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产业发展与科技创新论文(2)

时间:2021-08-31

  3科技创新是高校产业发展的动力

  高校的中心任务是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及社会服务,科学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之一,高校高新技术的产业化既是高校社会服务的主要形式,也是高校校办产业发展的重要技术创新。加强科学研究的科技创新、发展高科技社会功能、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是21世纪高等院校教学、科研、产业三大中心功能的集中体现。高校是科技创新的主要阵地之一,从而导致高校产业应该是高校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要基地之一,它在推动区域经济和科技创新产业的发展中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据不完全统计,中国高校科技产业的销售收入自1991年以来每年以40%左右的势头增长。北京的“中关村”,在北京市工业经济的发展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贡献率达5%。从中国高新技术发展的趋势来看,以高校为核心的高科技产业和高科技园区已成为中国经济的一个新的增长点。因此,科技创新是高校产业发展的基础和保证,是高校产业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3.1科技创新是高校产业发展的基础

  技术创新是科研工作者认识和改造自然的科学技术的结晶,是实现高校产业技术革新的重要源泉,是高校校办产业发展的巨大动力。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技术创新或者说技术革新对社会经济发展都起主导作用。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产业结构日趋于向知识密集型产业调整与发展,科技对产业发展的作用日益增强。高等学校是传播科学技术、提升科学技术、实现科技创新的主要源泉,因此在知识密集型产业的转型过程中高校产业应该具有其自身的优势。技术创新产业已成为产业结构中深度科学化、高度社会化和产业化的根本突破力量。技术创新不仅为行业经济、区域经济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而且在生态-环境-资源-人口等的可持续发展中创造了发展基础。科学技术的革新、研究、开发、产业化,已经成为各个企业发展的可借鉴的模式。众观各跨国公司和大型企业集团,它们为了自身的发展,均专设了一定的试验研究机构与咨询机构、产业技术院所、科研型工程中心、现代科技园区,为其自身的发展设计了一个技术平台,也为其自身勾画出一个技术创新产业发展的基本轮廓。因此,高校产业的发展根本也在于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高校产业发展的基础。

  3.2科技创新规律是高校产业发展的方向

  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是由科学探索、技术研究、工程开发、生产经营等基本活动构成的。20世纪的科技创新模式已发展成为“科学-技术-生产”的新模式。任何科技创新活动,其探索与开发的内涵均是为了满足不断发展的社会的需求为目的,是希望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产业化。全球高技术产业的形成和发育,在总体上可划分技术创新产业、流通一服务产业和规范化生产三大环节,三者协同发展,互相促进已成为当今高技术产业发展的规律。因此,高技术产业的初级阶段是技术创新产业,其具有规模较小、服务面有限等特点,可以理解为技术的孵化器或者说规范化生产的中试过程。高校本身是高新技术的发源地,具有其技术优势,较适合于发展技术创新型产业。因为高校产业集科学探索、技术研究、工程开发和生产经营为一体,是最符合高技术产业发展规律的组织形式之一。通过产学研合作共同承担国家、地方、行业和企业的科技攻关项目,与企业联合建立研究开发机构、共建高技术经济实体,自主创办高技术企业以及提供教学、科研基地,已成为高校产业的重要功能。

  3.3制度创新是高校产业发展的保证

  制度创新是高校校办企业发展的前提和保证,制度创新首先是管理体制创新。管理体制关系到校办企业的责、权、利等关系,影响到企业的整体效益。同样的一个企业,管理体制、管理模式不一样,其结果可能完全不一样。但不同的高校、不同的企业,其管理体制也不可能一样,每一企业均有其特殊的环境和背景,应因校自宜,不能强求某一固定的模式。制度创新其次是管理创新,既要重视物质的管理实现节流开源,又要重视以人为本的管理提高工作效率;要重视培养高素质的企业管理者和职工队伍,提高管理层的把握市场和决策能力,市场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是事业成败的关键,现代社会一切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必须高度重视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并在人才的培训、教育、就业、晋升、奖励、使用等各环节上、机制上、方式方法上有所突破和创新;要重视行业及企业信息的收集与处理[6],提高信息传递和反馈的速度,开发利用信息所蕴藏的价值,提高企业管理效率。制度创新还要建立科学的创新机制,发展高校高技术产业。一是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加强学校科技人员与校办企业的科技联姻,充分利用高校科技势力强、人才集聚的优势,使高校校办企业成为产学研结合的经济实体;二是建立技术创新机制,既重视与高校本身科研工员的合作,又强调企业科技人员自身的技术更新和改造,建立技术更新、与改造与奖励制度,对贡献大者既进行物质奖励也开展精神奖励,在职称晋升、干部聘用等方面优先考虑,从而为高校校办产业的技术创新提供温床、提供机制、提供技术支撑;三是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高校高技术产业是一个高风险、高投入的产业,必须优化投资环境、改革科技投资体制,多渠道筹集社会、企业和个人的资金,加大高校产业的投入,实现高投入、高产出。

  3.4产学研相结合是高校产业发展的源泉

  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指出:“有条件的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要以不同形式进入企业或同企业合作,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解决科技和教育体制上存在的条块分割、力量分散的问题”。福建省开展的“6.18”项目对接为科研院校、企业架起了一座合作桥梁,是产学研结合的重要平台。因此,高校企业作为近水楼台,应抓住高校自身的科研机构,完成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全过程。

  (1)产学研结合可寻找技术创新点。高校拥有大量学科及综合高级人才,适合于开展基础科学研究和结合产业升级中的关键技术进行攻关,通过产业界、政府、学术界及研究机构分工协作,实现优势互补。产学研相结合有利于企业利用资金基础设施、工程技术、人力与学校科研机构单位共同实现技术孵化,从而实现科研成果的直接转化。

  (2)产学研结合有利于人才互补。高校企业和高校之间可以双向定期租用、借调、互换技术人员,也可联合组成攻关组,就某一项目或课题合作研制气这种有计划、有目的的人才交流,有利于知识产权的保护和人才的长期培养使用。

  (3)产学研结合,有利于高校自身成果的转化,增强高校为社会服务的能力。每一高校在不同时期均研制了大量的科研成果,如福建农林大学2006年新上各类科技项目360项,总经费6808万元,其中国家部委项目62项3022万元,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1项、973项目子课题2项、国家863专题1项及子专题3项等;通过鉴定(评审)成果31项,获国家科技奖3项、省科学技术奖22项,申报专利18项,其中授权13项;12个新品种通过审定、认定或鉴定。这些成果凝结了全校广大科研人员的智慧和心血,很多项目研究水平处于国际领先、国际先进和国内领先水平,具有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化开发前景。  4结论

  高校产业的发展既是高校高新技术的孵化器作用的延伸,也是高校高新技术的产业化的关键环节,在提高高校地位、服务社会及促进科技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但中国高校产业发展虽然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但仍表现为后劲不足,困难重重。分析中国高校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其制约因素,是进一步提高高校产业发展水平、提升高校产业竞争力及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需要。科技创新是中国科技发展的方向,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所在,因此,必然成为高校产业发展的基础、保证和动力。要实现高校产业的又好又快发展,关键是体制创新、管理创新、机制创新和产学研有机结合,这是高校产业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高校产业发展与科技创新论文】相关文章:

1.普通高校科技创新论文

2.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激励政策释解论文

3.如何培养高校科技创新人才论文

4.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论文

5.科技创新竞赛对高校学风建设的引领作用论文

6.关于高校体育产业发展论文

7.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研究的论文

8.关于科技创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