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持续实现转型升级论文(2)

时间:2021-08-31

1、着眼于长远构建核心产业链,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于整个国家在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

  我国需要立足于自身构建一个完整的产业链,不能出现核心技术和器件受制于人的局面。以芯片为例,短期内可通过采购目前国际上领先的商业套片来集成开发,但长期来看,必须要有自己的自研芯片,其他关键的元器件也必须要能自我供应。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国际上的商业供货厂商一旦被收购、破产或政治上的`原因终止供货将可能导致整个产业出现停摆,二是即使有充足的供货保障,因为使用的是商业套片和元器件竞争对手对于产品的性能将会知根知底对缺陷了如指掌。在竞争中非常不利。目前从国内走向世界的华为和中兴无一例外都选择了自研芯片的策略就是很好的例子。

2、实施合理分工、布局和引导,我国国内的产业布局需要合理分工

  我国地域广阔,东部沿海、中部、西部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等不同地域、不同城市具有不同的比较发展优势。为此,应充分利用地域优势资源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某一个环节进行重点培育发展。譬如,新能源汽车在各地政府都瞄准新能源汽车把它纳入地方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避免失去未来市场这块大蛋糕。但是新能源汽车是一个庞大的工程,其由新型电机、电池和新材料等三个关键部分组成,不是每一个城市、每一个省份都具备在这三个领域的优势。再譬如新一代信息技术中的物联网是一个尤其热门的领域。深圳由于有华为和中兴在通信领域的优势必将重点发展物联网。但是,武汉利用自己在光领域的优势布局发展光器件也是一个不错的战略选择。地方政府在选择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时,应当立足自己的优势,选择其中的一个关键环节,重点发展,避免盲目追求大而全。这样效果和效益将更快、更好。同时建议国家细化科技布局进行相应统筹规划。

3、加大政府投入力度,部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环节和领域,重点实施国家队工程

  对于国家优先的领域,一方面,国家需要扶持有实力的科研机构、企业,包括民营企业发展,加大在税收、基金专项、人才引进配套、企业用地等方面给予的优惠和支持力度,另一方面,对于一些战略上至关重要且投入大、收益见效慢的的行业领域,建议实施国家扶持;对于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议优先在国防领域率先突破,走军民合作的路线,然后把整个高技术产业提高到一个新台阶。譬如,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其中的高性能集成电路、芯片领域,我国远落后于美、日、欧等发达国家,需要重点突破。

(四)持续推进“走出去”战略

  新形势下我国制造业企业应当在更高的起点上推行“走出去”战略。首先,以国际化眼光来审视企业总体战略。企业必须在依据国家产业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融入国际分工体系中,着眼于全球范围来考虑各产业的发展前景,确定经营方向,寻找市场切入点。在确立国际扩张战略前,要对全球市场进行全面的分析和判断,对投资环境的深入调查,如对有关税收、劳工、环保等方面的法律法规的全面了解。在产品结构、市场范围、竞争层次等方面,也要以国际化的视角审视和定位,进而确定培育核心能力的主攻方向。其次,以国际化眼光来重新审视企业核心能力。核心能力是企业特定时期发展战略的产物,它一旦形成,反过来又会影响企业的未来行为和战略选择。企业对现有核心能力的高度依赖性,势必会制约企业新的战略选择。因此,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化市场,企业有必要通过重组、剥离等多种方式突破现有核心能力的限制,引入和培育新的核心能力,使其成为以国际市场为依托的更强的核心能力。

  当前,推动中国企业加速“走出去”的重要动因是“一带一路”战略。据统计,现在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口占世界的63%,但是经济总量只占世界的29%,大多数国家有着丰富的资源,工业化却不发达。基础设施是其短板,但恰恰是我国的优势,两者相互结合。中国首先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对于解决国内产能过剩,帮助国内制造业的海外崛起有着重要意义。一是通过资金出口、技术出口进而带动设备以及商品的出口。二是中国有很多产业可以整体“走出去”,在国外再造一个中国制造业。例如,我国可以模仿现有苏州的新加坡工业园区建设,在“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去打造我国的工业园区,进而拉动制造业的出口。“一带一路”战略无疑已经成为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机遇。通过国际化进程,制造业企业可以着力推动从国内发展向全球整合转型,并通过自身的转型升级步伐推动着行业竞争力不断提升。

(五)有效发挥管理的促进作用

  加强企业管理和管理创新是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和转变发展方式的迫切需要。近几年,运用管理手段促进企业转型发展的最佳案例,是国资委于2012年3月份起在中央企业全面开展的为期两年的管理提升活动,中央企业通过全方位的对标,找出了自身在管理方面的差距和提升方向,通过集中攻坚克难,有效地消除了一批管理短板和瓶颈问题,通过标准化和制度化,一大批活动成果得到了固化和推广。据统计,通过抓管理提升活动,促进效益提升超过一千亿。当前管理提升活动已如期结束,但是管理提升仍在路上,助推转型升级需要建立管理提升的长效机制,应当从推进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企业管理。

  一是转变管理方式,提高管理效率。企业应当站在全球视野,发现在管理思想、手段上不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之处,要面向现代企业制度,加快企业管理管理方式转变。企业要由以往以实务为中心的管理,向以价值为中心的管理转变,由被动性的管理向主动性的管理转变,由单纯对物的管理向对人和物管理的结合转变,要以提高市场竞争力为核心,不断采用适应市场需求的新管理方式、方法,以人为本,有效运用企业资源,把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以及制度创新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提高管理效率。

  二是持续对标,努力打造一流企业。实践证明,开展对标,特别是与世界一流企业对标,是企业明确自身存在的差距,确定提升方向重要而有效的举措,要合理选择对标标杆,科学制定量化具有挑战性的改进目标,既要注重与标杆硬实力的对比,也要注重软实力的对标,既要注重具体数据的对比,还要注重指标背后的理念、方法、组织流程的对标,要敢于否定自我,敢于变革体制,善于消化吸收,善于融会贯通,真正做到博采众长、融合提炼、自成一家。

  三是依托信息技术,促进管理升级。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对提升企业管理效率的重要作用,加快重点领域的信息系统建设,促进信息技术与经营管理、产品研发、供应链优化等方面的深度融合,进一步消除管理活动中人为因素的干扰,确保各项管理活动责任落实,执行有效。在推进过程中,应坚持总体规划、分步实施、业务主导、先试点后推广、避免走弯路,提高一次成功率。

【新常态下持续实现转型升级论文】相关文章:

1.新常态下教学创新与学生能力培养的论文

2.论文:把握新常态着眼新未来

3.传播学课程转型与升级研究论文

4.关于新常态下农村职业教育问题论文

5.如何让“四动课堂”成为教学新常态论文

6.产业转型升级调查报告

7.转型升级的工作总结

8.转型升级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