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与职业教育中的语文能力训练相关论文参考

时间:2021-08-31

  论文摘要:语文能力是职业教育中各专业能力形成的重要基础,而语文能力训练效率的高低,又取决于是否注重了贯穿思维的训练。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论述了思维与职业教育中的语文能力训练的关系,阐明了阅读如何用思维去渗透深化,写作如何用思维去加工转化,听力训练如何用思维去引导强化,说话训练如何运用逻辑思维去使之提练升华。初步构建了以思维训练为中心并贯穿始终的职业教育语文能力训练体系。

论文关键词:思维;职业教育;语文;训练

  语文是高等职业教育中一门基础课程,它要通过读写听说一系列的语文能力训练,来提高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正确理解和运用的水平,使之具有适应将来职场工作需要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同时,还要通过训练培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进入职场后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由于职业教育具有实践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特点,既使在校学习期间,语文能力的高低,也极大地影响着其他专业课程学习的效率,其基础性尤显得至关重要。因此,抓好职业教育中的语文能力训练,是一个大课题。

  长期以来,高等职业教育中的语文教学效果,总是不那么令人满意,这在整个高等教育中似乎也带有普遍性。据最新报道:一项对首都部分职业学院大学生汉语应用能力的测试显示,不及格的学生占30%,得分在70分以下的占68%,测试结果不容乐观。人们不得不质疑:为什么花了那么多时间和精力,许多学生的语文能力还是上不去?问题的关键出在“思维”上。

  “思维”,即思考,它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内部联系及规律性的间接和概括的反映”。“行成于思”,思维的威力是巨大的,社会的每一项发明和发现,人类几千年来的文明,无一不是人类思维的结果。现代心理学的许多研究亦表明:“培养和训练良好的思维方法可以显著加速智力技能的形成”,“智力技能的形成表现在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以及思维的独立性等品质上。”思维是能力(尤其是智力技能)的本源与基础,是能力中最核心的要素。所以,要提高职业院校学生语文的“读写听说”能力,语文教学只有抓住了思维训练,才抓住了问题的实质和关键,才抓住了“牛鼻子”。以下我从四个方面来论述思维与读、写、听、说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运用思维去引导和贯穿语文能力训练。

一、阅读要用思维去渗透深化

  在语文教学的读写听说能力训练中,读是基础,是根本,是主导。各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的语文教学中,阅读能力训练的份量最多。心理学认为,阅读是一个由注意、感知、想象、思维、记忆等多种认识活动参与的活动,阅读过程是一个由形式到内容,再由内容到形式的反复与逐步深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认读、识记、理解、鉴赏诸要素,而以概括为基础的思维能力却是这些构成要素中最核心的因素,思维渗透在全部阅读过程中,缺少思维的阅读活动实现不了阅读教学的目标,无法取得阅读训练的效果。因此,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必须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先导。同时,要使思维训练渗透到阅读训练的各个环节之中。根据高等职业教育对语文阅读能力的要求,我们对学生阅读训练应着眼于从精读与泛读两个维度出发。精读是重要的,北宋政治家赵普曾称:“半部《论语》打天下,半部《论语》治天下”,指的就是精读的好处。因为高职教育语文课时所限,课内的阅读训练更应重在凭借精读进行启思授渔。所谓“启思”,就是阅读教学训练注重激活学生阅读的思维,并养成读书动脑的习惯。例如多引导学生从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结构与意蕴、语言与风格等方面探究“怎么写”、“为什么这么写”。所谓“授渔”,就是在阅读教学训练中重在授以阅读方法和策略。即按一定步骤进行思维指导,亦称之为“精思”指导。例如:点拨初读、再读、反复读、速读等阅读方式与要领,增加学生在阅读教学与训练中的思维强度,掌握如何逐步深化对作品的内容、写作的目的、作品的中心与思路、文章的线索与段落层次、写作的特点等等方面进行鉴别、欣赏和评价,乃至提出自己带独创性的疑问。既训练学生的聚合思维,又训练其发散思维,使思维的深度和广度结合起来,并使学生对整个阅读过程的方法与策略有更深刻的把握,学生的阅读效率与阅读能力自然会大大提高。

