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文《短文》同步练习题(2)

时间:2021-08-31

  经验证明,有许多书看一遍两遍还不懂得,读三遍四遍就懂得了;或者一本书读了前面有许多不懂的地方,读到后面才豁然贯通;有的书昨天看不懂,过些日子再看才懂得;也有的似乎已经看懂了,其实不大懂,后来有了一些实际知识,才真正懂得它的意思。因此,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1、 解释下列词语

  怡情_______________ 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诘难________________ 不求甚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斜线给甲文划分层次,并写出大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乙文中作者所要批判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自己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乙文第六段中加点的“这样”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能否为甲文划线的两个句子各从乙文中找出一个事实论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以上两文中都有很多的名言警句,请从中任选一条作为论点,并试着给它配上几个论据。

  论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论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结合两文的阅读,谈谈你对读书和怎样读书有了什么新的体会和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课外文段阅读

  读书三境界

  读书有三境界:“吞”“啃”“品”。

  “吞”乃生吞活剥、囫囵吞枣--是充满饥饿感的发奋的青春初潮的标志。虽然广收博采难免盲目,进食过速导致肿胀--但这个过程毕竟是日后学富五车,满腹经纶的必不可少的前奏。古今中外有许多人都是进入中年后凭反刍青春岁月里的泛读而成名成家的`。“吞”虽为知识累积的必经之途,但毕竟是读的低级阶段。

  “啃”乃咀嚼消化,强行吸收--是志存高远的人生必经的头晕脑胀、寝食不安的砥砺智慧的夜路。咬烂磨碎骨头,获取钙质,这当然谈不上享受--但却是峥嵘人生必须付出的艰辛。“为伊消得人憔悴”是任何一位学有所成的人都不能蠲免的里程。“啃”是在“吞”之基础上的知性提高--这是将死知识化为活的血肉的过程。

  “品”乃焚香沐浴,如饮醍醐--是成熟聪颖的心灵和星空的娓娓絮语。月下折枝,花前怜玉,豁然贯通的人生不胜惋惜地告别了青春光阴--庄严地踏上了奉献岁月。浮躁尽除,功利淡化,读书成了颐养灵性的乐事--“蓦然回首”,天机消溶于慧心。“品”是在“啃”之基础上的悟性升华--这是进入人生创造之园的门票。

  读书人多如牛毛,但大多数都停留在第一境界,仅少数不甘人生yōng lù者可进入第二境界。进入第三境界,非志强智达者不能。但能进入第三境界者,必是成功地穿越了第一与第二境界的人。“吞”至其博,“啃”至其深,“品”至灵性--若无博与深,则灵性无其根本。

  举凡大家鸿儒,书读到“品”至灵性后,往往将“吞”“啃”“品”三字当成进一步治学用的相济并用的三种方法:“吞”文字,“啃”新意,“品”韵致。或者是:泛读的“吞”之,精读的“啃”之,需细细体悟的则“品”之。

  对一般的读书人而言,不谈三境界,如能将“吞”“啃”“品”三字当作对待不同读物的不同阅读方法:无用的书“吞”,有用的书“啃”,启心益智的书不妨“品”--那么人生同样会受益无穷。

  1. 请简要概括这篇短文的内容。

  2. 本文的论点是什么?论证方法是什么?

  3. 用文中的词语概括达到每一境界的结果。

  (1)“吞”:(2)“啃”(3)“品”

  4. 对于文中“咬烂磨碎骨头,获取钙质”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

  5. 读了这篇短文之后,结合《谈读书》《不求甚解》,结合你的实际谈谈你对读书方法的认识。参考答案:

  一、二、三 略

  四、1、A. 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B. 读书方法 2、塑造人的性格;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

  4、摆靶子;说明人们曲解“不求甚解”;全面分析陶渊明的读书态度;不求甚解的含义;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古人例证;从反面解释“不求甚解”;陆象山 引用道理论证 不求甚解;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 5、表示虚心;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五.课内文段

  1、使心情愉快 做作 诘问,为难 现指只求懂得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2、①开头至全凭观察得之 读书的正确目的②至始能无知而显有知 读书的方法③至结尾 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缺陷。3、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4、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 5、①乙文中的第二节或普列汉诺夫读书②诸葛亮读书6、论点论据一致即可7、略

  六、课外文段

  1. 通过对读书三境界的阐述,说明达到“三境界”,或者把“吞”“啃”“品”当作对待不同读物的阅读方法,那么人生都会受益无穷。2. 读书有三境界:“吞”“啃”“品”。道理论证3. (1)知识积累(2)知性提高(或:死知识化为活的血肉)(3)悟性升华4. 示例:下功夫咬文嚼字,读懂文章,领悟精神,吸取养分。5. 答题思路:(1)这篇短文告诉了你怎样读书?(2)《谈读书》你了解了哪些读书方法?(3)不求甚解真正的含义是指什么?(4)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谈谈哪些读书方法对你特别有用处,你以后应该怎样读书。

【语文课文《短文两篇》同步练习题】相关文章:

1.《短文两篇》同步练习题

2.语文课文花钟的同步练习题

3.课文组歌的同步练习题

4.课文《争吵》的同步练习题

5.课文《短文两篇》教案设计

6.课文《短文两篇》的优秀教案

7.短文两篇课文教案

8.文言《短文两篇》课文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