获取数学知识,它是情境教学的生命所在。教学情境的设计要符合课堂教学目标,体现教学意图,注意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与教师的教、学生的学紧密结合,又必须有明确的目的,这样才能较好地为完成教学目标而服务。

  4、简约性:是指在情境设计过程中,应当抓住最本质、主要的内容,做到少而精,以少胜多。由于教学情境大多为某一节课或某一单元的教学服务,所以必须充分考虑教学情境的可操作性、运作所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避免使用繁琐复杂的教学情境,以免占用过多课堂教学时间,造成课堂教学主次不清,扰乱学生的思维。

  5、问题性:是指创设情境中必须蕴含具有一定挑战性、能使学生产生疑惑、能激发学生的认识冲突、能促进学生进行较为深刻思考的数学问题。这样的情景教学往往可以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欲望,寻求更多的发现与创造,从而解决由认知冲突产生的疑问,获得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正确把握教学时机,找准算用最佳结合点

  在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已有的生活知识和经验,有意识地创设宽松、自然的生活情境,把握教学时机,找准算用最佳结合点,让学生发现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价值。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产生学习数学的巨大动力,提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在课堂导入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可以借助实验演示、多媒体的动态画面、语言的叙述、音乐情境等,创设引人入胜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从熟悉的生活情景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如教学“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 时,教师谈话引入“小朋友,你知道我们家乡有哪些风景区吗?”,学生纷纷回答:“健跳大桥、草头木勺、蛇蟠岛”,教师通过课件展示“学校在春游活动中准备组织同学们去草头木勺看大海,有三辆车,大客车45座,中客车30座,小轿车3座。我们班有46人,坐哪两辆车去合适呢?”从而引出 “45+30,45+3,30+3”。教师充分利用这一生活情境,从中发现数学问题,唤起学生亲近数学的热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找准课堂教学“算”与 “用”的最佳结合点。

  2、在探究新知时,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的数学能让学生充分体会学习数学的意义与价值。在探求新知时,教师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把问题蕴含其中,从而产生认知冲突,形成悬念,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把陌生的内容熟悉化,把陈旧的内容时代化,把抽象的内容形象化,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主动探究、发现、体验、学会、掌握、运用,使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让学生回归生活学数学,使“算”为“用”服务。如教学“百分数应用题”时,教师对教材进行重组,撷取商场的一条广告 “好消息,本店所有商品价格一律按80%出售,欢迎选购”,让学生根据商品的价格,选购1~2种物品,尝试计算“自己选购的物品要付多少元钱,比原来便宜了多少元钱?”使学生能将抽象的数学算理与具体的生活情景相联系,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主动性、积极性,从情景教学中感悟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3、在反馈练习时,提高学生应用能力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格尔指出:“数学来源于现实生活,也必须扎根于现实生活并且应用于现实生活”。在反馈练习时,通过创设学生熟知的生活情景,架设起“算” 与“用”之间的桥梁,把练习设计生活化,让学生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价值,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如教学“三角形稳定性”后,创设“学雷锋活动”的情境,来解决“学校修理桌椅问题”;教学“厘米的认识”后,组织学生测量自己身上的手指、手掌、腿、头、裤子的长度。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真正认识到:生活中处处充满着数学问题,数学来源与生活,学习数学是为解决生活问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