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师范生论文锦集

时间:2021-08-31

  师范生论文篇一:《师范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结构分析》

有关师范生论文锦集

  师范专业学生作为未来的人民教师,他们综合素质的提高,人文素养的发展,是师范教育光荣而艰巨的使命。作为大学专科初等教育专业重要的教育基础课程之一的美术课程,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2+1”课程结构模式、研究性学习的教育教学背景下,本着以培养具有“厚基础、高素质、有特长、受欢迎”的小学教师为目标,根据师范专业特点、学科特点、课时情况,以及教材提供给任课教师展示教学智慧提供的空间,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对于美术学科的课程结构应进行合理的、创造性的编排组合,科学地安排高中起点三年制大学专科初等教育专业的美术公共必修课的课程结构。

  课程结构是一个系统、严密、科学的组织,明确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了解学生是进行有效教育的前提,课程结构的安排应该从教育心理学、专业学科特点等角度考虑。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要求课程结构、内容的设置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个性,为学生打好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我通过对本专业学生的教学实践,针对学科特点、专业特点和学生特点,对高中起点大学专科初等教育专业的美术课程结构做分析。

一、突出师范专业进行美术教育的目的性,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科学安排美术课程结构。

  高中起点初等教育专业的大学生,在初高中阶段同美术学科接触的机会相对较少,美术基础普遍比较差,学生也存在美术课程对于提高师范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完善师范教育的职业教育功能等方面认识不足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认为,在这一阶段的美术教学中,如果本着突出师范专业进行美术教育的目的性,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科学地安排美术课程结构,学生就会在这一学习阶段受益匪浅。

  首先,课程结构内容的设置要与有利于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相互协调,强调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在美术教学中,无论何种教学内容,自始至终都贯穿学生在学习美术知识过程中,需要自觉养成美术观察习惯,即整体观的建立。培养学生的整体观非常重要,这种观察事物、解决问题能着眼于全局的整体观能力的形成,对于满足学生美术课堂学习的需要及满足学生进一步全面发展的需要是至关重要的。简笔画、美术字、色彩知识、图案基础、板报的绘制、素描写生、中国画的学习、版画、手工制作等这些美术技能课教学内容的合理编排,对于学生整体观的培养、造型能力的提高,以及促进学生理解小学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教师职业意识的尽早确立、完善学生掌握现代化教育教学手段应具备的造型能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这里需要重点强调,师范院校非美术专业的美术课时有限,不宜过多采取专业课的教学模式,在师范专业美术课程结构的前期阶段,如果过早进入很专业化的美术学习训练模式,学生就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很难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这一阶段应该充分发挥简笔画、美术字、色彩知识、图案基础、板报绘制、教学挂图、手工制作等几种美术技法、实用技能方面的学习训练在本专业、本阶段美术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其次,以平面形的造型技能训练为主,帮助师范专业学生尽快掌握正确的观察表现方法,学会更好地处理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将此方法作为一种理念,自觉养成良好的美术观察习惯。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让师范学生了解简笔画、教学挂图、电脑课件、手工制作教具、板报这些具有描述知识深入浅出、简明扼要、形象直观、要素特征明显等特点的教育教学辅助手段,在小学教育教学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于培养小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增强小学生的理解记忆能力、提高小学生的思维能力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先以平面形的造型技能训练为主,对于增强师范专业学生学好美术学科的自信心和提高学习兴趣发挥了积极作用。在此基础上,在下一步素描写生、中国画、版画(纸版画、实物版画)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在帮助学生如何解决造型艺术中各种关系的思维能力方面,如主观与客观、感性与理性、平面与立体空间的关系表现等学习内容奠定了较为扎实的学习基础,学生在这一阶段的学习相对会比较顺利。

  这一阶段美术技能课的教学课程结构的科学安排,在帮助学生树立整体观,掌握观察与表现的基础造型方法,培养、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以及色彩艺术修养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使师范专业学生尽早明确,学好美术是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未来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对于提高课堂教学艺术水平、用好用活课堂进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引导学生参与文化艺术的传承和交流,促进学生美术素养和人文素养的整合发展,合理安排美术课程结构。

  人文性是美术教育的基本性质。作为造型艺术的美术,早已成为社会思想传播的媒体和工具,甚至包括观念意识的形成和确立。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引导学生参与文化艺术的传承和交流,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美术教育担当的使命。蔡元培先生对美育下的定义是:“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通过了解古今中外的重要美术作品,提高学生对艺术作品的鉴赏能力,对艺术美的感受和评析能力,是师范教育专业开设美术鉴赏课的教育教学目标。由于中外美术史论、美术鉴赏等课程大部分师范专业学生在初高中阶段接触得很少,因此在高校中非艺术专业的学生开设美术鉴赏课,一直被美术教师们认为是较难讲授的一门课程。我认为,美术课堂上的技能技法训练课同美术鉴赏课相辅相成,相互配合的课程结构安排,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很好途径。比如在素描写生课、色彩性能练习课期间穿插西方绘画名作鉴赏,了解西方绘画的发展及重要绘画作品的概况;在装饰色彩画、中国画的学习过程中,穿插中国绘画名作鉴赏,提高学生对民族绘画的欣赏能力;在图案基础、手工制作课的学习过程中,了解实用美术的鉴赏知识,等等。这种课程结构的安排,有利于让学生通过技法课的学习,在直观地认识和理解线条、形状、结构、色彩、明暗、工具材料等美术基本要素技巧的同时,拓宽学生的美术视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另外,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在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指导学生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可以以课题方式,增强学生课后自主学习的能力。要求学生发现提出问题、团结协作、解决问题,强调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互动探究。在教师的引导下,选择合适的课题,学生积极进行课下思考、自学、拓展,有利于培养主动思考、勇于表述的学习精神及对于古今中外美术文化的思考认识能力,从强调学生被动接受间接经验的学习转变为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参与学习。

  师范教育专业美术鉴赏课的这种课程结构的安排,在培养学生参与文化活动的主动精神及艺术修养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也是针对师范教育专业学生对于美术鉴赏课的学习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