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8-31

关于说课稿合集七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说课稿7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本节课的内容是新课程七年级数学教材第八章多边形第二节三角形的第三课时——三角形的外角和。

  教学目标:探索了解三角形的外角的两条性质以及三角形的外角和,能利有平行线的性质证明这两条性质,并应用计算。

  重点阐述:三角形外角的性质以及外角和

  难点突破:添加辅助线

二、说教法

  教师通过引导、启发、探究等教学互动。引导学生采用拼图和数学说理两种方法,一方面让学生通过剪剪拼拼,动手操作,探索发现有关结论,另一方面又加以简单的数学说理,使学生初步体会:要得到一个数学结论,可以采用观察实验的方法,还可以采用数学推导说理的方法。从而,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探索三角形的外角的两条性质以及三角形的外角和。

三、说学法

  本节主要通过学生的动手实验,自主探索,概括出三角形外角的两条性质以及外角和性质;并通过交流探讨,说理论证,加深认识三角形的两条外角性质和外角和性质,进一步综合运用三角形的外角性质、三角形的内角和性质进行有关的计算。在课堂上尽量充分地体现了学生主体性的地位和学生学习的规律,即:发现知识——认识知识——掌握知识——运用知识。

四、说教学程序

  一、复习提问

  1、三角形内角和等于多少?

  2、什么是三角形的外角?三角形的外角与它相邻的内角之间有什么关系?

  二、新授:

  (一)探究与概括

  1、(1)图中有△ABC的外角吗?(∠BCD)

  (2)与∠BCD具有公共顶点的角是那一个角?(∠ABC),∠A、∠C、与∠CBD有公共顶点吗?(没有)

  ∴∠ABC是∠CBD的相邻内角。

  ∠A、∠C是与∠CBD不相邻的内角。

  2、问:(1)三角形的一个外角与它相邻内角有什么关系?(互补)

  (∠BCD+∠ABC=180°)

  (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与它不相邻的内角又有什么关系呢?

  实验P47做一做

  将∠1,∠2剪下拼在∠1′与∠2′位置

说课稿 篇2

  一、创设情境导入

  (媒体演示)望着这雪花纷飞的冬天,你想说什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

  出示课题,板书:雪被子(个别读――齐读)

  过渡:这条雪被子到底是怎么样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感受一下。把书翻到。。。

  二、初读课文

  1、遇到生字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通顺。

  2、想想,读了课文后,你觉得这是一条怎么样的雪被子?

  检查(课件):麦地 盖上 淘气 口哨 做梦 裙子 蓝天 跳舞 麦穗 丰收

  雪白的被子 觉得暖烘烘的 淘气的北风 快乐的梦 金色的麦穗

  这是一条()的雪被子

  三、想象过渡,学习第一、二段

  1、(音乐响起,雪花飘)“冬天到了,北风吹,雪花轻轻地飘着,软软的,白白的”看课件。

  2、多美的雪景,打开书,轻轻地读读第一段,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

  3、教学句子(随机):你最喜欢哪一句?

  出示句子:小雪花满天飞,轻轻落在麦地里。

  (1)自己先读一读,想一想:你觉得这句话该怎么读?谁来读?指读,评议;

  (2)指导朗读:呀,我真的看到雪花了,我听到雪花轻轻地落下来了!呦,这么多雪花!雪花真多啊,满天飞。听了你们的朗读,我也想读了!教师范读;学生再读,评议;

  (3)齐读。

  出示句子:小雪花给麦苗盖上雪白的被子,麦苗觉得暖烘烘的。

  (1)自己好好地读读这句话,想想,你知道了什么?

  (2)点击:暖烘烘你在什么时候感到暖烘烘的?像这样的词语你能来说出几个吗?(绿油油、红通通,亮晶晶)

  (3)读好“暖烘烘的”

  (4)小麦苗在雪地里会怎么想呢?

  (暖和)师:那你能把暖和的感受读出来吗?

  (感激)师:是啊,那你能把体会的到的感激读出来吗?

  (5)下面,谁能把两句话连起来读一读。(指名----齐读)

  4、出示句子:淘气的北风吹着口哨来了,想吹跑雪被子,可是怎么也吹不动。

  (1)淘气的北风会怎么吹?试试看!

  (2)说说:北风会怎么吹?

  (3)北风那么使劲地吹,可是——(没有吹动,再读一次!)

  5、小麦苗睡在雪被子下面,暖烘烘的,多舒服啊!拿起书,我们一起读第1——2段。

 四.课堂小结:

  雪被子保护了小麦苗们,小朋友们看啊!雪被子下面,小麦苗正在做着快乐的梦。他们会梦见什么呢?下节课我们再来学习。

说课稿 篇3

  教材内容:

  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第104—105页,学习时间在12月中旬。

教材分析:

  在现实世界中,有些事件的结果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预知,即确定现象;有些事件的结果在一定的条件下无法事先预知,即随机现象(不确定现象)。为了帮助学生认识现实生活中的确定现象和随机现象,《课程标准》第一学段新增了属于概率知识范畴的内容《可能性》。旨在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生活中的现象,初步体验现实世界中存在着不确定现象,认识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教材选取了“新年联欢会上抽签表演节目”的现实情境,引入本单元的学习内容。通过主题图及例1、例2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体验在现实世界中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设计思路:

  1.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及感兴趣的游戏活动作为教学素材,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引导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验不确定现象和可能性。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体验生活中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2.学生了解一定、不可能、可能的意义,能够用“一定”、“不可能”、“可能”描述生活中的现象;

  3.学生感受“一定”、“不可能”、“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教学重难点:

  理解可能性,建立正确的随机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元旦节快到了,东方超市为了吸引顾客,准备举行一次摸奖活动。摸奖的规则是:在一个盒子里放一些球,凡是一次购物满50元的顾客,都有一次摸奖机会。摸到红球有奖,摸到白球没有奖。如果请你设计,你能想出几种放球的方案?

