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胃疼的方药论文(2)

时间:2021-08-31

  第2篇:关于中医治疗胃疼的分析

  胃痛,又称“胃脘痛”、“胃气痛”、“肝胃气痛”,是以胃脘部近歧骨处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病证。相当于西医学中的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病,胃神经官能症,胃下垂,胃痉挛等疾病。

  胃痛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多发病证之一,胃痛主要是与肝、脾关系最为密切,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所记载。《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中云:胃病者,腹嗔胀,胃脘当心而痛”,《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其特点为病程长,易反复发作。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及饮食结构的改变,胃痛的发病率也成逐年増高的趋势,且发病越来越年轻化。面对这一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疾病,很多医家、学者在祖国医学的指导下,对本病的研究日益深入,现归纳如下。

1病因病机

  祖国医学认为胃为阳土,喜润恶燥,为“水谷之海仓廪之官”,以通为用,以降为顺。在《素问。举痛论》中指出: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素问?痹论》又云: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医学正传?胃脘痛》中还提到:初致病之由,多因纵恣口腹,喜好辛酸,恣饮热酒煎煿复餐寒凉生冷,朝伤暮损,日积月深……故胃脘疼痛。”《沈氏尊生书》中又云:胃痛,邪干胃脘病也……惟肝气相乘为最甚,以木性暴且正克也。《证治汇补。心痛》又云:服寒药过多,致脾胃虚弱,胃脘作痛。总之,不论是感受外邪、内伤饮食、还是情志不遂、脏腑功能失调,最终均可导致胃失和降,不通则痛,而发生胃痛。

2中药治疗

  胃痛虽然是较单纯的病证,但其成因却很复杂,古往今来,根据病因病机的不同,胃痛的治法也不尽相同,很多医家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从不同的方面对胃痛进行辨证论治,均取得较好疗效。

  2.1气血双调法

  《景岳全书。心腹痛》曰:胃脘痛“无不皆关于气,盖食停则气滞,寒留则气凝。所以治痛之要,但察其果属实邪,当以理气为主”。祖国医学认为“气为血之帅”、“气滞血亦滞”。通则不痛,气血调和也;痛则不通,气血瘀滞也。在这一理论基础上,何进记载张焱教授采用气血双调法治疗胃痛,在治疗胃痛临证施治时,常通过调气以达到和血之目的,使“气行血亦行”,气血调和,自然痛止。朱树康等采用自拟胃痛方,其中有党参30g,苍术10g生地30g麦冬10g,三棱10g莪术10g柴胡10g陈皮10g,白术10g等理气化瘀之品,治疗慢性胃炎例进行疗效观察,总有效率达100%。范国华131记载在临床实践中把胃痛分成气滞、血瘀和虚证三大类型,本着郁者疏解瘀积者消导,虚损者补之的原则,采取调气以和血、和血以调气、调气以温中的治则,以六郁汤为基本方加减治疗胃痛,使气通血和,疗效甚佳。马玉芳等介绍了李遇春教授多年治疗胃痛临床用药的学术经验,概括胃痛的常见病因有三种,即:滞、虚和瘀。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深刻的揭示了胃痛发病的机理,“其初在经在气,其久入络入血“胃痛久则屡发,必有凝痰聚瘀”。李遇春教授认为气滞是胃痛发病早期和常见病因,胃痛长期不愈或反复发作,久病入络,即可形成瘀血,这是胃痛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的关键所在,所以在治疗上运用丹参饮理气活血来治疗胃痛取得很好疗效。李健以“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补气以温中,和血以养阴”为根本法宝,谨守“腑气以通为和、腑以通为补”的原则,用调和气血法来治疗胃痛,取得很好效果。在临床上,还有很多医家从气血方面来治疗胃痛,都取得了一定成效。

  2.2疏肝和胃法

  张世筠等研究流行病学调查的结果表明:胃痛患者除肝阳化风、血虚生风外,其余各型肝证的总积分均高于正常人,即肝证越严重,则越易罹患胃痛,可见胃痛与中医肝证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张效科等认为慢性胃脘痛的发生与肝失疏泄、气机郁滞有密切关系,肝病在先,胃病在后,临证表现以肝胃不和型多见,治疗慢性胃痛应以疏肝和胃法治疗为主。脾胃的受纳运化,中焦气机的升降,均有赖于肝之疏泄,《素问·宝命全形论》云:土得木而达”。在这一理论基础上,庞嘉言等181记述了杨贵荣老师的经验,认为胃痛当首责之于肝,因肝之疏泄功能失常,气机升降失调,脾胃运化失司,胃失和降,不通则痛,故发胃痛,所以在临证治疗胃痛时常常以柴胡疏肝散为主方进行加减,收到较好的疗效。王志强等记载岳在文认为胃痛虽然病位在胃,而脏腑则与肝有密切关联,因为在生理上,肝气以疏,胃气方降,而胃为水谷之海,以通为用,以降为顺,降则调和,不降则滞,反升为逆,通降是胃和的表现,通降正常则出入有序。因此,岳在文在治疗胃痛上,主张重在调肝,以疏肝和胃、疏肝泄热和柔肝和胃为治疗胃痛的大法。

