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战略的需要,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大学生自主创业,越来越引起政府、高校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然而,在实际中,大学生自主创业还很“虚”。主要是由于中国大学生创业能力较弱,没有形成良好的创业环境,创业教育发展较晚等问题。大学生自主创业应趋“实”避“虚”。
关键词:大学生;自主创业;虚与实
一、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理论概述
通常说的“创业”,就是创建新企业。不同历史时期的国内外学者对创业的定义也各不相同,如国外学者中,Schumpeter(1834)认为,创业的过程就是创新的过程,创新者就是创业者,创业者通过创新使自由市场经济的内在矛盾得以克服,从而促使经济得以增长。因此,创业就是创新。Gartner(1985)认为创业是新组织的创建过程。Cole(1968)将创业定义为一种有目的的行为,创业者首创、保持、并最终将这一行为发展成一种有利润来源的生意。国内学者也有诸多解释,王会龙总结道:“创业是一个过程,机会追求是创业的核心要素,创业在创造新出新颖的产品、服务或实现其潜在价值。”大学生自主创业,王健认为就是指工资形式就业以外的“自我就业”能力,这种能力须与市场行为相结合。综上所述,作者认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是指大学生综合各方面的人力、财力、物力等各个方面创建企业,创造财富和价值的过程。
二、大学生自主创业现状
受全球经济发展影响,我国目前正处于创业活跃期,平均每100中有12.3人在创业,这些创业者的面孔也正日趋年轻,尽管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加入到自主创业大军中,为创业大军带来了新鲜的血液,成为创业洪流中最引人注目的亮点,但中国大学生创业的比例不到毕业生总数的1%,并且创业成功率低,只有2%~3%,远低于一般企业的创业成功率。就创业领域而言,美国大学生一般选择高科技领域创业,而中国则有相当大部分是从事家教、开小店、农业养殖等技术含金量不高的创业活动,而在这些领域,大学生的优势根本得不到充分的发挥。这种“生存型”的创业无论是对经济的贡献值还是对自我价值的实现都不及基于发展的“机会型”创业。虽然政府为高校学生创业提供了多种优惠政策,但是大学生自主创业现状却令人担忧。
三、大学生自主创业的“虚”
经济全球化浪潮为创业者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对中国企业家来说,从来没有过比现在更好的机会,中国也比历史上任何时刻都需要企业家。但是据教育部2004年的一份报告指出,全国97家比较早的学生企业,盈利的仅占17%;学生创办的公司,5年内仅有30%能够生存下去。究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中国还没有形成良好的创业环境,即与创业相关的法律、金融、风险投资等设施;二是缺少系统化的创业教育。普通高校的大学生创业技能和经验缺乏,导致他们难以积极把握时代赋予的创业机会,这就构成了大学生自主创业的“虚”。
(一)大学生创业能力“虚”
首先,创业不是每个大学生都适合去做的,虽然有的学生家庭条件不错,创业资金不是问题,但他们创业盲目性太大,既不了解创业的风险,更无市场意识和公司管理经验,因此难免会创业失败。其次,选择自主创业的前提是创业者必须拥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对创业风险要有清醒的认识、具备应对风险的心理准备。从现实来看,受年龄及阅历等方面的限制,大学生往往缺乏以上因素,尤其缺乏应对风险的心理素质。在缺乏良好心态的情况下,其创业前景自然会受到不利的影响。再次,自主创业需要创业者具备企业注册、管理、市场营销与资金融通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这些恰恰是一般大学生所不具备的,尤其是他们在缺乏相应知识储备的情况下,选择仓促创业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也将处于劣势。
美国孩子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家庭,从小就被贯穿创新精神和冒险精神。而在中国,循规蹈矩却是好学生的代名词。所以中国大学生创业意识不足。创业者的意识和欲望往往需要伴随着行动力和牺牲精神。创业者的意识应高于现实,需要踮起脚才能够得着,有的时候需要跳起来才能够得着。中国的大学生更多的是希望有一个稳定的工作岗位。创业是在夹缝中求生存的活动,这需要大学生有足够的勇气。
(二)创业环境“虚”
近几年来,各地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2005年,河南省出台了对从事个体服务的大学毕业生3年内免交登记类、管理类、证照类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的政策,并及时提供创业培训、开业指导、项目开发、小额担保贷款等服务。从2006年开始,北京高校毕业生在北京市从事个体经营,自工商部门批准其经营之日起,3年内免交“五部门”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同时,教育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人事部等部委也陆续出台了有关政策,鼓励和帮助大学生自主创业、灵活就业。很多基层行政单位都知道国家对于大学生创业的相关优惠政策,但并不知道如何来运作这些规定,理由是没有相关的实例可以借鉴。所以,在某些地区,导致了国家对大学生的'创业优惠政策无法落到实处的问题。
在国家对体制的核心部分和重要环节加大改革力度之时,创业有一个高难度、高风险的区段。在对社会利益格局进行调整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由于大学生并非我国现有创业大军的主体,因此国家在体制创新中给予大学生创业的特殊政策并不多,目前还没有形成一整套支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和法规。我国的工商、税务方面对于学生创办公司并没有明文规定的优惠政策。企业制度、人事制度、投融资制度上也未见对大学生创业的特殊政策,这就使得大学生在迈向社会进行创业时,往往与那些在社会和市场奋斗多年的创业者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这显然是比较艰难的事情。
(三)创业教育“虚”
我国教育部在1999年颁发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并在计划中指出:“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鼓励他们自主创办高新技术企业。”但是高校却没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改变其教学内容,大部分学校仍是停留在就业教育的阶段,很少有学校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导致学生对国家在对学生创业方面的方针政策知之甚少,创业技能等方面知识和能力欠缺,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的创业热情。
目前,我国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只是处于起步阶段,没有形成系统、完善的创业教育理论与培训体系。虽然在这一领域进行探索的院校与专家不在少数,但并没有形成一套适合中国国情与教育发展现状的行之有效的方案。创业教育的形式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之以社会实践、企业实习、讲座、创业计划大赛等活动。尽管许多高校已经建立了创业教育的专门研究机构或管理机构,如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开大学、吉林大学等都已经相继建立了创业教育或创业管理研究中心,并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教育与研究工作。但整体来说,创业教育在中国尚处于未被广泛认知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