  板书学生的方案:全放红球全放白球既放红球又放白球

  [设计意图]把教材中呈现的“新年联欢会上抽签表演节目”的情境改变为更贴近学生、学生更熟悉、更现实的摸奖的情境,为更好的引导学生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作好心理上的准备。

  二、第一次摸球活动,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与可能性

  ㈠学生小组合作摸球,感受事件发生的确定性与可能性。

  提问:根据你们的方案,会出现什么结果呢?

  小组合作,用老师提供的学习材料(摸球用的盒子、5个红球、5个白球、试验结果记录单)依次进行摸球试验,并把试验的结果记录下来。

  小组合作要求:1.小组长组织,确定记录人和汇报人;2.摸前搅和一下,摸时不能看,按一定顺序来摸,次数不定;3.每摸一次,就把结果记录下来;4.摸完后,观察记录单,能发现什么。

  试验结果记录单:

  ⑴全放红球

  摸球次数

  球的颜色

  ⑵全放白球

  摸球次数

  球的颜色

  ⑶既放红球又放白球

  摸球次数

  球的颜色

  ㈡组织学生交流,认识“一定”、“不可能”、“可能”。

  学生汇报试验结论,并说一说你们是怎样试验的。如,汇报全放红球试验时,说一说放了几个红球,摸了几次,每次摸到的是什么颜色的球,能摸到其它颜色的球吗?为什么?

  根据学生的汇报完成板书:

  可能性

  一定

  结果确定{

  不可能

  结果不一定─可能

  ㈢用“一定”、“不可能”、“可能”描述摸球试验的结论。

  [设计意图]为学生创设了开放的学习空间,学生没有老师的限制,只有根据学习目标的自主学习活动,盒子里放多少个球,摸多少次……一切都由学生做主。教师的作用发挥在汇报过程中的引导学生反思上,让学生通过第一次摸球活动,深深地感受到不管盒子里放几个球,也不管摸几次,在不看的前提下,如果只放红球,就一定只能摸到红球,不可能摸到其它颜色的球;如果既放红球,又放白球,就既可能摸到红球,又可能摸到白球。在对比中更好地体会确定事件和不确定事件。

  三、判断事件发生的确定性与可能性

  用“一定”、“不可能”、“可能”不仅可以描述摸球试验的结论,还可以描述现实世界中的自然想象和社会现象。出示P105图,想一想,这些事件的发生是“一定”、“不可能”,还是“可能”?

  组织汇报,说说判断的理由。

  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现象的结果是确定的,哪些现象的结果是不确定的。

  [设计意图]借助现实世界中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判断和列举哪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哪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在描述、思考、讨论和交流的活动过程中进一步丰富学生对确定和不确定事件的认识。

  四、第二次摸球,进一步认识可能性,感受“一定”、“不可能”、“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㈠认识前一次摸球的结果不影响后一次摸球。

  出示摸球的盒子,放入2个红球和2个白球,说一说会摸到什么颜色的球?能确定吗?为什么?

  学生猜一猜会摸到什么颜色的球?请猜的同学摸一摸

  再猜一猜,摸一摸……当学生前一次摸到红球后,下一次可能猜会摸到白球,这时让学生亲自摸一摸,想一想为什么不能如人所愿,感悟到前一次摸球的结果不影响后一次摸球;

  ㈡感受“一定”、“不可能”、“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继续猜一猜,摸一摸,当学生摸出一个球后,把这个球拿出,让学生再猜会摸到什么颜色的球,并摸一摸;当学生摸出一个球后,把这个球又拿出,让学生再猜会摸到什么颜色的球,再摸一摸……让学生感悟到在条件变化的情况下,“可能”也会变成“一定”或“不可能”,“一定”或“不可能”也会变成“可能”。

  [设计意图]可能性作为一种随机事件,是不受人的主观愿望控制的。但许多学生有这样的错误认识,即第一次摸到红球,第二次就该摸到白球。为了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随机的概念,我设计了第二次摸球活动,让学生先猜再摸,暴露学生的认识,并让学生亲自动手摸一摸,想一想,感悟到对于某一次摸球来说,会摸到什么颜色的球,事先是无法确定的,并且前一次摸球的结果不会对后一次摸球产生影响。通过逐步拿出球,让学生感悟到在条件变化的情况下,“可能”也会变成“一定”或“不可能”,“一定”或“不可能”也会变成“可能”。

  五、学习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六、组织练习,深化对确定和可能性的认识

  ㈠用“一定”、“不可能”、“可能”描述现实世界中的自然想象和社会现象。

  ㈡根据结果设计放球方案,,说一说怎么想的,并摸一摸。

  1.一定能摸到红球;

  2.可能会摸到红球;

  3.不可能摸到红球。

  ㈢猜一猜:东方超市的老板会怎样放球?为什么?每种颜色的球放多少?

  [设计意图]设计第三次摸球和猜一猜的练习,让学生对可能性的认识又有新的认识,学生的思维能提升到一个新的层面,并且为下一节课学习可能性的大小埋下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