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位一体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体系建构论文(2)

时间:2021-08-31

  2.3以科技奖励为推动力,提高大学生参加科技创新的`积极性

  大学生科技创新不同于一般的文体活动,它有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跨度,且充满了困难险阻。缺少必要的科研经费,时间与课堂教学冲突,实验场地、实验设备有限,学生的专业知识不足都会阻碍科技创新活动的顺利开展。这就要求学校应尽可能帮助学生解决科技创新中的难题,通过各种奖励的形式,提高大学生参加科技创新的积极性。所谓的“奖励”不仅包括科技竞赛或科技作品完成后的物质奖励,更包括学时学分、专项经费、活动场地、实验设备等方面的支持,还可以在三好评优、入党和推荐免试研究生上体现科技创新的价值。当然,奖励的执行应以相关规章制度为保障,南京林业大学制定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奖励办法》《大学生科技创新社团管理办法》《大学生科技创新实验室管理办法》《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管理办法》《大学生发表论文和申请专利支持办法》等都能很好地提高大学生参加科技创新的积极性。

  2.4以专业指导为支持,提升大学生科技作品的技术含量

  学校应有效利用教师和研究生优势,以“青教导师”和“双阶导师”为主要力量,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的专业指导工作,提升大学生科技作品的技术含量。“青教导师”指尚未晋升为副教授及以上职称的青年教师,他们一般比较年轻,与大学生的没有距离感,有先进的科研理念,但因为职称没有达到副教授级别,一般没有自己的研究生,亟需大学生参与其课题研究。“双阶导师”指研究生及其导师,即让研究生和其导师同时作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指导教师的模式。副教授以上的专业教师有较重的教学任务和研究生指导任务,且有较多的科研课题,使他们没有太多的时间全面指导大学生,而他们的研究生不仅有具体的试验内容,还有良好的试验操作和实践能力,大学生通过跟研究生的接触和学习,能学到最有价值的东西。在研究生不能给予指导的情况下,进一步向研究生背后的导师寻求指导。“双阶导师”的优势不仅体现在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指导,还有更深远的意义,那就是通过指导过程,学生与教师能增进了解,形成“学生敬佩教师,教师认可学生”良好局面。在此基础上,大学生就可以提前确定研究生导师,提前初步确定研究内容,尽早进入试验阶段,因时间充分,可完成更高质量的科研和毕业论文。这两类群体参与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指导,不仅对大学生有利,对指导者自身也有直接的利好,能达到很好的双赢效果。教师指导大学生科技创新,不能单单依靠自发自愿,学校应出台相关鼓励措施,从制度保障上推动专业教师参与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首先,充分肯定教师指导学生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其次,在鼓励政策中体现工作量计算标准,将指导工作列为教师工作内容,并将科技创新成果量化为指导教师的业绩;再者,在绩效工资、职称晋升、优秀评选、班主任选聘中体现教师指导学生科技创新的价值。

  2.5院校支撑为后盾,打造大学生科技创新精品

  大学生科技作品都具有一定的创新性,甚至有很好的市场前景。将学生的创新作品转化为生产力,打造成精品项目,不仅能实现产学研结合,提升学校的影响力,更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榜样,鼓励更多的大学生积极投身科技创新活动。要完成作品升华,对缺少相关知识和经验的大学生来说难度很大,亟需院校给予必要的援助。这就要求院校要建立相应的支撑体系,帮助大学生进一步提升作品的科技含量,申请专利,直至批量生产推向市场。院校支撑的内容应涵盖核心技术、专利保护、技术转让、建厂创业等方面,具体措施有成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基地、工作室,选拔有经验的教师组成帮扶团队,聘请校外专家作为创新创业指导师,设立专项基金等。3成效与问题

  “五位一体”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体系实施以来,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的热情高涨,参与的数量、频度、层次、获奖人次逐年提高,基本实现了全员参与的全覆盖效果,并以此带动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优秀的学风蔚然形成。随着《大学生发表论文和申请专利支持办法》的出台,努力做到“你来参加,我给保障;你只出力,我来出钱;申请专利,全部免费;发表论文,版面费报销”,学生论文和专利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学校虽然为此支付了一笔不小的开支,却使得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更主动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并积极追求更优设计,直至完美。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学校方方面面的努力。诚然,“五位一体”大学生科技创新体系仍有需要进一步落实和完善的地方,如专业教师的支持力度有待提高,“青教导师”和“双阶导师”的作用远没有充分发挥,院校在科技作品升华方面的支持力度有待进一步提高。在今后的工作中,这些都需要进一步完善,以期为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做出更大的支持和贡献。

参考文献:

  [1]张屹,张虎,李力.面向工科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实验教学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8(22):112-113.

  [2]刘德才.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16(1):81-83.

  [3]刘健.如何开展高职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以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88-90.

  [4]赵海军.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13(9):63-64.

  [5]高瑞苑,张海容.大学生科技创新与科研能力培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7,34(6):180-182,186.

  [6]刘淑艳,陈光.浅谈专业教师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的作用[J].教育与职业,2013(18):179-180.

  [7]孔文军,李金明.普通高等院校大学生科技创新体系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35(21):16-17.

  [8]章春军.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过程管理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3,33(10):202-207,218.

  [9]耿新,方志刚,蔡秀亮,等.依托科技社团与多维实践平台的创新能力培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33(11):33-36.  [10]王华光,唐荣宁,刘雪莲.高校共青团组织推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途径探析[J].科技创业月刊,2015,28(9):23-24.

  [11]张洪军,李旭艳,包丽,等.以科技创新和竞赛为载体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1(1):22-24.

【五位一体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体系建构论文】相关文章:

1.科技创新活动与科技竞赛探析论文

2.现代科技伦理的反思与建构论文

3.体系建设水利科技论文

4.供电局应急管理体系的建构论文

5.高校体育文化体系模式的建构论文

6.关于药检文化体系的建构的论文

7.大学生科技小论文

8.独立院校科技创新活动的研究与实践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