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整体养生观的探讨论文(2)

时间:2021-08-31

2 形体与精神整体养生观

  2. 1 形体养生观 《内经》非常重视形体的保养。《内经》认为形体保养既要内养正气,又要外避虚邪。在正气保养上,《素问·上古天真论》有云: “上古之人,……,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欲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此段话高度概括了《内经》关于保养正气的方法。“法于阴阳,……,起居有常”是要求我们要顺应四时之气而动,不要逆自然规律行事。“和于术数”是说我们养生要遵循一定的方法,《内经》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古人调摄精神、锻炼身体的养生方法,诸如导引、按跷、呼吸、吐纳等。“食欲有节”既要我们节食量,节食速,又要节五味,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所云: “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因而大饮,则气逆”,又云: “ 是故味过于酸,……,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心气抑。味过于甘,……,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精神乃央。是故谨和五味,……,长有天命”.“不妄作劳”要我们在体力劳动、脑力劳动、房事等方面都要有所节制。《素问·宣明五色》云: “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所以我们要“不妄作劳”,以防出现“五劳所伤”.《素问·上古天真论》云: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是要求我们在保养正气同时,还应该注意防范外邪入侵,《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云: “冬伤于寒,春必温病; 春伤于风,夏生飧泄; 夏伤于暑,秋必痎疟; 秋伤于湿,冬生咳嗽”,此段话告诉了我们四季易感之邪及防范重点,即冬季防寒、春季防风、夏季防暑、秋季防湿。

  2. 2 形神兼顾养生观 历代医家皆认为“形为神之宅,神为形之主”,充分说明“形”与“神”的密切关系。《内经》亦重视“形”“神”并养的整体养生法则。《素问·宣明五气》认为“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 “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灵枢·本神》曰: “肝气虚则恐,实则怒”,说明“形为神之宅,形病则神病”.而《灵枢·天年》则说: “失神者死,得神者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灵枢·百病始生》亦曰: “喜怒不节则伤脏”,说明“神为形之主,神病形亦病”,以上充分说明“形”“神”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故而《素问·上古天真论》云: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充分说明《内经》非常重视形神兼养的整体养生思想,认为应该“形与神俱”.这在精神压力巨大,抑郁症、焦虑症高发的年代,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它告诫人们在形体保养的同时,还应注意放松心情,放慢生活节奏,减少对金钱、名利、地位的奢望,适当有点“阿 Q 精神”,如此方能真正做到健康长寿,颐养天年。

3 脏腑形体整体养生观

  3. 1 脏腑整体养生观 人体内有五脏六腑,奇经八脉,外有四肢躯干,五官毛发,脏腑与形体之间,五脏与六腑之间,五脏之间都有着密切关系。《内经》认为五脏之间生理上相生相克,肝木生心火,心火生脾土,脾土生金水,金水生肝木,肝木克脾土,脾土克肾水,肾水克心火,心火克肺金,肺金克肝木。病理上则表现为“母病及子”、“子病及母”及相乘相侮的传变规律。正如《素问·玉机真脏论》所云: “五脏受气于其所生,传之于其所胜,气舍于其所生,死于其所不胜。病之且死,必先传行,至其所不胜,病乃死”,因此,产生了“滋水涵木”、“益火补土”、“培土生金”、“金水相生”的相生治则及“抑木扶土”、“培土制水”、“佐金平木”、“泻南补北”的相克治则。而六腑与五脏互为表里,如《灵枢·本输》所说: “肺合大肠,……,心合小肠,……肝合胆,……,脾合胃……肾合膀胱,……,三焦者,……,属膀胱”,脏腑间亦存在生理依存,病理传变关系。以上内容说明五脏六腑之间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相互影响,这对后世养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如《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2]曰: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此论告诫我们不仅要治疗保养所病之脏,而且要想到疾病传变可能,做到已病早治,未病先防,正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云: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3. 2 脏腑形体整体养生观 五脏与五体之间存在相合关系,如《素问·五脏生成篇》所说: “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肝之合筋也,其荣爪也,……,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肾之合骨也,其荣发也”,说明五脏与形体之间亦存在密切关系,五脏盛衰决定了五体荣废,而五体荣废又是五脏盛衰的外在体现。如《素问·痿论》云: “心气热,……,生脉痿,肝气热,……,发为筋痿,脾气热,……,发为肉痿,肾气热,……,发为骨痿”,这对我们养生也有着重要指导意义。《素问·五脏生成篇》云: “是故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 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 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 多食酸,则肉胝而唇揭; 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此段话告诉我们,五味过,则五体伤,究其原因为,“五味合五脏”,过食某味会致使其所合之脏气过旺,而乘其所胜之脏,致使被乘之脏损伤,体现在外即为所合之体废痿之象,此告诫我们应该节饮食,谨和五味,“骨病无多食苦,……,肉病无多食甘,……,筋病无多食酸”( 《素问·宣明五气篇》) .另外,我们还可以根据五体的外在荣废表现,了解所合脏腑的盛衰,调理相应脏腑,以获康健。

  综上所述,《内经》体现了明显的整体观养生思想,我们要想“尽终天年”,就要遵从《内经》所体现的整体养生法则,既要全面保养脏腑形体,又要“形神兼养”,更要“法于阴阳”,遵从自然规律,以期达到“天人合一”的最高养生境界。

参考文献:

  [1] 佚名着。 闫松主编。 黄帝内经[M]. 北京: 线装书局,2012: 1.

  [2] 东汉。 张仲景着。 闫松主编。 金贵要略[M]. 北京: 线装书局,20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