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莫谢莱斯c小调第七钢琴协奏曲悲怆的创作原则与演奏技术论文(2)

时间:2021-08-31

3.旋律性跑动乐句的演奏

  旋律性跑动乐句的演奏技术除了要求具有独立、灵活的手指外,手指还要弹奏出均匀的音质,所以这也是这种钢琴演奏最基本的技术。良好的手指训练是五指、手腕及小臂相互协调的结果,同时声音的颗粒感、清晰的音色、节奏的均匀也是旋律性跑动句这类演奏技术中最重要的。

  这个片段由四个声部组成,从记谱方面看似乎不难演奏,但实际上这个部分对演奏技巧与音乐表现的要求都很高。这个片段中的主旋律是由节奏完全相同的右手下方声部与左手上方声部共同组成的和声性音程来体现的,由于所处中音区,其音量不易表现出来,因此其余两个外声部的音量应得到控制。外声部中的高音声部好像是一串晶莹的铃声,由于这个声部只能由右手的 4、5 指来完成,就要求这两个手指的基本功必须过硬,既要保证速度又要保持力量才能使长时间持续的这一音型均匀呈现出来。左手演奏的最低音声部虽然只有几个相同的重复音,但这几个音必须演奏的节奏均匀、声音饱满,这样才能有效的将所有声部贯穿起来,使音响更为平衡。

4.八度与和弦的演奏

  在这部协奏曲中,旋律性以及非旋律性的八度与八度范围和弦频频出现,这部作品也因八度和弦运用于织体中、旋律线条中而显得特别辉煌。

  在这个片段的第一小节中运用了大量包含八度的音型,在演奏右手的旋律部分时,应将 1、5 指的八度琴键尽量紧紧抓住,使声音更加集中,而中间的和声音需控制力度,这样可以使旋律清晰的体现出来。演奏左手的八度伴奏音型的方法则与右手有所不同,除了抓住八度音之外,中间的和声音必须饱满、有力,这样才能伴奏的作用发挥出来,对旋律形成强有力的支持。

  除此之外,运用左手演奏旋律性八度音也体现出莫谢莱斯独特的创作风格,因为古典时期的作品中左手演奏部分多为和弦伴奏音型。

  在这个片段中,左右手交相呼应,形成类似卡农模仿的效果。在极强力度的支配下,两层八度旋律像是两个互相追逐的猛兽各不相让,演奏时尤其需要注意双手的配合。相比而言,右手音区偏高,并且八度的上方音由 5 指演奏,其音量必然会略逊色于左手,但只要将 5 指牢牢地立住,使声音尽量结实,再以自信的态度去表现,仍然可以达到良好的效果。

5.歌唱性旋律的演奏

  在任何钢琴作品中,歌唱性的旋律都是最重要的部分,虽然旋律本身未必有多么复杂,但是能够使旋律清晰流畅的表达出来却是整部作品最关键之处。

  一个具有田园般意境的片段,旋律优美,和声细腻,并具有些复调音乐的风格特点,它由最初的三个声部发展到四个声部,每一个声部的旋律都具有各自特点。在练习这个片段时,应先分手分声部练习,仔细体会每一个声部的音乐特点,比如高音声部是主旋律声部,它优美细腻、延绵起伏,应使用均匀的演奏力度,并随着音区与音乐表情的需要渐强以及减弱,每一个音之间的衔接应紧密无间,一气呵成。低音声部节奏鲜明,风格沉稳,应使声音相对结实饱满,成为上方声部的依托。中音声部则显得非常独特,像一个被年人呵护的孩子,它的节奏时而活泼、时而流畅,显露出些许的俏皮,因此在演奏时应多用些指尖,使声音听起来颗粒感强一些。在分手、分声部练习之后,可以进行双手合奏,这时必须将之前提到的各声部的特点尽量表现出来,并且使各声部听起来即统一又具有个性。

  在音乐作品中,旋律的类型多种多样,针对不同的旋律类型应具备不同的演奏方式,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改变手指的触键部位。

  不以指尖,而以柔软的指面肉垫部位触键,因为运用手指肉垫处触键会形成一种受力的缓冲,这对于钢琴发音的音质会产生非常微妙的影响,有助声音的柔润。

  二、改变手指触键的高度。

  触键高度对于手指挥动的速度有积极意义,是明亮的颗粒性声音的触键方式,但连奏则不需要触键高度而要求以平稳的贴近键面的方式触键,使音色更加细腻。

  三、改变手指的触键速度。

  由于触键速度的快慢与声音力度强弱成正比,所以触键速度影响着声音的音质,决定着声音的明暗、刚柔、颗粒性与连贯柔和性,因此缓慢的触键是创造柔和歌唱性连奏声音的关键。

  四、改变触键的用力方式。

  在钢琴触键的用力形式方面,原则上是两大类:或垂直方向用力,或水平方向用力,当然,两者之间会结合出多种交融变化形式来产生千变万化的音色层次。而柔和、连贯、圆滑的歌唱性旋律需以水平方向才可以使琴键以一种缓冲的方式受力,造成琴键的传导系统变化而改变键锤的击弦方式,这将大大减少榔头击弦的打击力度,从而改变发音的音质。五、力量的转移。连奏要求更多地运用手臂的重量和寻求重量在指间平稳的流动转移。在演奏过程中,重力应从一个音平稳地移向另一个音,同时这也是力量从某一个手指移向另一个手指的过程,这个过程的连贯性和圆润性决定音色的好坏优劣。另外触键后必须保持上部重力并完成下一个转移过程。

  以上是笔者从创作、演奏方面对伊格纳茨·莫谢莱斯这部形象鲜明、风格独特的《第七钢琴协奏曲》的研究与探讨,希望可以为教学以及演奏提供一些参考。值得一提的是,莫谢莱斯作为十九世纪上半叶最优秀的钢琴家、作曲家之一,除创作了许多大型作品之外,他创作的《二十四首钢琴练习曲》 ( Op.70 ) 影响范围极为广泛,这部练习曲集中包含音阶、半音阶、和弦、琶音、多声部、装饰音、八度、双手均匀交替、双三度、复调等各种类型的专门练习,通过多种触键手法的训练,有效提高了学生的手指机能、演奏技巧以及音乐表现等能力,是一部不可多得的钢琴教材,至今仍被音乐院校选作常用钢琴教材之一,也正是因为对古典音乐领域的贡献,才是使他受到越来越多关注与欣赏的真正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