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科技作品阅读试题解读(4)

时间:2021-08-31

 四、理解分析说明性语言的特点及其作用。

  说明性语言的特点:准确、严密、简明。准确是最主要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下面两个方面:

  1、修饰、限制性词语的运用。如:可能、大约、几乎、一般、近、之一等词。常见的题型有两种:①文中加点词能否去掉?为什么?②说明文应具有科学性,语言要力求准确、严谨。请从上面短文中举一例加以说明。答题方法常用删除法,即该词放着说明什么,如删去有什么不好。(做2001、2002年说明性语言试题。)

  2、同义词的选用:辨别同义词的细微差别。如2003年试题。

  严密主要体现在词句照应、搭配等方面,因而答题时要注意词与短语恰当搭配与排列。如该词照应哪个句子、哪个词,从文中寻找依据等。还要留意词或短语的恰当搭配和合理排列。

  简明:注意代词的运用,指代词的意义分析。指代词指代的内容往往在该词的前面,到底指什么内容,应结合语境仔细分析,分析后可用代入法加以检验。

  生动形象是文艺性说明文的特点,主要体现在:1、描述等表达方式的运用;2、比喻、拟人等修辞的运用。因此可和表达方式及修辞方法的分析结合起来。

  做这类题目时,要以表示时间、数字、范围、程度等限制性词语为抓手,以同义词选择运用以及模糊性语言分析为重点,结合具体语境分析,仔细揣摩体会,语言表述要简洁、完整、规范。

五、从探究的角度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说明文的阅读探究主要有:1、对信息的处理:分析数据、图表阅读、综合资料得出结论等。2、针对问题和现象寻求解决问题的措施和策略(献策题)。3、加强语文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综合运用(渗透题)。4、质疑问难或自拟题目并作答。

  1、对信息的处理:数据分析,可参见近三年的中考试题。

  图表阅读,首先要了解图形的类型:表格式、圆形图、折线图、曲线图、柱状式等。答这类题目要注意3点:①弄清题目要求。②看清图表内容,从图上找规律。③进行分析思考,用简洁文字表达。试题参见《复习导引》92页第4、5题。

  对下表的内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①)

  2000年前三季度与1999年前三季度全国城乡居民收入对照表(单位:元)

  1999年前三季度2000年前三季度增长幅度(﹪)

  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1463.4115002.5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53.3247198.4

  注:4719-4353.32=365.68,4719÷1500=3.15

  ①2000年前三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00年前三季度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多3.15倍。(正确答案为2.15倍,不包括本身)

  ②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2000年前三季度比1999年前三季度增长了2.5﹪。

  ③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00年前三季度比1999年前三季度增长了8.4﹪。

  ④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00年前三季度比1999年前三季度增长了365.68元。

  综合资料得出结论,见2003年中考试题第7题。

  根据下面一段话中的统计数据,请为这段话写一个结束句(不超过20字)。

  最近,记者考察了某市最繁华的商业街,对这条商业街的商业用字进行了调查,发现整个路段的747个招牌中,含有不规范字的招牌多达118个,约占总数的16%。在这118个招牌共有326个不规范字。由此看来,。

  (答案例如:商业用字不规范的现象非常严重。)2、针对问题和现象寻求解决问题的措施和策略(献策题)。见2002年中考第17题。

  ①除了文章第③自然段中提到的“磁悬浮列车”的例子外,请你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学过的知识,再提出两条控制或降低噪声的具体措施。(2分)

  (1)(2)

  ②不注意与自然和谐相处,导致生态环境失衡,受到大自然无情的惩罚。请你举出一个这方面的例子,并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

  举例:对森林乱砍滥伐措施:封山育林

  ③你理想中的书籍是怎样的?请设计一种并简要说说这种书的特点。(50字左右)

