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语文论文(2)

时间:2021-08-31

  中学生语文论文【2】

  一、观念创新

  一般说来,文章系统是由形象、观念、技巧组成的三维结构。所谓观念创新,就是要让学生在写作构思时要力求提出新的看法和新的见解。

  怎样才能达到这一目标呢?

  首先要避免雷同,写出独到之处。如《滴水穿石的联想》这一文题,当有人表现了“持之以恒”的.观念之后,为避免重复、雷同,我们至少可以构思以下几个新的看法:一是联想到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二是联想到困难如顽石,其实并不可怕;三是联想到世界上的小事(人)物往往可以战胜貌似强大的事(人)物。如此等等。

  其次是要使文章表现出时代精神,与时代精神紧密相关。比如写一篇讨论学习孔繁森的文章,就一要以培育孔繁森式的一代新人为学孔繁森的目的;二要以孔繁森精神为学孔繁森的内容;三要以“百花齐放”为学孔繁森的形式。这样,写出的文章观念,才有可能和时代精神合拍。

二、形象创新

  中学生写作构思的形象创新,旨在要求通过文章的有限篇幅,写出新的形象。

  首先,这种形象既要符合中学生年龄特征和生活实际,又要能鲜明地映照社会端倪,具备当代意识,让读者管中窥豹,略见一斑,明白一些什么,特别是对中学生读者,应有尽可能大的启示。

  其次,构思并力求表现出人物的双重性格,既写出人物积极向上的一面,又写出人物的固有弱点和不足,不能写成十全十美的“高、大、全”,或者头上生疮脚板流脓坏透顶的丑八怪。

三、结构创新

  文章结构的构思创新,是要以谙熟中学常见文体基本结构为前提,只有熟练地把握了常见的基本结构,才有可能实现结构创新。

四、手法创新

  构思时有了观念和形象上的创新仍然是不够的,还必须用一定的形式去表现它。从中学记叙文写作手法的基本模式来看,以下10种写人的手法,都可在构思时循序渐进地使用:通过一件事表现一个人;通过几件事表现一个人;通过一件物表现一个人;通过一个场面表现一个人;通过一件事表现一群人;通过几件事表现一群人;通过一个场面表现一群人;人物小传;以物喻人;综合写人。

  只要对这10种手法驾轻就熟,中学生在记叙文中写起人来,就会得心应手,时时(间或)还会构思出新颖独到的手法来。

五、角度创新

  据说一个戏剧演员表现哭泣,不是对着观众以袖掩面,而是背对观众抽动双肩,其表演的真实感,超过了掩面的工夫。

  文章写作也是这样,角度构思新颖与否,对一篇文章的成败至关重要。中学生应该牢牢记取:站在不同位置去观察不同的层次,就可形成不同的角度;这个角度假若别人没有发现,就是你的角度创新。

  以写一篇《孔乙己》的读后杂感为例,就可以站在不同的位置去考察不同的层次,创造不同的角度。

  角度之一:议“笑”。分析比较丁举人的狂笑、掌柜的奸笑、众人的哄笑和取笑、孩子们凑热闹的笑以及“我”的“附和”的笑,把握人物典型,探求孔乙己悲剧的根源。

  角度之二:议“偷”。探讨“偷”与酒的关系,分析孔乙己好吃懒做的性格;探讨“偷”与笑的关系,分析社会环境的冷漠;探讨“偷”与打的关系,分析等级制度的罪恶;探讨“偷”与情的关系,分析作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思想感情。

  角度之三:议“比”。分析作品中孔乙己脸色动作进出场的对比;能谋生的条件和“偷”的对比;孔乙己与丁举人的对比;喜剧气氛与悲剧命运的对比,探求作品主题,把握人物命运。

  角度之四:议“眼”。通过文眼——“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是这么过”的分析,理解文章结构特点,理解作品主题。

  通过以上可以看出,写作任何一篇文章都是这样,我们不妨首先站在不同位置对文题进行考察,以冀构思出全新的角度。

  总之,文贵创新,构思尤贵创新。要实现作文构思的不断创新,还需我们在写作的实践中去感受,去积累,去领悟。

  中学生语文论文【3】

  拓宽中学生课外阅读,无疑是当前中学语文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但是,在实践中我们了解到,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这一环节上,教师对“读什么”、“怎么读”这两个主要问题把握不够准确,所以相当一部分学生觉得,在课外阅读方面虽然下了很多功夫,而仍然于语文能力的培养无甚裨益。造成课外阅读这种“高投入、低效益”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然而主要症结所在,还是由于这些学生在课外阅读活动中,不知不觉陷进了某一“阅读死角”,以致徘徊、困惑,从而制约了语文诸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我们把这种状况姑且称之为“课外阅读的误区”。本文拟从以下三个方面探讨形成中学生课外阅读误区的原因,试图引起同行的重视,以期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因“偏食”而形成“阅读误区”

