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学前教育学历史使命的思考

时间:2021-08-31

对学前教育学历史使命的思考

  学前教育学的历史使命是什么?这似乎是不证自明的问题,就像它实际上的那样,无需作任何探讨。但是,假如学前教育学确实存在着某种使命的话,那么这种存在肯定是有某种原因的,也就是说,学前教育学使命之所以能存在,有现实性,并非由于它们自身,而是由于它们之外的某种存在,而这之外的存在使我们很容易想到的是学前教育学的学科性质以及学前教育学学者的身份认同与学前教育学历史使命之间的逻辑关系。反思这种逻辑关系,我们不得不一一追问学前教育学是什么,学前教育学对学者个人、社会来说意味着什么等等问题,并对其进行更加细致和深入的研究。

一、学前教育学的学科性质

  学科性质是对学科本质属性及功能分类的界定。因此,有关学科性质的讨论需要建立在对学科功能分析的基础上。教育科学在功能分类上,通常划分为基础理论学科和应用学科两类。基础理论学科的目的在于描述、解释事物的现象和过程,探索和揭示事物运动本质的、普遍的规律。回答“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应用学科的目的在于通过运用基础理论学科的原理,解决具体领域或特殊情境中的各种问题,并形成具有实际操作性的方案、建议、策略等。与基础理论学科相比,它侧重于“怎么办”的问题。

  那么学前教育学作为整个教育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一门基础理论学科还是应用学科呢?笔者认为是前者。因为“学前教育是指从出生到六岁前儿童的教育。学前教育学是专门研究学前教育规律的科学。”〔1〕也就是说,学前教育学有自己独特的理论建构任务。但是学前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一开始就是不完备的,而且一直没有完备起来。同时由于师资培训对学前教育学的特殊要求,使得学前教育学成为关注“教什么和怎样教”的学问或艺术,即成为了一门师资培训类课程,而未能发展成为关注“学前教育是什么”的学术性学科,即作为教育基本理论的学前教育学。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回到学前教育学者的立场上。在中国,如果学科与大学联系起来,它实际上具有“知识体系”和“学术组织”两方面的重要含义,而承担学科教学和科研的人则称学者。

二、学前教育学的主流使命

  目前的学前教育学研究主要可分为基础理论研究、政策和制度研究、幼儿园的实践研究三个部分。根据这三种研究分类,我们可以分出三种类型的学者:“理论型”“政治型”和“技术型”的学前教育学学者。从这三类研究学者出发,我们又可以发展出三种价值观和使命观:基础理论研究往往具有理论突破性、知识创新性和国际前沿性特点;政策和制度研究更加注重学前教育学的实用价值,注重其作为政府制定政策的参考作用;实践研究注重的则是“教什么和怎样教”的学问或艺术。既然学前教育学是一门基础理论学科,学前教育学的学术研究理应是以基础理论研究为主的,“理论型学者”应该担当起学前教育学的主流使命。但事实并非如此。当然,政策和制度研究以及幼儿园的实践研究皆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让其承担起学前教育学的主流使命,其科学性和实际有效性值得怀疑。

(一)对“政治型学者”负载学前教育学主流使命的质疑

  在我国,“政治型学者”可能是最早意识到学前教育必要性的人。清末维新运动的领导人康有为首次在《大同书》中提出在我国实施学前社会教育的思想。其后,清末洋务派首领,也是洋务教育的倡导者和领导者之一的张之洞拟定了我国第一个幼儿教育法规《奏定蒙养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初次确定了三至七岁幼儿教育在学制上的地位。〔2〕由于学前教育在政治方面的价值最早被发现,思想的惯性就使它成为学前教育学研究的主流。

  “政治型学者”感兴趣的是学前教育学的实用价值,他们记录和提供有关教育现象的调查、统计数据,其动机或许并不是从儿童的发展来考虑的,而是给政府制定政策提供参考或依据。至今还有部分研究者信心十足地认为,无论学前教育学可以派上多少用场,离开政治这条主线就一钱不值。公正地说,政府是文明社会里一个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组织,围绕政府行为展开的学前教育研究,理所当然应该在学前教育学里占有重要的一席,但是它肯定不是学前教育学的主流历史使命。

(二)对“技术型学者”负载学前教育学主流使命的质疑

  18世纪末19世纪初,伴随着国民教育运动的展开,师范教育蓬勃发展起来。师范教育是对中小学教师包括幼儿园教师的培养教育。在此过程中,学前教育学成为了一门必需的课程。可以说,学前教育学创建之初,以幼儿的可塑性作为基本概念,目的是为学前教育工作者提供系统说明,并帮助他们掌握传授知识的方法。基于这样的背景,最初的学前教育学关注的重点在课堂教学,它成了幼儿园教师培养方案中的一门课程。可以说,学前教育学之所以成为学科,最大的动力来源于实践的迫切需求,即师资培养的需要。正因为学前教育学最初的主要目的就是指导与规范幼儿园教育的实践,于是,学前教育学的实践价值便成为最重要的价值,并且一直延续到现在。而“技术型学者”也自然成了学前教育学核心使命的承担者。

  “技术型学者”感兴趣的是学前教育学的使用价值,在通常情况下,他们关注的是幼儿园‘教什么和怎样教’的学问或艺术。这种以指导幼儿园实践为中心的学前教育学学术观自有其合理之处,但忽视了一个重要而基本的事实,那就是理论对实践的直接指导作用在任何社会中都只是学术生活的一部分。无论“技术型学者” 作用有多么重要,也只能帮助部分幼儿园、部分教师,其经验或理论并非普遍规律,在缺乏周密而科学论证的基础上盲目追求学前教育理论的具体化和操作化是不科学的。

(三)对“理论型学者”负载学前教育学主流使命的期待

  学前教育学是一门基础理论学科,它应当符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科学与技术统计资料指南》中界定的基础研究标准:旨在增加科学、技术知识和发现新的领域的任何创造性的系统活动,而不考虑任何特定的实际目的。“政治型学者”和“技术型学者”由于强烈的功利主义和先入之见在某种程度上损害了学前教育学的真正价值和意义。“理论型学者”则不同,他们关注的既不是学前教育学的“实用价值”,也不是它的“使用价值”,而是它的“观念价值”,他们试图从儿童的发展过程和学前教育的发展模式中探讨学前教育的终极意义。“理论型学者”应该而且可以担当起学前教育学的主流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