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历史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测试题及参考答案

时间:2021-08-31

  基础达标

  一、选择题

  1、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统一了蒙古草原的民族是()。

  A蒙古族B匈奴族C突厥族D东夷

  2.匈奴历史上称首领为()。

  A可汗B单于C皇帝D大王

  3.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是在()。

  A公元前119年B公元119年C公元前1世纪中期D公元1世纪中期

  4.昭君出塞发生在下列哪个皇帝统治时期()

  A汉高祖B汉文帝C汉武帝D汉元帝

  5.使匈奴再也无力与西汉对抗的事件是()。

  A夺回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B经过漠北战役的沉重打击

  C匈奴分裂为几部,彼此攻杀不休D呼韩邪单于向汉称臣

  6.“汉与匈奴合为一家,世世毋得相诈相攻。”这一史书记载下列哪件历史事件有关?()。

  A张骞出使西域B丝绸之路的开通C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D昭君出塞

  7.关于“昭君出塞”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是一段流传千古的佳话B向汉朝提出和亲的是呼韩邪

  C是汉朝迫于匈奴压力的一项和亲D为汉匈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

  8.下列对汉朝与匈奴的关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两汉对匈奴的反击都经历了几次重大的战役

  B反击匈奴后,加强了对西域的管理

  C反击匈奴的主要原因是为了加强同西域的关系

  D与匈奴的和战、友好交往是主流

  二、填空题

  1.匈奴民族在过着游牧生活,逐水草迁徙。之际,其杰出首领单于第一次统一了蒙古草原,建立起强大的国家。

  知识空间

  昭君出塞

  昭君出塞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真实故事。王昭君,名嫱,字昭君,原为汉宫宫女。公元前54年,匈奴呼韩邪单于被他哥哥郅支单于打败,南迁至长城外的光禄塞下,同西汉结好,曾三次进长安入朝,并向汉元帝请求和亲。王昭君听说后请求出塞和亲。她到匈奴后,被封为“宁胡阏氏”(阏氏,音焉支),象征她将给匈奴带来和平、安宁和兴旺。后来呼韩邪单于在西汉的支持下控制了匈奴全境,从而使匈奴同汉朝和好达半个世纪。后来也有根据这个故事创作的诗歌、琵琶曲、戏剧、电视剧等艺术作品。

  2.汉武帝时,经济繁荣,强盛,开始对匈奴大规模反击,夺取了地区和地区。年,汉武帝又派卫青、分别率精骑出击匈奴,他们分道北上。在大败匈奴,使其无力再与西汉对抗,部分匈奴人开始。

  3.时,单于入朝请求和亲。宫女王昭君自愿前往,这就是历史上称颂的昭君出塞。这件事为汉匈的友好相处和做出了重大贡献。

  能力提升

  一、选择题

  1.第一次统一蒙古草原的匈奴杰出首领是()。

  A.冒顿单于B.呼韩邪单于C.老上单于D.郅支单于

  2.下列关于冒顿单干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秦汉之际,匈奴族的杰出首领B.首次统一蒙古草原

  C.建立了强大的奴隶制国家D.与西汉订立和好盟约

  3.贾谊(公元前200一公元前168)在《过秦论》中说:“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引文指的是()。

  A.蒙恬率军反击匈奴B.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

  C.窦固率军反击匈奴D.窦宪大败北匈奴

  4.(2006年,湖北荆州)卫青、霍去病沉重打击匈奴的地点是()。

  A.漠北地区B.蒙古草原C.河西走廊D.河套地区

  5.下列对西汉与匈奴战争的表述,正确的是()。

  A.西汉政府反对匈奴南下掠夺是反侵略战争

  B.西汉政府反击匈奴保持边境安全是正义之举

  C.是西汉政府和匈奴争夺对西域控制权的斗争

  D.是少数民族政权与中原政权争夺统治权的斗争

  6.董必武《谒昭君墓》一文中有:“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其“胡”是指()。

  A.越族B.匈奴C.西域各族D.东胡

  7.“皇帝女儿不愁嫁”,昭君出塞是哪个皇帝时的事()。

  A.汉高祖B.汉武帝C.汉元帝D.汉和帝

  8.“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烽烟。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这首诗是现代史学家翦伯赞所作,他在诗中赞扬了()。