  对于中学生课外阅读,教师往往放任自流,忽视和淡化了其具体的指导,学生凭兴趣遨游书海,久而久之,必然因“偏食”而形成“颇具个性”的读书嗜趣。在中学阶段,学生的迁移能力、鉴赏能力、审美能力还很不成熟,看语文作品,难免“情人眼里出西施”。比如偏爱古典诗词的学生,就以为古诗词以外别无书读;热衷钻研文言散文作品的学生,对现代文一类的东西往往觉得不屑一顾;港台及内地的某一类文章读多了,部分学生就认为文章不绮丽,不柔情,不浪漫就不够味。我们曾抽查过部分学生的读书笔记,发现了三种比较特殊的情况:有些学生的读书笔记摘抄的多是些古典诗词,有些学生的读书笔记尽是些绮丽柔情的支言片语,还有一些学生的读书笔记摘取的大多是些险僻的词句。学生如此进行课外阅读,仅在课堂测试里边,就会暴露出许多问题来。比如我们常常听到学生这样一些类似的反映:对文言语段的阅读感觉还可以,对现代文语段的阅读却没有把握;写起记叙文来还比较顺手,写起议论文来却无所适从,如此等等。针对这些类似的问题,我们曾借用1995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对1996届高三毕业班的部分学生进行过模拟测试和抽查。结果表明,这些学生文言语段阅读(第二大题)平均得分率在65%左右,而现代文语段阅读(第四大题)平均得分率只在53%左右。这一结果与上述部分学生反映的情况是一致的。作文题测试的结果也表明,记叙文(32小题小作文)的得分率也明显高于议论文(33小题大作文)。

  以上情况显示,部分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是不平衡不全面的,而制约这种能力发展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乃是因学生阅读“偏食”而形成“误区”,有所偏废,导致“受力不均”,终至无所“增益”。

二、因“涉奇”而形成“阅读误区”

  “涉奇猎异”是人们的一种普遍心理,尤其是中学生,阅历浅,求知欲旺盛,“涉奇心理”更加突出。具体在课外阅读的时候,就有一部分学生总是“唯奇是取”,余者不顾。比如读长篇小说,一些学生一般只追求离奇的情节;读报纸杂志,总是对林林总总的奇谈怪论感兴趣。

  我们曾作过这类实验调查,暑假前,布置学生阅读长篇小说《红楼梦》,学生返校后我们拟出六个小问题要求学生回答:①有人说,袭人是主子的奴才,又是奴才的主子。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②贾宝玉吟诗、题对、制艺(应试作文)三项,他最擅长哪一项?最讨厌哪一项?③宝钗身上有缺点吗?若有,试举两例说明。④贾蓉与“红楼二尤”是否是亲姨甥关系?⑤晚唐的李商隐以抒情诗而盛名,多情的林黛玉对李诗持何态度?⑥“木石前缘”的核心内容是什么?结果显示,前面三个较重要的问题,大多数学生不能回答,后面的三个问题,反而有多数学生答得上来。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后面三个问题所涉及到的小说情节有一定的“奇”味在里面,比如“红楼二尤”的情节,“黛玉论诗”的情节,“木石前缘”的“神话”情节,都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一些片段。因而比较关注,而对那些与主题密切相关的情节内容以及鲜活而细腻的人物刻画,反而忽视了。所以,学生虽然花了一定的时间读了《红楼梦》,仍然还是懵懵懂懂。

  我们还在学校图书馆进行过一次“热点图书”调查,发现同样是1995年的新杂志,《知音》、《少男少女》、《爱情·婚姻·家庭》等杂志很抢手,而于语文学习有直接帮助的《散文》、《散文百家》、《杂文》等杂志,学生反而较冷淡。这一状况同样表明,相当一部分学生的课外阅读只是一种盲目的涉奇猎异,自觉不自觉地忽略了开阔眼界、丰富知识这一目的,而被五花八门的奇闻异事所吸引。

三、因“求速”而形成“阅读误区”

  “求速”,是部分学生希望通过课外阅读找到一条提高语文能力的捷径,以期“学以致用”、“现趸现卖”的一种表现。有些学生反映,他们为了提高作文水平,“中学生写作范文”一类的文章也读了不少,可是写起作文来,眼前还是一片茫然。我们甚至发现,在平时的作文训练或考试中,有些学生竟将所谓的“范文”照搬或“移植”。这类情况显示,部分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有一种“贪便求速”的心理,试图取那些“优秀作文”的“现成之长”来填补自己的“眼前之短”。于是就有一些学生竟像清朝的童生读“八股文”一样,捧着《中学生一流作文荟萃》之类的书籍如获至宝,不管是与不是,硬是横念倒背,朝夕揣摩,而对其他优秀作品则视而不见,不予理睬。步入这一阅读误区的学生,写起记叙文来就只见“故事”而不见“人物”。写起议论文来几乎每篇都只是填充一些司空见惯的例证。古人说,欲速则不达。部分学生通过背几段“妙文佳句”,或者眼光只盯在一些“同龄人”的“佳作”上,来模仿套用程式,其结果只能是邯郸学步,作文越写越别扭,越写越空洞。比如今年湖北省考生高考作文,在谈“人无完人”的问题时,许多考生仅能列举秦始皇等的功过是非来作论据材料,而那些典型、新颖、独到的论据材料在考生的试卷里几乎很少发现;在谈“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问题时,有些学生甚至“强拉”张海迪、居里夫人来佐证。

  这些情况表明,课外阅读“贪便求速”,势必导致囫囵吞枣,生吞活剥,不但无益于中学生的能力培养,反而大大禁锢了他们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其结果只能是得不偿失,甚至南辕北辙,背道而驰。

  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要清除当前中学生课外阅读的“误区”,应急需教师加强指导,帮助学生解决“读什么”、“怎么读”这两个主要问题,而“读什么”的问题是前提,只有先解决这个前提,才便于解决“怎么读”的问题。仅将这些情况摆出来,自己实无善策,希望引来方家教正。

【中学生语文论文】相关文章:

1.中学生课外阅读误区初探语文论文

2.中学生作文应有定法语文论文

3.关于语文论文

4.语文论文初中

5.大一语文论文

6.关于初中语文论文

7.语文论文教学指要

8.教学的利器语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