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财政经费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论文

时间:2021-08-31

  摘 要: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投入逐渐增长,在提高生均拨款的同时,中央和地方也加大了高校发展专项资金的投入比重,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为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政府部门逐渐加强绩效管理,对财政经费的投入和使用进行绩效评价和考核,合理选择绩效评价指标,客观评估财政资金的使用效果,及时纠正偏差,提高管理水平,实现教育经费的高效使用。

  关键词:高校;财政经费;绩效管理

一、绩效管理的内涵和高校财政经费绩效管理的必要性

  绩效管理是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和理念,主要包括绩效的预算、拨款以及对绩效成果的评价等。绩效评价是通过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对经费使用做出客观评价,对其投入经费与产出效益做比较,考核评价产出是否大于投入或等值,监督保障财政资金合理使用和应有效益。

  对逐年增长的高校财政经费进行绩效管理,对经费的投入与效益实行绩效评价,了解高校财政经费使用情况和产生的效益,及时发现经费使用存在的问题,找到制约发展的关键因素,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对策,是十分必要的。

二、高校财政经费绩效绩效管理的现状

  (一)经费管理注重投入,对使用成效不够重视

  对高校来说,一般只重视应收财政拨款到账与否,按期执行完毕,很少会对资金的使用进度、执行情况、使用效果进行跟踪监督,这样做不能客观反映经费的使用效益和存在的问题,容易产生财务风险。

  (二)绩效评价的认识不足

  对上级主管部门来说,教育部门负责对拨款项目进行管理,财政部门负责预算的编制和发放,二者的信息不对称,削弱了对财政资金绩效评价的重视和主动性;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所涉及的科研、教学、行政管理等在业务上有着差异性,而高校的财务部门在日常工作中更强调会计核算和资金收支平衡等工作,对上述的专业的差异认识不足使得财务部门在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上力不从心,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三)评价过程流于形式

  高校财政经费绩效管理评价是近年财政部门和教育部门提出的财政资金使用的后续工作任务,研究财政资金预期目标的完成质量,以体现财政资金在学校事业发展中产生的客观效益。

  但因各高校规模不同、类型不同、发展水平不均衡等,评价指标缺乏可量化性,绩效评价标准难以统一等原因,很难客观制定可操作的细则和科学的指标参照。目前的绩效评价方式更多地流于走程序,着于面上,如:更多地监督审查资金的使用情况和预算执行力,对项目过程的综合性指标评价较少,这样会制约财政资金绩效评价的水平和公正性。

  (四)绩效评价缺少应有的制度保障

  目前,高校财政支出的绩效考核缺乏统一规范的评价标准,如评价方法、评价标准、评价实施、评价结果反馈、评价监督、评价整改等均无统一规定,使高校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实施具有不确定和不可比性,无法实现有效监督。

  (五)尚未健全监督机制

  目前评价工作主要由单位财务部门牵头组织,尚未有绩效评价专业管理部门来负责此项工作,使评价过程形式化,评价结果单一化,削弱了绩效评价的约束力;绩效评价与整改脱节,缺乏相应的奖惩制度,没有相关的部门监督问题的整改。

三、建立有效的绩效评价体系

  (一)绩效评价体系设立的原则

  1.重要性原则。重要性包括经济绩效和社会绩效两方面,高校财政资金包含中央和地方两级的财政投入,投入的不同项目因评价侧重点不同使得绩效评价的复杂性,而这些影响因素无法进行全部量化考核。因此,应将分析重点放在产生效益和对内涵提升的影响上。

  2. 考评指标差异化原则。 高校财政经费的使用,涉及到诸多的部门和人员,不同的`项目,其经费使用方向和成效也有所不同,因此,在评价过程中不应只使用固定的指标;考评指标应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以符合不同项目评价需求。例如,某高校在专项经费绩效评价过程中,依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分四类设置评价指标,即教育教学改革类专项经费绩效评价指标、基础设施建设专项经费绩效评价指标、实验室实训室建设专项经费绩效评价指标及信息化建设专项经费绩效评价指标等,不同的项目和类别,其所设置的评价指标也应有所不同。指标的差异性能体现经费绩效评价的针对性,提高绩效评价的准确性与科学性。

  3.实用性原则。为了使评价过程顺利开展,在设计评价程序时,应遵循实用性原则,让高校财政经费绩效的评价具有可操作性的;从多视角、多元化指标和科学评价方法入手,对高校财政经费的投入和效益进行客观评价,使评价程序中的每一步骤在实践中都可以有效操作,预防因评价程序设计不妥或操作不当而影响评价工作。

