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第六单元语文能力训练测试卷(2)

时间:2021-08-31

 第六单元参考答案

  一、1.①长烟落日孤城闭 ②将军白发征夫泪 ③门前流水尚能水。休将白发唱黄鸡 ④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⑤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2.①永州八记 唐宋八大家 ②地理学 徐霞客游记 ③北宋 政治 文学 南宋 ④登山、吃重阳糕、看望老人 ⑤农事 3.C 4.①愣住的样子 ②高兴地 ③高耸雄伟的样子 ④潇洒无牵挂的样子 5.①这两个诗句描写农家丰收之后过节的情景,表达了农家的殷勤好客和风俗古朴的特点。 ②这三个词句描写的是暮春季节的景色,从“兰芽短浸溪”可以看出;所写的时间是一天的傍晚时候,从“暮雨”可以看出。

  二、(一)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3分)

  ①隔篁竹( huánɡ ) ②参差披拂( cēn cī )

  ③佁然不动( yǐ ) ④俶尔远逝( chù ) ⑤往来翕忽( xī )

  2.解释下列加点词。(3分)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 大概,大约 ) ②犬牙差互( 互相交错 )

  ③隶而从者( 随从 )

  3.下列句中的“以”字含义是“因为”的有( C )(2分)

  A.全石以为底 B.卷石底以出 C.以其境过清 D.因以为号焉

  4.把下列句子译成白话文。(6分)

  ①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曲曲折折,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

  ②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寂静极了,幽深极了。

  5.上文第①—④段依次写了发现小潭、 潭中景物、小溪源流和潭中气氛。(2分)

  6.作者初见小石潭的心情是“ 心乐之 ”,游览到最后,作者的心情起了变化:“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忧伤凄苦) ”。(两条横线可填入原文句子),这种心情的变化说明了什么?(5分)

  说明了作者志向难酬,觉得触景生情。小石潭肃森的气氛,促发了作者内心的陷痛,以夜不可留,含蓄地概述了作者求解脱的忧虑心情,这是作者被贬后伤感的曲折反映。

  (二)1.解释下列加点词。(4分)

  ①月色入户( 门 ) ②念无与乐者( 想到 )

  ③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只是 )( 罢了 )

  2.把下面面译成白话文。(2分)

  庭下如积水空明。 庭院中月光好像积水一样清澈透明。

  3.贯穿全文的线索是 月色 。(1分)

  4.描写月光的句子是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描写的角度是 侧面描写 。(2分)

  5.根据文中内容,作者要到承天寺,是因为( C)(1分)

  A.失眠难耐 B.心绪无聊 C.偕友赏月 D.参禅求道

  6.末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表达出怎样的感慨?下列正确的一项是(C )(2分)

  A.标榜自己有随遇而安的修养 B.自嘲自己与张怀民一事无成

  C.有闲情逸致才能欣赏到美景 D.无所事事的人才能欣赏到美景

  7.下列句子点出题目中“游”字的一项是( B )(2分)

  A.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B.相与步于中庭

  C.水中藻荇交横 D.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8.文章表达的作者的生活态度是什么?(2分)

  文章表达的是作者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三)1.解释下列加点词。(3分)

  ①土膏微润( 肥沃 ) ②波色乍明( 始、初 ) ③柔梢披风( 散开 )

  2.把下列句子译成白话文。(4分)

  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游人虽然不是很多,但用泉水煮茶喝的,端着酒杯喝酒唱歌的,穿着鲜艳服装骑着毛驴的,也时时可见。

  3.上文从哪两方面描写满井春色?(2分)

  美好的景物和欣赏的人们。(早春的景色和游人的活动)

  4.根据提示,用原文句子回答。(4分)

  ①描写山: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②描写树、麦: 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

  ③表现作者返回自然的愉悦心情:若脱笼之鹄。

  ④揭示主旨: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5.指出下列句的修辞手法。(3分)

  ①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比喻 )

  ②泉而茗者,罍而歌者。( 对偶)

  ③麦田浅鬣寸许。( 比喻 )

  6.从你积累的古诗文中,写了含有“鸟”、“柳”字的诗句各一句。(2分)

  示例: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四)1.本诗作者杜甫是唐朝著名诗人。他的诗歌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因此后人称他的诗为“ 诗史 ”,尊称他为“ 诗圣 ”。(1分)

  2.解释下列诗句中的加点字。(3分)

  ①八月秋高风怒号( 大声吼叫) ②俄顷风定云墨色( 一会儿 )

  ③秋天漠漠向昏黑(渐近,靠近)

  3.写出下面诗句的意思。(2分)

  长夜沾湿何由彻! 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

  4.这首诗所表现的时间是 八月 ,事件是 暴风雨袭击茅屋 ,从诗中的一个词语“ 丧乱 ”可看出诗的时代背景是 安史之乱 。(3分)

  5.分别概括前三节诗的内容。(3分)

  第一节: 茅屋被秋风所破的情景。 第二节: 茅草被顽童抱去和诗人的叹惜。

  第三节: 大雨中长夜沾湿的苦痛。

  6.杜甫身处漏雨茅屋,还存有 忧国忧民的情思,发出了“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八年级第六单元语文能力训练测试卷】相关文章:

1.第七单元语文能力训练测试卷的总结

2.第七单元语文能力训练测试卷参考

3.语文第六单元测试卷

4.第七单元语文能力测试卷及参考答案

5.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测试卷

6.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测试卷及答案

7.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检测试卷

8.八年级的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测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