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统计学基础教学对策研究论文(2)

时间:2021-08-31

三、教学对策

  (一)强化统计指标的理解与应用是认识数量性特点的最主要内容

  统计指标是统计学中最重要的一个概念,是学习统计知识的基础和重要内容:描述统计通过统计指标来描述总体的数量特征;推断统计需要用样本指标来推断总体指标。两者都会涉及到统计指标概念、类别、性质的理解和应用。然而,传统的高职教学对于统计指标侧重于理论概念和类别的讲解,通常是按照统计指标内容体系(见图1)逐一讲解、举例、分析、计算。试想,学生面对这么多指标概念和分类,忙于死记硬背之外,就没有更多的时间来理解体会了,更不会把指标应用到实际当中。

  因此,对统计指标的课堂讲解应该以实际应用为主线,以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目标,按照综合指标和动态数列指标两大类,选取合适的热点论题开展课堂讨论,让学生在理解和应用统计指标的同时,提高统计学学习的兴趣。具体做法如图2所示,首先课堂围绕合适的热点论题展开,比如学校评价问题、房价问题、经济发展总量和速度问题等。其次,学生分组讨论,进行指标设计,与其他小组相互分享思路和结果。第三,教师参与讨论,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的思路,帮助学生确定科学合理的指标。最后,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归纳总结统计指标,并就其概念、分类、作用及拓展进行分析。

  (二)弱化数学公式讲解,注入统计思想分析

  统计思想指的是关于“为何统计、统计什么、如何统计”的认识、理解或观念,也是人们关于统计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统计学中的数学公式,不同于数学上纯粹的、抽象的`数学公式,它其中往往蕴含着具体现实问题的基本统计思想。例如,组中值的基本计算公式为“上限加下限除以二”,其统计思想是:组中值是上下限之间的中点数值,以代表各组标志值的一般水平;组中值并不是各组标志值的平均数,各组标志数的平均数在统计分组后很难计算出来,就常以组中值近似代替;使用组中值代表一组数据时有一个必要的假定条件,即各组数据在本组内呈现均匀分布或在组中值两侧呈对称分布。如果实际数据的分布不符合这一假定,用组中值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就会有一定的误差。认识了组中值的基本统计思想,组中值的计算公式就好理解了,进而,开口组组中值公式中“通过相邻组组距作为该组组距来计算”也就不难掌握了。

  (三)强调教学案例的实际化、专业化,有助于总体性与具体性特点的理解

  教学案例的选择是关系到案例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一个合适的案例能让学生豁然开朗,达到应有的教学目的;一个失败的案例反而会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更加困惑。目前,高职案例教学有两个较明显趋势:一是考虑到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案例越来越通俗易懂。比如,班级人数统计案例、班级成绩统计案例、学生消费统计案例等;二是考虑到学生的计算能力,案例中的数据越来越简单、好算。诚然,这两个趋势的出发点都是为学生考虑,但这样的教学案例未免有些枯燥、脱离实际,不利于学生对总体性和具体性的理解,同时也影响了学生对统计学的兴趣。统计学教学案例的运用,应该把统计概念同经济实际联系起来,站在企业角度分析经济关系和经济问题;应通过对经济过程和经济实践中的一些实际问题的分析、比较,引导学生准确地运用统计知识去认识经济现象总体。

  (四)引导学生对社会经济常识的课后阅读与思考,有助于实用性特点体会

  社会经济常识是理解统计基础知识必备的前提,也是知识延伸、创新能力提高应具备的基础。比如涉及到经济热点的一些常见名词和概念:GDP、CPI、财政收入、人均可支配收入等。社会经济常识的获取是要靠日常生活中的多留意、多阅读、多思考的,这其中教师的引导作用效果明显。有了社会经济常识的准备,学生才能对社会经济中的数量进行分析,可以透过数字看现象本质,能读懂经济数据资料,能写统计分析报告, 具备较强的处理和分析数据的能力,特别是具备应用统计思想和方法解决实际经济或管理问题的能力。

  (五)通过统计调查实践,帮助学生自主构建学科特点体系

  传统的统计教学课堂通常以教师为主体,学生的学习主要靠的是外界的强加性输入,已有很多研究表明,学生在这种灌输式的学习方式下获取的知识,其输出效果是不佳的。如何使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主动吸收和主动建构者,成为统计课堂教学的改革方向之一。统计调查实践将帮助学生自主构建学科特点体系,具体做法是:由教师拟定一些真实的、有现实意义的调查任务,让学生分组完成。每个小组需要完成的任务有:选定调查主题或自拟感兴趣的、有现实意义并可行的主题;拟定调查方案;实地调查;整理数据,分析数据;撰写调查报告;PPT演示、分享。这些任务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主完成,有利于学生知识能力的提高。首先,通过统计调查实践,学生能更有效的理解和拓展抽象的统计概念与指标。其次,学生能较系统的运用所学统计基础知识完成统计调查实践。第三,学生通过努力完成一项自己感兴趣的、有现实意义的“系统工程”,有利于兴趣的培养以及职场能力的提升。第四,学生构建了团队意识,强化了沟通交流能力。

  在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逐渐提高目标的要求下,高职的入学门槛整体在降低。高职学生的文化基础薄弱,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不强日益凸显。为适应新的形势,高职院校必须深化教学改革,高职教师必须从不同角度,不断改革和提升教育教学方法。统计学原理课程是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具有明显的学科特点,是学生感觉到最难学的课程之一。本文通过对统计学学科特点的剖析,归纳总结了学生学习统计学基础课程的瓶颈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对策。在课程教学改革上,为统计学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角度,也对别的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高职统计学基础教学对策研究论文】相关文章:

1.高职英语教学职业化对策研究论文

2.高职高专统计学教学论文

3.关于项目教学在统计学基础课程中运用研究论文

4.项目教学在统计学基础课程中运用研究论文

5.项目教学在统计学基础课程中运用研究的论文

6.统计学基础试题及答案

7.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论文

8.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