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编辑学试题及答案(2)

时间:2021-08-31

 二、简答题

  1.现代新闻编辑面临的新闻环境:

  (一)社会变革加剧使新闻编辑面对更加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我国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社会各界对信息的需求迅速增长,报纸的类型日益多样化,版面也在不断增加。报纸的读者出现了不断“细分”的趋势,而且社会转型时期的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编辑工作的难度越来越大。

  (二)媒介种类与数量的递增使新闻编辑面对压力强大的市场竞争环境。我国报纸在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以后,内部的竞争日趋白热化。同时,电子新闻媒介也迅速崛起,二千多家广播电台、三千多家电视台成为当代报纸的强大竞争对手。正在迅速

  发展的网络媒介也对报纸造成压力,报纸编辑工作要不断寻找和发挥自己的优势。

  (三)现代科技发展使新闻编辑处在崭新的技术环境。我国报纸已经告别"铅与火"的历史,走入“光和电”的时代。现代科技不但改善了编辑工作条件,还使报纸编辑能够更好地开发新闻信息资源,并使编辑工作流程更加合理、高效。现代科技还推动了报纸编辑业务的改进,带动了报纸质量的提高和形象的改观。

  2.编辑要具有怎样的知识结构:a基础知识;b专业基础知识;c专业知识;d百科知识;e一门其他的非新闻专业知识。

  3.编辑的能力结构:a认识形势和掌握政策的能力;b发现线索、分析问题的能力;c策划和组织报道的能力;d社会活动与交往能力。

  4.版面符号及其功能:

  5.字体和色彩的感情色彩:

  6.如何进行组稿:a制定具体组稿计划;b选好合适的组稿对象;c选好组稿对象的工作

  7.选稿的依据:a看是否有文化传播价值及传播后可能产生的效果;b掂一掂新闻信息的“含金量”---看其新闻价值大小,新闻价值起码应包括“新鲜、重要、接近、显著、趣味”五点;c考虑是否合乎本编辑部的编辑出版方针。

  8.改稿的内容和方法:

  A具体内容包括三个方面:其一是事实关,即审视新闻作品中所陈述的事实是不是与客观实际情况相符;其二是观点关,即剖析作者在作品中所表露的观点是否正确,是否符合马克思主义;其三是辞章关,即审视作者的叙述与评论的本身是否清楚、准确、鲜明,看其作品的结果是否合理、语言表达通畅等等。

  B方法:a压缩b增补c改写d分篇e综合

  9.常用校改符号的使用:

  10.稿件的新闻性和非新闻性删削:新闻稿件可分为事实性信息材料和议论性信息材料,不论那一层次前者都比后者重要。如,非新闻事实优于非新闻议论;新闻事实优于新闻议论;次要新闻事实优于次要新闻议论等。

  A所谓“新闻性删削”,就是指对新闻稿进行删除处理,使稿件符合新闻报道的要求。

  B所谓“非新闻性删削”,乃是一般文章修改时所进行的文字与技巧处理。

  11.画版的五先五后:一是先安排重要稿件,后安排次要稿件;二是先安排版面的四角,后安排其它部位的稿件;三是先安排长稿件,后安排短稿件;四是先安排专栏稿件,后安排其它稿件;五是先安排穿插规则形状的稿件,后安排方块形状的稿件。

  12.编辑策划的类型:

  A从规模上可分为总体策划和局部策划

  B从内容上可分为a战役性、阶段性报道策划;b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策划;c重大典型报道的策划;d新闻性的专栏、专刊的报道策划

  C从时机上可分为配合式、即时式、前瞻式

  13.确定编辑方针的依据有哪些:

  A宗旨:充分考虑新闻出版物的性质、功能以及编辑部的人力物力乃至真个社会客观形势;

  B传播对象:了解他们的年龄、性别、教育程度与文化水平、经济状况、信仰、文化背景、居住地等等。

  C风格:主要由编辑宗旨和读者要求决定。

  D言论立场:应站在人民利益的立场上反映群众的呼声,反映他们的愿望、要求;

  E新闻处理的态度

  14.新闻标题的制作有哪些标准:a标题要准确:要做到题文相符、要讲求分寸;b标题要具体:要标出新闻事实;c标题要生动形象:充分调动读者的感官,让其真切可感、情景交融,令读者回味无穷、寓庄于谐,令读者拍案叫绝、雅俗相映,令人过目不忘;d标题要简练精粹

  15.怎样进行稿件配置:

  A稿件的组织:a同题集中:联合编排、连续编排、对比编排、参照编排、相关编排;b组构专栏

  B稿件的配合:配评论、配发资料、配发图片、配发示意图表。

  16.版面的分类:

  版面划分角度不同就有不同的分类

  从文字排列方式来划分,分为竖排式;横排式;兼用式

  从内容编排上来划分,可分为集中式、综合式;重点式;对比式

  从版面结构形式的特征来划分,可分为对称式;非对称式;齐列式

  从版面文稿构图形状来划分,或分为交叉式;模块式;混合式

  17.编辑意识的内容: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其一是对自身主体地位的认识,也就是编辑对自我角色定位的认识;其二是对编辑客体的认识;其三是对编辑活动过程的认识;其四是对编辑多涉及的社会关系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