  A.汉武帝B.冒顿单于C.王昭君D.呼韩邪单于

  在王昭君的家乡湖北姊归,流传着这样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王昭君为了汉胡和好,远嫁塞外。昭君出塞前返回故里探亲,怀抱琵琶,坐在香溪河上的小舟上,深情弹了一曲《琵琶行》,不禁黯然泪下,晶莹泪珠滴入河水顿时化作体态透明的桃花鱼。从此每年三月,当香溪河畔桃花盛开的时候,就可以在溪水中看到悠悠游荡的桃花鱼。王昭君出塞以后更加思念家乡,可又不能回到汉朝。年老的时候,她立下遗嘱,要求在她死后安葬在归化(呼和浩特)郊外,坟墓要坐北朝南,让她能够遥望自己的父母之邦。她去世后,她的子女们在归化郊外选了一块向阳的水草丰茂的小坡地,为她修建了坟墓。沙漠地区寒冷干燥,大多数地方只在夏季很短一段时间才长青草,据说昭君墓上的草却是四季常青。因此,后人就把昭君墓称为“青冢”。

  二、材料解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匈奴人失去河西,损失重大,唱道:“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再息(意为生长繁盛),失我焉支(胭脂)山,使我嫁妇无颜色(不能打扮得漂亮了)!”

  材料二史书记载,昭君和亲后,边关的城门很晚才关闭,处处都是放牧和贸易的牛马,好几代人再听不到报警的狗叫声,老百姓再也没有战争之苦。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反映了汉与匈奴的哪两种关系?

  (2)材料中的两种历史现象是如何出现的?

  (3)你如何评价材料中的两种历史现象?

  拓展探究

  秦汉时期,匈奴族一直是活跃于我国北方的少数民族。

  (1)与匈奴相关的一项重大工程建筑是什么?说出其修筑的目的。

  (2)匈奴的最高首领称为什么?请列举出你知道的两位匈奴首领的名字。

  (3)请你列举出这一时期,我国与匈奴关系的主要事例。(最少三例)

  (4)在与匈奴关系的主要事例中,请说出你最支持哪一种做法?并说明理由。

  马踏匈奴

  西汉时期的中国雕塑艺术成就,突出表现在和园林的装饰性雕刻上,其中汉朝骠骑将军霍去病墓石刻就是留存至今的一组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大型石雕作品。这件《马踏匈奴》就是整个群雕作品的主体,同时也是这些雕塑所讴歌的主题。雕塑中,作者运用了寓意的手法,用一匹气宇轩昂、傲然屹立的战马来象征这位年轻的将军。它高大、雄健,以胜利者的姿态伫立着,有一种神圣不可侵犯的气势;而另一个象征匈奴的手持弓箭的武士则仰面朝天,被无情地踏在脚下,显得那样渺小、丑陋,蜷缩着身体进行垂死挣扎。

  (5)东汉末年以来,匈奴等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族陆续内迁,最后匈奴人灭掉了哪一个政权?

  (6)现在我国的56个民族中有匈奴族吗?请试着说一说匈奴族在我国历史上有哪些贡献。(说出两点即可)并结合其所做的贡献,谈一谈自己的感悟。

  知识链接

  你喜欢诗歌吗?历史与诗歌往往是分不开的。关于昭君出塞历史上留下了许多赞扬的诗作,这里仅摘录几首如下,请先欣赏:

  仙娥令下嫁,骄子自同和。剑乾归田尽,牛羊绕塞多。

  ——(唐)张仲素《王昭君》

  关月夜悬青镜,塞云秋薄汉宫罗。君王莫信和亲策,生得胡雏虏更多。

  ——(唐)苏郁《咏和亲》

  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

  ——或星《咏史》

  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烽烟。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

  ——翦伯赞

  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词客各胸臆满,舞文弄墨总徒劳。

  ——董必武

  综合上述引诗,结合昭君出塞的史实,说说你对古代“和亲”政策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