  2.3辛开苦降法

  “辛开苦降”法源于张仲景《伤寒论》,是将辛温与苦寒两种截然不同性味的药物配伍使用。周长庆、韩玉全将此法用以治疗胃痛,以左金丸为主方进行加减,黄连、吴茱萸二药一辛一苦,一热一寒,一升一降,开散之中寓通泄,通泄之中寄开散,清热不忧寒,散寒不忧热,相反相成,调整气机,平衡阴阳,在临床上取得很好效果。

3其他

  3.1药膳治疗

  揭建华121认为用药膳治疗胃痛,既可保护胃黏膜又可増强胃气,助长药物发挥作用,粥能养脾胃,生津液,与药散同煎相得益彰,适合于慢性病中长期治疗的特点,而且患者易于接受。远胡1131用云南白药、红枣、饴糖为主料,将大枣去核,同饴糖放入碗中,置锅中蒸熟,先食枣肉,再倒入云南白药于碗内,拌匀即成,趁热空腹饮服,可化瘀止痛,适用于胃溃疡、血瘀胃痛。张健针对伤食胃痛、寒凝胃痛、气滞胃痛、燥热胃痛、瘀血胃痛和脾虚胃痛,一定效果。钱冬等在遵循中医食疗学理论的基础上,将谷物、干果、蔬菜分类、归经,进行平衡、配伍,合理应用于临床,进行辅助治疗,既起到营养保健作用,又起到治疗胃痛的效果,集防治于一身,在临床上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3.2神阙贴敷法

  神阙穴为经络之总枢,通过任、督、冲、带四脉而统属全身经络,联系五脏六腑。神阙贴是一种远红外线治疗贴剂。胡家才1161根据“内病外治”理论,采用神阙贴敷贴神阙穴对30例胃痛患者进行临床观察,通过经络调节作用和远红外线的理疗作用,调节各脏腑经络的功能活动,促使中焦气机调畅,使脾胃功能恢复正常,结果取得很好疗效。

  3.3针灸疗法

  针法具有快捷、安全、经济的优点;灸法具有使用方便、药源广阔、成本低的优点,总之针灸疗法很易于被广大患者接受。高阳等1171用针刺合谷、足三里、内关治疗急性胃痛,与肌肉注射山莨菪碱进行对比,结果针刺镇痛效果不逊于山莨菪碱,而且针刺镇痛起效的时间、对抗复发、减少毒副反应方面优于山莨菪碱。徐国林等1181用隔姜灸分别灸中脘、足三里、内关、公孙、行间和脾俞、胃俞、中脘、章门、足三里、内关、阴陵泉治疗寒滞肝脉和脾胃虚寒胃痛者,结果总有效率竟达100%。龙建武等1191用梅花磁针灸综合疗法治疗胃痛,结果在50例患者中,梅花磁针点按治疗完毕,疼痛立即消失24例,好转9例;经7天治疗后,痊愈26例,好转13例;经1个疗程治疗后,疫愈36例,好转11例,无效3例。

  3.4推拿、按摩疗法

  推拿、按摩不失为临床一种简单有效且又经济的治疗方法,任建新120采用推拿法治疗急性胃痛100例,不同的证型,选取不同的穴位和采用不同的手法,结果症状消失79例,占79%症状缓解18例,占18%症状好转3例,占3%林锋选用肝俞、胆俞、脾俞、胃俞,若背部有压痛区,以压痛区为主,使用按揉法按摩背俞穴治疗胃痛150例,结果有效率96%。张培振1221对62例胃痛患者采用摩腹点按九转法进行治疗,结果第一个疗程有效率61.2%,第二个疗程有效率82.1%,第三个疗程有效率85.4%,取得较满意的临床效果。

4展望

  中医治疗胃痛,除上述疗法外,还有穴位植线法、穴位注射法等,与西医相比,中医治疗胃痛具有较大的优势中药药源广泛,价格低廉,而且安全,无毒副作用,容易被广大患者所接受。因此,中医治疗胃痛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很好的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