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汉字形体演变的原因论文(2)

时间:2021-08-31

  二、正统思想对汉字形体演变的影响

  文字之所以能成为记录和传达语言的工具,成为辅助性的交际工具,成为固化的语言,既有约定俗成的一面,又有不断规范的一面。正因为这样,它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约定俗成是社会性的,但他属于不自觉阶段。规范化是建立在对文字的社会作用有充分认识的自觉基础上,是有领导地进行的。”

  中国历史五千年,经历了多个朝代和君主,而每朝每代的统治者及其治国思想对社会的进步发展有推进、有阻碍,无不影响着诸多事物的兴起与发展。于本文中,主要探及统治者的政治主张对字体形变的影响。

  众所周知,早期的文字是很繁复的,且有众多异体字。但当时的社会中文字的使用,无论是在范围上还是在频率上用字都较后代更寡。因此甲骨文与金文即使再繁复也没有引起书写者的不满,当时只有少部分的人学字用字,所以掌握文字相当于掌握了一门技能,当时的文字还没有成为人类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

  到周朝迁岐以后,与商的往来关系较多,从商文化中吸取了很多对周有用的东西。其中最重要的一项便是文字。“相传作于周宣王时的《史籀篇》,是教学童识字的课本。那自是从用字方面讲究规范的”。

  战国时期的文字作为一个独立的阶段,在汉字发展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所谓“战国文字”是指春秋时期内,齐、楚、燕、赵、韩、魏和秦七国曾使用过的文字。它承于金文启发小篆,是汉字演变史上的一个重要环节。战国时期诸雄同立,导致当时各国的文字在表现形式和书写方式方面都有许多差异。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得到较大发展,“学在官府”的格局被打破,习字的人也增多,而且大多数人不是贵胄,于是就有了追求字体简便、快捷方便书写的要求。于此产生的影响之一便是文字在书写上产生了极大的随意性,使汉字字体出现了大量的无规律的讹变和省变,从而破坏了汉字的规范性,当时汉字的不规范使用使得社会发展中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推行有了很大的阻碍。

  对于文字的形变影响最大的统治者,应属使诸雄分据的天下大一统的秦始皇。秦始皇针对秦统一中国后面临的“田畴异亩,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说文解字·叙》)的局面,做出了统一文字的行动。

  战国时期秦国使用的文字即是籀文,就是我们所说的大篆,是一种相当工整的文字。与金文相比,秦国的文字比较保守,变化不太大,除了书写风格上逐渐趋于规整匀称之外,结构上的变化总体而言不明显。到了秦统一天下后,基于社会现状,秦始皇命李斯等人主持进行文字改革工作。统一全国文字便是以史籀大篆为基础文字,对其中少数大篆做了省改,形成了“小篆”。至于六国文字,除了其中“不与秦文合者”以外,凡与秦文字相同的,自然也转为小篆了。李斯等人奉秦始皇命令做出的文字整理工作,完成了汉字第一次字体规范化。其主要特点又具体表现在:笔画粗细一致,形体整齐;图画性进一步减弱,线条化、符号化进一步增强;字体结构基本定型规范,而结构方面的体现则是偏旁统一,且偏旁位置不能颠倒,废除了许多异体字,还简化了一部分古文字。

  社会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大量的书面材料,此时识字的奴隶便成为誊写书籍材料的最佳人选。这些奴隶又借鉴狱吏程邈根据民间已行用的新字体,造了一种书写快捷方便却又有点草率的新字体,即为隶书。其特点是把小篆的圆转笔画改为方折笔画,有时还略加省改,这就是秦隶。秦隶又被称为古隶,秦时的古隶到西汉时,隶书进一步改善便形成汉时的今隶,这个隶变过程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西汉中后期,陆续出现一批字书。“如《凡将篇》、《仓颉篇》、《急就篇》、《元尚篇》、《别字》十三篇等等。(以上见《汉书·艺文志》)”。汉章帝时,诸生、博士,“讲议五经同异”,而后有许慎的《说文解字》。《说文》有十分明显的正字作用。而后战乱又使文字混乱现象加剧,至唐代,《字样》《干禄字书》《九经字样》等一批书也是正统为混乱时期正字所做的努力。

