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部城市与沿海城市的合作发展论文

时间:2021-08-31

  建国50年来,持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实力大大提高,人民生活显著的改善,各城市的经济、社会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是,由于历史、社会、自然等多种原因,中西部城市发展同沿海城市发展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因此,把握西部大开发机遇,认真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强中西部城市与沿海城市的合作,对于国家富强、社会稳定、民族振兴,对于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实现地区和城市间的共同富裕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经济比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经济高速发展,已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城市体系,表现为城市数量的发展和城市规模、经济规模的壮大,从1978年到1997年,全国城市增加了475个,是1978年全国城市总数的2.5倍。东部地区(沿海城市主要分布区)发展速度大大高于中西部地区,在新设置的城市中,有近一半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使我国地区间城市数的排位由中、东、西,转变为东、中、西,仅广东、山东西省增加的城市数就超过了西部地区9个省、自治区同期新增城市的总和。东部沿海地区城市不仅数量多,而且规模大。全国200万人口以上的超大城市12个,东部就有6个,人口在50~200万的大中城市75个,东部地区就占了36个,而西部地区小城市占该地区城市数量的67%,其比重均超过东、中部地区的54.7%和53.8%。1996年东部沿海地区城市土地面积只占全国城市的26%,人口占全国城市的51%,却提供了占全国城市64.2%的国内生产总值、70%的工业总产值、61.6%的工业利税总额、63.4%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1.2%的邮电业务总量。当年东部沿海地区平均每个城市提供的国内生产总值为101.3亿元,中地区是47.5亿元,西部地区是42.5亿元。中西部地区平均城市经济规模分别是东部沿海地区城市的44.4%和42%。

  在城市经济效益方面,人均GDP,中西部地区只是东部沿海地区的60.8%和56.1%。工业产值,中部地区城市只是东部沿海地区的50%,西部地区城市还不到东部沿海地区的40%。人均工业利税、百元固定资产原值也有较大差距。东部沿海地区城市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大大高于中西部地区,是中部地区沿海城市的3,8倍,是西部地区城市的近8倍。东部沿海地区城市经济在本地区中占78%~81%,中部西地区城市经济占60%~67%,而西部地区城市只有54%~67%。

  东部与中西部城市差距还表现在城市居民经济状况与社会生活方面。1996年城市职工平均工资,东部沿海地区城市是7494元,中部地区城市是5268元,西部地区城市是5817元。中西部地区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分别是东部沿海地区城市的70%和78.5%。此外,在人均储蓄、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方面,东部沿海地区城市明显地高于中西部地区城市。而在公共医疗卫生方面,中西部地区城市高于东部沿海城市。

  在寻找差距中,我们注意到,东部与中西部地区城市差距,最突出的是工业发展水平的差距,城市人均工业总产值的差距大于人均GDP的差距,这反映了不同地区城市是处于不同的工业化阶段,缩小地区城市间差距更重要的是缩小工业发展水平的差距。不仅在我国、就是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都曾出现过地区经济差距,这是工业化的必然结果。随着经济增长,区域差距逐渐扩大,而后趋于稳定,进入成熟阶段,差距逐渐缩小,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还较落后,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差距是自然的和不可避免的经济社会现象,我们正视这个问题,是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为什么会出现上述的差距呢?除了各地区城市的自然条件、资源禀赋、社会经济基础和区位条件不同外,还有:一是国家宏观区域经济政策的调整。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建设的重点由内地向东部沿海地区转移,在投资重点、项目安排、财政金融、外经外贸、物资以及劳动工资等方面,实行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沿海城市中产生了我国首批经济特区城市、开放城市、开放地区城市,也成为了全国市场化程度最高的城市群。二是形成多种经济共同发展和多元化的投资机制.沿海城市是国家投资、吸引外资最多的城市,也是民间资本最活跃、最发达的城市。大量的资本投入,对东部沿海城市的`经济发展以巨大的推动。三是城市产业结构的转换和升级。国内外技术、资金、人才积聚于沿海城市,促进了东部沿海城市工业与第三产业的发展,也促进了城市产业结构的转换、组织结构的调整和技术结构的升级。为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沿海城市较先冲破传统体制的束缚,建立了资本、人才、信息、技术、物资等各类市场,使生产要素加速流动和重组,资本、人才、信息、技术、物资的聚合,更增强了沿海城市的竞争力。沿海城市市场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商品经济观念和市场竞争意识,这些都会带来不同的结果。当我们在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和实现我国第三步战略目标时,应当吸取沿海城市改革开放的定员经验,不断加强东部沿海城市和中西部城市的合作与协调,以求共同发展。

二、合作与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我国中西部城市与沿海城市走出一条“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共同发展”的新路子,才能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城市间缩小差距要靠合作与发展,不仅要注重中西部城市经济的发展,也要不断发展沿海城市的经济。沿海城市发展了,才能进一步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利用沿海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础,支持和带动中西部城市的经济发展,而绝不能削足适履,放慢东部沿海城市的发展。中西部城市发展了,才能起到与沿海城市产业互补,资源互补的作用,使沿海城市的发展更具有后劲。只要加强合作,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目标是能够达到的。

  沿海城市与中西部城市间合作与发展具有良好的基础和条件,这些基础和条件主要为:

  第一、各地区城市都具有自己的比较优势。沿海城市处于经济发达地区,在资金、人才、科技、信息和产业高度化上有着较大优势,基础设施条件较好,市场化程度较高。而中西部城市则处于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较丰富的地区,是重要的农产品及其他工业原料、能源的生产基地和集散地,蕴藏着较大的开发潜力;一些产业如旅游业、重工业具有独特的优势;有一大批资金技术密集的大型工业企业和项目,有着广阔的消费品市场,等等。正是各地区城市都具有自己的比较优势,才形成特色经济,为各城市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又由于特色经济的发展,使各城市能够积极参与竞争,并吸引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各地区城市间的合作,可取长补短,资源互补,交流经验,联合开发,通过加强城市经济的互补性,将比较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市场优势,大大促进各地区城市经济的发展。

  第二,各地区城市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经济实力有了较大程度的增强。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20年以来,各地区城市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经济有了较快发展,实力有了较大增强,改革开放为城市间的合作创造了良好的体制条件、物资条件,开辟了广阔的市场需求,资金、信息、人才、物资流动渠道通畅,城市经济市场化的障碍基本消除,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全国统一的市场体系正在形成,这为城市间合作奠定了基础。

  第三,各地区城市经济转向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东部沿海城市正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在推进改革开放中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而中西部城市正加快改革开放和开发,发挥资源优势,发展优势产业。改造传统产业,积极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为此,各地区城市经济转向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许多跨地区跨城市的经济区域和重点产业带开始形成,东部沿海城市与中西部城市开展了多种形式的联合和合作,沿海城市更加重视和积极帮助中西部城市发展经济,这种趋势发展不

  断推动着城市间的深入的、广泛的交往,各自从长远利益以及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大局出发,寻求共同利益的汇合点,扩大互利合作。

  第四,党和国家鼓励沿海城市与中西部城市的合作,支持不发达地区的发展。长期以来,国家采取了各种措施,从人力、物力、财力以及政策上大力扶持中西部城市进行大规模的工业、农业、交通运输等经济建设,还组织全国经济发达城市对口支援中西部城市建设。国家从政策到资金。从优势资源开发到科技人才培养,从产业发展到项目引进各个方面,都对各地区城市间合作予以支持。西部大开发战略更是加大沿海城市与中四部城市合作、发展力度的良好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