  提高高职学生的阅读能力,仅凭课内语文教学这些课时是不行的,必须引导学生在三年大学生活中进行课外阅读,将精读中所掌握的策略举一反三运用于自行读书,即指导学生进行泛读。所谓开卷有益,鲁迅说的“随便翻翻”,杜甫说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讲的就是读书要广。怎样启迪学生在泛读中的思维呢?首先要思考的是宏观上的“量”的问题。“吾生也有涯”而“学海无涯”,三年的学校生活,到底要怎么读、读多少?值得深思。事实上,“会思考”的人就“会读”。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分类:哪些是必读书?哪些是应读书?哪些是可读书?哪些是拒读书?一般说来,教材和教师指定的名著名篇应纳入必读、应读范围(尤其是名著,在阅读对象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正规的报刊杂志和其他健康书籍,可纳入可读范围;不健康的、内容无益白耗时间的书,应坚决拒之门外。对于学生的阅读量,名著名篇一般提倡十倍于教材左右为宜,太多,不现实,太少,总体效果会打折扣。定下了量,就要思考制定一个阅读计划,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现实条件,分阶段地精选一些中外名著来读。这种在宏观思维指导下的泛读,不仅能打下深厚的知识基础,还为毕业后的阅读定下了方向。此外,阅读中必要篇章的背诵,朗读能力的提高,阅读速度的训练等,都要根据自身的情况和特点,精心设计训练步骤,通过实践——思考——再实践的循环往复,使水平不断提高。 "

二、写作要靠思维去加工转化

  写作能力对高职学生而言是十分重要的,因为通过高职教育后绝大部分学生要进入职场,从事应对公文、商务、应用的文牍工作,高职语文教学必须承担提高学生应用写作能力的任务。而从目前高职学生的写作实际来看,学生这方面的素养先天不足,能力很差。对此,高职语文教学必须予以强化。如何在较短的.语文课中提高学生应用写作的能力?关键仍然需从写作思维训练入手,让学生依靠思维去加工转化写作素材。从写作的规律来看,写作能力的构成主要包括认识能力和表达能力。写作的全过程必须完成两个转化:在实践活动和生活中经过思维活动,由摄取、感知客观事物转化为“认识”;“认识”产生后,又经过思维的加工,通过语言的表述,由“认识”转化到“表达”。思维活动是写作能力结构的核心和关键,在这两个转化中,“思维”都起着桥梁的作用。因此,要提高写作能力,必须以思维训练为抓手。

  引导学生进行写作思维训练,教师很有必要把握“转化”的精髓:以思维促训练。在第一个转化中,要指导学生在掌握应用文牍基本常识的基础上,对生活、生产中的事物多观察、深观察,然后多思考、深思考,使产生的认识是正确的或基本正确的。在第二个转化中,要引导学生将写作素材进行细密的思维加工,进行分析和综合,概括和想象,再用规范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这个“思维加工”包括如何突出中心,内容充实、结构完整,用词妥当、语句通畅、文章规范等。目前学生的写作能力普遍偏低,的确是一个值得严重关注的问题。有一些人在写作上发展不平衡,某种文体写得好些,另外的文体就写不好,这种偏向实际就是“思维的偏向”。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备其体。”[5]我们的学生当然不能样样精通,但对一般常用文体的写作却必须达到相应的标准,否则难以适应将来职场和日常生活的需要。对部分偏写的同学,要引导他们养成勤于写作的习惯,首先要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写作速度的训练,其实基本上是思维速度的训练;既使是写字和书法的训练,也同样要对字的笔画起落、间架结构、章法安排、风格气势去分别思考、记忆,训练的效果才会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