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历指的是教师教学的经历或历程,是在教案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更全面、更真实记录教师教学轨迹的研究教学、总结经验、提升理论的动态生成材料。教历研究有三个基本特征:自我研究、实践研究、反思研究。教师主动实现自我超越、学校相关政策的完善以及研究共同体的构建是教历研究实现的重要条件。教历研究是教师发展的一种现实而有效的途径,可以在不增加或少量增加教师工作量的前提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关键词:教历研究;教师专业发展
一、教历研究的概念与基本特征
(一)教历研究的概念界定
教案是课堂教学活动方案,是教师以章节或课时为单位编写的教学具体方案,是课堂活动的重要依据,是保证教学秩序的必要措施。传统的教案似乎是课堂教学的终结。事实上,教案的价值不应该局限于课堂教学的准备,教案作为教师思想轨迹的记录,是教师认识自己、认识教学实践的重要资料。如果能够记录教师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对原有计划的变更、遇到的突发事件及处理措施、施教过程中所获体悟等内容,教案则又能成为教师总结与积累经验、发现问题的凭依。
鉴于这样的考虑,笔者提出了“教历”这一概念。“教历”指的是教师教学的经历或历程,是在教案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更全面、更真实记录教师教学轨迹的一种研究教学、总结经验、提升理论的动态生成材料。“教历”由三个部分组成:课前计划、过程描述、课后反思。课前计划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之前的所有准备工作,是在对学生、教材及教学资源等分析的基础上作出的教学设计。课前计划主要是教案编写的内容,包括目标、材料与设备、内容和方法等。过程描述是教案所没有的。这一环节是对课堂教学的全程记录,包括教师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反映,特别是与教案的预设不一致的地方,教师对特殊情况的处理与教学计划的变更等,以使教师对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进行分析和反思,或提供给其他参与教师进行分析和反思。课后反思是指教师在教学之后,通过自己的反思,把已完成的教学过程当作对象,作出初步的分析,或通过某些途径获取来自他人的评价信息。多层面的反思可以使教师意识到教学的成功与不足,从实践中悟出道理,使这些切身体验与更为广泛的教学理论联系起来。
课后反思不是完结,而是教师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活动,积极主动地吸取新的信息,制订新的实施方案,改进课堂实践,同时实现教师的专业学习,掌握新的技能。而且所有反思的内容都应融入下一次教案的编写、课堂教学的实施之中。如此反复,教师才能完成从“经验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的攀升。一份完整的教历,记载的就是一位教师从教的心路历程。
“教历研究”就是教师通过对个人资料的收集,对自己思想轨迹的记录。教师要通过这一记录来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的教学实践,并对自身实践进行有意识的、系统的、持续不断的探究反思,在反思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最后改进教学实践。教历研究的目的不是为了某种固定的“理论”成果,而在于教师在现有的教学基础上提高教学效率,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实现专业发展。
教历研究要求教师对自己从事的实际工作进行关注和反思,要求他们作为研究人员进行自然状态下的教学研究。在教学之前,教师对自己的课前计划进行思考;教学之中,真实地记录教学活动背景、教学活动过程以及发生的种种问题、作出的调整等等;教学之后,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实践积极反思,将实践与研究融为一体。
(二)教历研究的基本特征
1.教历研究是自我研究
在教历研究中,教师所进行的研究是对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反思与探究。它要求教师运用自己所拥有的知识对自己的教育实践中的问题(自身的'实践经验)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多学科的分析,以便对自己的实践有一个理论上的理解或解释,并发现其中的长处与不足,为以后的改进作好准备。教师的实践应该是一种研究式的实践,研究的时间是原来的教学时间,研究的对象是教师自身的工作现实,研究的过程也就是教师的工作过程,即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样一来教师就不仅是理论的被动接受者,而且从某种程度上说是理论的发明者。
2.教历研究是实践研究
教历研究的环境就是教师工作之中的课堂教学环境,教师对实际问题具有局外人──专业研究者──难以企及的敏锐的认识。教师的研究是对自身教育行动的有效性、合理性的探究,并不断加以改进的过程。教师的研究,重要的不是坐而论道,而是起而行之,在教育行动中研究教育。作为教育过程的当事人,研究应与行动融为一体,而不是置身于教育过程之外。教历研究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特别是借助于教育理论启发下的案例解读,逐渐积累而成的富有个性的实践性知识。当教师从研究中找到了更为有效的教学策略,就可以娴熟地解决教学上的种种困惑,减少不必要的无效劳动,提高教学效果。
3.教历研究是反思研究
