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的相关论文

时间:2021-08-31

  在科技发达的今天,创新就是将新的观念和方法付诸实施创造出与现存事物不同的新东西,从而改善现状,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关于科技创新的相关论文,大家快来跟小编一起欣赏吧。

科技创新的相关论文

  科技创新的相关论文1

  《以科技创新机制改革促进学校科技发展》

  1 科技创新是增强高校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进入21世纪以来,科技创新已成为国际竞争中成败的主导因素,科技竞争力将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未来世界竞争格局中的命运和前途,成为维护国家安全、增进民族凝聚力的关键所在。高校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知识创新、知识传播、技术创新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基地,在科技创新中担负着重要使命。

  高校教师的科技创新主要是指其把握学科发展的前沿领域,以科学知识生产为目标,对科研活动所必需的主要人员、实验技术装备、图书情报系统、科学劳动结构等基本要素进行优化组合,建立起效率较高的科研活动系统,采用新的科研方法、开辟新的学科领域、获得具有突破性成果的过程。高校教师的科技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科研活动产出能力上,科研活动的产出主要包括高校承担研究与发展项目数量、获奖成果数量、公开发表学术论文数量和专利授权数量等。高校科技创新的主体是教师,科技创新的关键是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2 我校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的做法

  高校既要改革目前这种科研结构松散、效率不高、学科交叉困难的现象,也要保持学术氛围自由、适合自由探索的特点,因此需要探索建立具有高校特色并适应于现代科技创新活动的新型科技运行模式。我校近年来在改革研究团队组织模式、如何引进激励机制,调动教师科技创新积极性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和尝试,取得了成效。

  2。1 改革传统的研究团队组织模式

  人才是科技创新工作之根本,近年来,我校改变原有的团队结合模式,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采用“大师+团队”的新模式,设立成为学校直属的校级科研机构,形成了多类科研机构。

  (1)国际化:引进世界知名的专家,如全世界排名18位的知名材料学专家李述汤院士和澳大利亚冯大洤院士等,以他们领衔组建研究团队,这些团队具有:成员国际化、建设目标国际化、管理国际化、人才培养国际化的特点和优势,在科技创新中更能瞄准国际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发展需求。

  (2)交叉型:跨学科进行科技创新,开辟新的研究领域是高校科技创新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突破口。我校近年来采取交叉型研究团队的模式即多学科组织研究团队进行科技创新,建立了若干个交叉型研究机构。在研究内容上,依托本学科的创新点,进行跨学科、跨分支学科、同一学科内部各个研究方向等多方位的交叉和渗透。

  (3)特色型:科研特色是高校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和学术竞争力的重要手段,高校的科研应结合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形成自身的特色。苏州是丝绸发源地,丝绸业是苏州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产业,对于具有7000年历史、传承了60个国家的丝绸,组建了由该研究领域获得“千人计划”的教授领衔的研究机构,目前该研究机构已获批成立了国家工程实验室。

  (4)产业化:在国家提出的自主创新战略中,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高校绝大多数科技成果需要通过技术转让、产学研结合或自主创办公司等主渠道进行转化,走向市场。

  我校通过由获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的研咳嗽绷煜纬闪⒘肆礁龈呖萍脊荆渲幸桓稣锉冈创业板“上市”,直接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2。2 推进科技激励机制和科技成果评价制度改革

  科技创新是一种创造性的、纯粹自愿的工作。只有自觉自愿,才会创造性地工作。要使教师自愿开展科技创新,只有靠激励。“需要”是创造佳绩的原动力,为此,高校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科技激励制度,必须使科技考核评价体系创新,建立健全、科学、公正的科技人才评价机制。健全、科学、公正的科技人才评价机制是科技创新必备的条件之一。建立各类人才的科学评价机制,要根据不同群体的活动特点和需要,合理制定不同的激励目标,人才激励机制创新,建立以人为本、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广大教师进行科研创新的积极性。

  学校通过建立科技创新分类目标考核及评价,对不同的研究领域和研究类型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实现职称、博导评审的高水平标准,同时出台一系列对科技的支持及奖励政策,积极鼓励和大力支持教师开

  展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工作,激发教师对于科技创新的积极性。通过这种“胡萝卜加大棒”的政策有效营造了苏大浓厚的科技氛围,当然科技创新工作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

  2。3 科技创新带动学校科技成果大幅增长

  我校通过改革研究团队模式和激励机制,大大调动了教师科技创新的积极性,体现在科研指标有较好的增长和突破。

  (1)国家级科研项目大幅度增长,“十一五”末突破200项。从2006年的41项增长到2010年的202项,增长了近4倍。其中,2010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88项,全国高校排名第24位,地方高校排名第一,全省第3。(2)科技创新平台大幅度增长,国家级平台实现零的突破。省部级以上创新平台由2006年的9个增长至27个。近三年,我校获得了包括现代丝绸国家工程实验室在内的5个国家级平台。(3)论文数量大幅度增长,论文质量有所突破。SCI排名5年来保持在全国高校23~26位之间,在江苏省排名第二。Top Journel上发表文章每年以翻番式增长。“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我校榜上有名。(4)发明专利数大幅度增长,高校排名有所突破。从2006年至今,专利授权数增长了4倍多。2010年发明专利申请量全国高校排名第47位;授权量第50位。均首次进入全国高校排名50强。

  2011年,我校科技指标又趋于好的势头,在科技创新方面又捷报频传:一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通过答辩,正在公示中;两项国家自然基金杰青已通过答辩;获“863计划”重大项目一项;“863计划”主题项目一项;“973”前期研究专项一项;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计划项目一项;获教育部创新团队一个;获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

  3 结语

  高校作为知识密集型组织,在探索性较强的基础科学和前沿高技术研究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是我国科技创新队伍中的有生力量。党中央、国务院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中,确立了高校作为国家知识创新的主要动力和源泉的地位,高校的科研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为了适应新的国内国际形势,高等学校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尊重科技发展的规律,以科学思维、创新思维构建新型的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突破传统高校科研模式的制约,充分发挥高校优势。不断推进科研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使高校真正成为我国科技创新事业的主导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