  因此,在设计评价程序时,需综合多方面因素,使用合理的评价方法和操作程序,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完善经费绩效考评系统,充分运提高评价工作的整体成效,4.可比性原则。财政经费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对财政资金的使用进行监管,保证公共支出的使用效率,同时需要将评价指标与本地历史指标和其它地区的指标进行比较,因此评价指标体系和模型需统一,以便对不同时期和区域的同类财政经费进行绩效评价分析时,指标体系使用一致,确保评价结果的可比性。

  (二)内外部评价相结合原则

  在构建高校财政经费绩效评价体系时,应考虑到将内部外评价进行有机结合,以全面、系统地对高校财政经费进行科学合理地评价,提高绩效评价的客观性。内部评价对学校的教育活动有着直接的指导作用,具备较强的针对性,高校的每一位教师和学生,都可以成为评价的主体或对象;外部评价是通过主管部门或第三方机构通过实地考察或以统一的指标体系进行绩效考核。内外评价相结合,使得评价结果全面客观。

  (三)财政经费绩效评价指标

  1.教学科研方面:对教学成果、学科建设、专业和专业群建设等进行质和量评定;对科研成果,如专利申请、论文发表、课题开发、成果获奖方面所获得的成绩进行效益评价;校企合作、转让技术、服务咨询、合作办学等方面所获收益评价教学科研的技术推广成效。

  2.人才培养和师资队伍建设:学生增长率、毕业生就业率、学生参加各项比赛的获奖情况等指标,来评价财政资金在学生方面的受益面和使用效率;教师队伍的职称水平、海内外人才引进情况、高学位教师增长数、教师人均培训费用等指标,来考核教师队伍中应用型人才的增长和素质提升情况。

  3.教学设施方面:通过考核学校各项教学资源,如生均面积、生均图书数量、生均固定资产、生均教学仪器等增长情况,结合资产的使用率,来考核资金的使用效果。

  4.财务方面:主要考核资金的保障情况和使用完成率,指标有“财政经费到位率”和“财政经费使用完成率”“财政经费预算差异率”等,考核单位财政经费的落实能力和使用的控制能力及效率。

  (四)财政经费绩效评价方法

  科学有效的绩效评价体系是评价目标实现的重要前提,完善绩效评价指标有利于公正客观评价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因高校不同于企业,其产出效益虽一贯具有正外部性,但效益不是朝夕能实现。因此,进行绩效评价时,不仅要考虑到高等教育的特殊性,还要结合高校中不同专业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使用相对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现阶段,绩效评价的主要方法有“成本一效益法”、”关键绩效指标法”、”综合评分法”、”主成分分析法”、“数据包络分析法”“平衡计分卡”等,考虑到高校的特殊性,目前使用较多的为后两项。

  1.“平衡计分卡”。“平衡计分卡”可以围绕财政资金使用目标,将资金管理和绩效评价有机结合。把财政资金的绩效目标分为“财务管理情况”、“项目管理水平”、“项目绩效指标完成情况”、“项目成果评价”,几个维度,为每一个维度设计适当的评价指标,根据评价的侧重点赋予相应的权重,该方法能很好地处理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内部指标和外部指标、领先指标和滞后指标之问的平衡,此方法可应用于横向项目比较,也可应用于不同性质项目间的对比。见下表:

  2.数据包络分析法。数据包络分析法是一个线形规划模型,表示为产出对投入的比率。即通过对一个特定单位的效率和一组提供相同服务的类似单位的绩效做比较,通过输入和输出数据的综合分析,对同一类型各决策单元的相对有效性做出评价与排序,为决策者提供重要的管理决策信息。

  数据包络分析法是以“相对效率”为基础,根据多指标投入和多指标产出对相同类型的单位进行相对有效性或效益评价的一种新的系统分析方法。首先,高校特有的公益性,涉及多投入和多产出的特点,数据包络分析法适合多投入和产出的指标分析,不用预先设定指标权重,避免人为的主观性;其次,高校的产出是人才的质量和数量、科研成果、社会服务,一般情况下很难进行定量分析,评估指标无法统一量纲,数据包络分析法可以忽略这一问题;再次,效率性是高校财政投入绩效评价的重点之一,数据包络分析法通过综合性的指标,反映不同决策单元的效率性,了解被评价单位的资源使用情况,及时提醒高校投入大于产出、或资金使用效率低的情况,使有限的教育资源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