  解答这类题目,要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结合学过的各科知识作答,措施应切合实际,具有可操作性。这类考题可体现出考生应具备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3、加强语文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综合运用(渗透题)。这类试题体现了语文学科综合性学习的特点,体现了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解答这类试题,大家要调用各科的知识,特别是自然科学中的物理、化学、植物、动物知识,此外还有社会中的历史、地理、时事知识。这类试题,温州以前都未考过,今年一定有所涉及,大家要引起重视。下面试举几例:

  ①第1段中“中国首名太空人”指的是谁?并请你用简洁的语言介绍他的主要事迹。

  这是与时事政治的结合。答案:杨利伟,2003年10月15日,乘“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绕地球飞行14圈,持续飞行21小时23分钟,飞行距离约60万公里,成为中国首位航天员。

  ②阅读文中划线句,运用你们学过的压强的知识,说明呼吸运动的原理。

  这是与自然中的物理、生理学科的结合。答案:吸气时,胸部(或胸膛壁)扩张,肺的容积增大,胸内空气压强减小,外界空气就通过呼吸道进入肺中;呼气时,胸部(或胸膛壁)缩小,肺的容积缩小,胸内空气压强增大,肺中部分气体通过呼吸道排出体外。

  ③第3段只说红树的繁殖方式“与一般常见的植物不同”,但并没有明说“一般常见的植物”是怎样繁殖的。请结合你平时对植物的观察和认识,简要说明“一般常见的植物”的繁殖方式,并至少用上一种说明方法。

  这是与自然中的植物知识结合。答案:主要看能否说明清楚跟红树“胎生繁殖”不同的繁殖方式,如种子繁殖、孢子繁殖、插扦、嫁接等,并且至少用上一种说明方法。

  ④气候对人类具有两面性,既可以造福于人类,也可以将人类置于死地。请根据自己掌握的气候方面的知识,各举一个气候造福于人类和给人类带来灾难的例子。

  这是与社会中的地理学科的融合。答案:气候造福于人类的例子:新疆某些地区常年多风,当地居民合理地利用风能建立了许多风力发电站,为当地的农牧业生产服务,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气候给人类带来灾难的例子:我国南方某些地区夏秋季节多雨,往往形成洪涝灾害,给人民生活和当地经济造成巨大的损失。(抓住气候地域性和稳定性的特点,举例典型,表述具体即可得分)

  ⑤侵华期间,日军企图掠走司母戊鼎,还犯下了许多滔天罪行。请你写出1931年至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两个主要历史事件名称。(见练习题)

  这是与社会中历史知识的结合。答案:“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南京大屠杀。

  4、质疑问难或自拟题目并作答。这类试题最能体现探究性学习的特点,要求大家平时学习要多思考,多发问,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去年中考试题在文学作品阅读中已有这类试题,今年也可能出现在科技作品的阅读中。下面举例如下

  ①本文有许多值得我们品味的地方,请从语文的角度自己设计一个有讨论价值的问题,并简要说明问题设计的理由(不能抄用试卷上的题目)。

  问题:?

  理由:。

  答案例如:问题:本文用了许多贴切的比喻,请找出一句,并作简要分析。

  理由:用许多贴切的比喻是本文描写竹林特点的主要方法之一。读者通过对文中比喻句的分析,能够加深对这一修辞方法在描写景物中的作用的理解,提高品味、运用语言的能力。②认真阅读本文,任选一个角度(如论点、论据、论证、结构、语言等),自拟一道试题,自己解答。(①要用简答题,用其他题型的不给分。②抄用本卷中的试题不给分。③对编制的有价值的试题或有创见的答案,可另加1-2分)

  试题:

  答案:

  解答这种试题,要精读课文,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答题时看具体情况,如果是质疑问难,应提你阅读中确实存在的有价值的问题,这问题的答案,你确实不知道。如果是要你自拟题目并作答,应提你阅读中觉得有价值的问题,这问题的答案,你应很清楚,并且能完整准确地解答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