  文字规范化,即所谓正字活动,是社会的需要,也是为更好地发挥文字的社会功能。大凡社会稳定、繁荣时期,尤为重视,成绩也较为明显,这是有案可稽的。文字发展史历经数千年,出现歧异实属正常现象。进行规范时自当有所取舍,取流通较广的,取书写便利的。在正字过程中,应以当时为主,以通行为据。

  三、书写者心理因素对汉字形体演变的影响

  “文字作为一种工具,人们对它的要求是精确有效,同时又方便省力。精确有效跟方便省力是一对矛盾。正是这一矛盾,推动着文字的健康发展。这一矛盾具体表现为文字发展过程中的趋繁或趋简。记录语言要精确易认,就要求文字体系繁而严密;但是在人们学习使用时,却又要求简而省事。双方相互制约,使得一种文字体系不致过繁或过简。”时而过繁、时而过简是正常现象。虽然现在普遍使用的是简体字,但为了精确记录传达信息而出现的繁化是存在的,我们同样需要正视它。

  从汉字被越来越多的人使用以后,汉字的形变就从未停止。在小篆基础上的隶变便是一个例证。过于复杂的字形和结构使得人们有了简化它的想法,以便文字被人类更方便地使用,于是出现了章草。草书的使用虽然使汉字的形体十分简便,但是辨识度却大大降低,反而大大降低了文字作为交际工具的功能。后来基于汉字的基本形态结构和方框字的特征,对草书加以改造,于是后起的通用的楷书出现了。

  楷书的行书结构和笔势笔画较初文而言已是非常简约,可是众所周知,即使汉字十分简约,也因社会发展水平和生活水平的低下,使得大多数人因未受教育被划分为“文盲”。新中国成立后为了顺利开展“扫盲”工作,将繁体字简化部首,简省笔画使得大多数繁体字变为笔画较少的简体字,此举完成了自有汉字以来最大的一次汉字改革。随着这次汉字的简化,又有新的问题随之而来。字形结构确实是很简便了,不仅适于现在普遍入学的学习者的知识结构,便于他们掌握学习汉字,还有效地减轻了他们的学习负担,但是我们现在面临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我们在使用今文字时会发现很多汉字的最早意义我们很难准确把握,甚至是汉字的本义我们根本就不知晓,如此而来,表意文字的特性就已经是少之又少了。就如现在依然使用繁体字的台胞们所说的:“親不见,愛无心,產不生,厰空空,麵无麦,運无车,導无道,兒无首,飛单翼,有雲无雨,開関无门,鄉里无郎。魔仍是魔,鬼还是鬼,偷还是偷,骗还是骗,贪还是贪,毒还是毒,黑还是黑,赌还是赌。”可见简化的弊端还不小。

  随着社会发展迅猛,“简化”仍是汉字形变的总趋势。汉字形变的整个过程便是简化,人类使用工具不可动摇的心理原则便是求简心理。以公元为界,从公元前两千年的古文字和公元后两千年的今文字发展的历史中,不难看出“简化”是引导汉字字形流变的主动力。

  今日汉字字形稳定的事实并不能阻遏人们要求书写简便的心理需求,硬笔代替了毛笔使汉字笔画的书写摆脱了拘谨是一种简化,各种电脑输入法免除人们手写是一种简化。而除了书写者的简化思想影响汉字的形变,还有一个便是人类的审美需求对汉字的简化有一定的影响。汉字造字之初就显现的方形特征积淀着我们先民造型艺术的审美取向。汉字作为一种辅助性工具,将其美化不仅易于使用者接受,还富于鉴赏性。当文明发展到一段阶段,物质的滋养使人类有了精神的需求,审美便是精神需求的体现。不同的时期,人们对于审美的要求不十分一致,产生的字体也就随之变化。如东晋王羲之、王献之父子,隋唐的欧阳询,宋代的蔡襄,元代的赵孟頫等,皆以书法名扬天下。  四、结语

  作为人类文化继承与传播的工具、文化传承的物质载体,汉字是世界上留存至今的一种独特的方块形制文字。追求简便虽是文字作为工具使用的原则,但也不能忽视汉字最初的图形特点。作为教师在教授学生识字时,应该让学生了解繁体汉字、古代汉字,从古汉字的形体中去了解汉字的基本义,从汉字形体的古今演变当中了解汉字古今词义变化的内在原因及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