反思是立足于自我之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动及情境的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在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实践性知识,具有同研究者所提供的理论知识相对的性质。而这种实践性知识乃是教师所固有的实践性话语与思维方式的产物。[1]教师的反思能力决定其在工作中开展研究的能力。在教历研究中,“反思”的重大现实意义是让教师理解在他的实践中有着内在联系的各种要素的含义,从而使他的实践具有一种“理性”的特征,就是一种始自现实的“反思”,这意味着,教师的研究工作没有一个凝固的“成果”,而必将是一个不间断的过程,其目的在于“实践改进”。也就是说,教师以自己的实践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作出的行动、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这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
二、教历研究的操作流程
教历研究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某教师通过单独记录,反思对某班某学科教学施行的新方法,或将自己的新观点转化为行动;学校组织若干教师组成研究小组,自行开展研究,或在外来研究者指导下进行研究;由专业研究人员、教师、学校管理者、教育行政部门等组成较为成熟的研究队伍,支持教师从事的研究。下面主要介绍第二层次教历研究的基本流程(参见下页图)。
教历研究基本流程示意图
(一)成立教研组
根据个人愿望和需要,可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成立教研组。如根据学科不同,可设立语文、数学、英语、理化教研组等;根据年龄不同,可设立青年教师组、中年教师组等。
(二)制定计划
计划的制定涉及教研组和教师个体,包括:教研组工作计划──确定操作规范,教研组负责人在专家的指导下以及与组员的协商中,制订完整的可操作方案,以便教研工作开展得更有条理、更有效率;个体行动计划──确定自我发展方向,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特点与追求,有自己的长处与弱点,因而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条件作出一个周详的、适合自身的自我发展计划,以便使自己永远处于发展之中。
(三)主讲教师的教案与记录
主讲教师的记录应包括四个教案和三份记录。具体如下。
教案1 主讲教师提供的原始教案(课前计划)
课前计划应该包括以下内容:基本分析(含学习者分析、教师资源分析、教材分析、现有课程资源分析等);教学目标分析(含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及现有条件下实现的可能性分析);教案及其编写过程(包括个人的和集体的工作,要求有时间、地点、过程、各位教师的见解等,特别强调对其依据的记录,即为什么要提出这个意见)。
记录1 参与式评判意见
教研组对主讲教师提交的教案进行参与式评判,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并说明理由。主讲教师对这些意见进行记录和分析,并融进自己的新教案。
教案2 修改后的教案
在教案1的基础上,根据记录1中所提的意见进行修改的教案,使记录1中的集体评判和自我反思在教案2中得以体现。
记录2 心路历程
主讲教师将修改过程进行详细记录,具体记录的内容有:教案1有哪些不足?教研组提出了哪些意见?这些意见哪些是可以吸取的?教案2中采纳了哪些意见?为什么采纳这些意见,教案2中是如何采纳的?与教案1相比,教案2有哪些进步?自己的思考与建议。
教案3 实施的教案
课堂中实施的教案,即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描述。主要内容有:过程实录,课堂教学的全程记录;时间分配记录,各个教学环节实际所用时间;调整记录,教师根据教学进展情况,临时改变计划,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等所作的调整及其原因;课堂管理(课堂规划的制定与执行、问题行为管理等)与辅助教学行为(动机的激发、师生交流、强化、教师期望的表达等)等的记录。
记录3 教学活动的分析与反思
教研组在课后对主讲教师的课堂教学过程进行分析与反思。具体内容有:教学过程的自我反思、教师间的合作反思以及与专家的交流反思(主要讨论成功与失败的地方,有何建议,对这些建议的态度与具体落实措施,对自己有何帮助,哪些地方可以供自己以后上课时借鉴等等);记录整个教学历程在哪些方面对自己有启发;困惑或有待解决的问题;感想。
教案4 最后修订的教案
根据以上几个环节,对教案3进行修订,使教案趋向完善,并将其存档。
(四)参与教师的记录
教历研究强调在帮助同事专业成长的过程中自身也得到某种程度的发展,因而要求参与者记录自己参与过程中的活动、感想及思考。每个参与的教师都应真实地记录在每次教研活动过程中的行为与思考。分析主讲教师的成功之处与不足之处,寻找问题的原因并提供有价值的改进意见,同时反观自己的强项与不足,提出改善的具体措施。这样可以根据这些材料建构每个教师的发展方向,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进一步发展的建议,让每个参与者都能得到某种程度的发展,这是教历研究的最终目的。
参与教师的心路历程的记录可以是散漫的、随意的,这类似于课后反思,但不一定局限于教学事务,也可以是涉及其他方面的,因为制约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唯有对自己的发展历程有个全面的认识,教师才能更快地、更有针对性地实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