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的治理自查报告范文(2)

时间:2021-08-31

二、公司治理结构与内部控制相结合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分析

  从**油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出,企业发生重大危机时不仅与高级管理人员(公司治理结构)有关,而且与公司的业务执行部门(内部控制)有关。**油事件表明,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和有效的内部控制只有结合起来,进行有效的配合与互动,才能有效防范企业面临的风险。这要求我们在管理中必须同时考虑公司治理结构与内部控制,在优化公司治理结构时充分考虑内部控制的保障,在执行内部控制时考虑公司治理的影响。

  (一)必要性分析

  首先,公司治理结构与内部控制相互依赖而发挥作用。从广泛的意义上讲,公司治理结构是用以处理不同利益主体相关者及股东、债权人、管理层与职工之间的关系的一整套制度安排。它的基本点是:(1)如何配置和行使控制权;(2)如何监督和评价董事会、经理人员和职工;(3)如何设计和实施激励机制。公司治理结构主要是侧重于处理所有权与经营权的配置、监督与激励方面,形成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与经理层之间的制衡机制。而对于内部控制来说,COSO对内部控制的定义是:一个由机构的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人员完成的过程,其目的是为了给以下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运行的效果和效率;财务报告的可靠性;遵守法律和规章。内部控制由五个要素组成,即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内部控制侧重于企业各项具体活动的控制,主要应用于经营管理部门的决策及执行。

  在实施公司治理结构时,配置和行使控制权必须以内部控制来保障和约束;监督和评价董事会、管理人员和员工时,也必须以内部控制的执行结果为依据。设计和实施激励机制最终通过内部控制程序体现出来。内部控制活动是公司治理活动的具体化,没有控制活动,公司治理结构就成为空中楼阁。从另一方面来说,公司治理结构又影响着企业内部控制的建立及运行效果。如果没有一个清晰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公司治理结构混乱,管理者就容易发生道德风险和自利行为,千方百计地绕过企业的内部控制。缺乏足够的高层的支持,设计再好的内部控制也会失效。因此,内部控制作用的发挥依赖于公司治理结构的效果。

  其次,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着作用弱化区域。内部控制虽然是由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人员完成的过程,但在实际执行时,内部控制点主要集中在管理层以下的财务会计系统和业务执行系统,主要控制程序还是被限定在CEO之下,而对于企业的高层即董事会与管理层的控制点较少,仅仅限于某些事情的高层授权,因此,内部控制存在高层控制弱作用域,仅凭内部控制并不能完全保证防止、发现并及时纠正重大的错误与舞弊的发生。对公司治理结构来说,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在于实现公司控制权、所有权、监督权的制衡,其基本点侧重于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之间的权责关系的制度安排,目的是为了避免经理层出现损害股东利益的行为。对于经理层之下的业务执行部门公司治理结构并不重视,因此,公司治理也存在基层治理弱作用域。如果公司的业务执行部门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不能及时地防止、发现舞弊并向董事会报告,经理层的错误决策就可能“畅通无阻”。从以上两者的弱作用域可以看出,必须同时考虑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结构,寻求两者之间有效的链接方式。

  (二)可能性分析

  首先,从产生的基础上看,两者都是基于受托经济责任而产生的。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企业的所有者把企业委托给经理层经营,需要对其行为进行监督与激励,使其保障所有者的利益。同时,经理层也对企业的债权人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负有一定的责任,公司治理问题由此而产生。从另一方面看,企业的董事会与经理层之间,经理层与下属部门之间又存在着多重的受托经济责任关系。每个管理层面需要对上级负一定的经济责任,对下属的行为予以监督与激励,由此产生了内部控制问题。两者在产生上的同源性,意味着两者在实施时,在方式手段上可以相互借鉴。

  其次,参与主体的重合性。经典的公司治理结构理论认为,公司治理机构的参与主体主要包括股东、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其中董事会是公司治理结构的'核心。债权人、经理层以下的职工等属于利益相关者,一般来说不作为公司治理结构的参与者。对于内部控制来说,内部控制的参与主体有董事会、经理层、以及经理层以下各级业务执行部门。其中经理层及其以下的执行部门是主要的参与者。董事会与经理层既参与公司治理的过程又参与内部控制的过程,是两者联系的桥梁。

  再者,目标上的衔接性。公司治理结构追求公平和效率的目标。

  在实现各利益主体利益均衡的基础上,增加股东的利益,其目标具有战略性。内部控制的目标,是运营的效果和效率、财务报告的可靠性、法律规章的遵守。可见,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是公司治理结构的基础和保障。只有实现了运营的效率,提供了可靠的财务报告,保证遵守了国家的法律和公司的规章,才有可能保护股东利益,追求公平和效率的目标。因此,两者的目标是相互衔接的,这使得两者在运行时可以达到目标上的一致,而不至于会出现相互偏离的倾向。

三、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结构的结合的途径

  首先,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结构在实施的方式手段上的相互借鉴。在公司治理结构中,引入更多的程序性控制措施,形成高层决策人员之间的相互牵制和制衡,避免赋予单个高层人员过大的权力。尤其是董事会与经理层之间,董事会成员不应任职于经理层,实现不相容职务分离,可以有效解决内部人员控制问题。在内部控制方面,改变以往以程序性控制为主的控制手段,引入相应的激励措施进入业务执行层,提高基层人员参与内部控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特别是主动识别经理人员错误决策并及时报告董事会的能力。

  其次,建立监事会、审计委员会、与内部审计部门之间的三位一体风险管理监督机制。笔者认为,实现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结构之间的有效结合,防范企业的风险,关键在于协调两者参与主体之间的关系。由于监事会、审计委员会以及内部审计部门在企业中的特殊地位,通过规范三者组织构成以及协调关系,可以实现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结构的有效结合。

【公司的治理自查报告范文】相关文章:

1.小学治理“三乱”自清自查报告

2.治理庸懒散浮拖的自查报告

3.治理有偿家教自查报告

4.三项治理自查报告

5.最新三项治理自查报告

6.三项治理自查报告2016

7.市区治理小金库自查报告范文

8.乡治理庸懒散自查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