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2)

时间:2021-08-31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程序的基本控制结构》是浙江教育出版社高中信息技术教材第二版“第六章程序设计基础”中第二节。纵观本书,本章属于电脑的高级应用。而这一节是在学习了“宏”的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一节在巩固前面所学知识的前提下,从“宏”入手,深入的学习程序设计的基础知识——基本控制结构。这一节既是本章重点又是难点,但是对学生只要求掌握程序的三种基本控制结构:顺序结构、分支结构、循环结构,难度有所降低。所以这一块内容安排一课时,使学生理解这三种基本控制结构并能较熟练的运行。这一节的教学目标安排如下:

  知识目标:要求学生理解程序设计的三种基本控制结构,弄清这三种结构中程序运行的顺序。

  能力目标:在理解上述三种结构的基础上,较熟练的运行给定的程序,并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新事物的认知规律。

  重点:程序的基本控制结构。

  难点:程序的基本控制结构——循环结构。

二、说教法

  由于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程序设计的知识,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可以从已经掌握的“宏”入手,通过“宏”与程序设计的关系,用已学知识与新知识的联系,引出程序设计的概念,并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程序设计的意义。通过对示例的分析进入对三种程序设计结构的认识和理解。在分别讲述三种结构时,用学生较熟悉的事例进行讲解,使学生更容易理解。然后对这三种结构进行比较。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讲解、演示与操作练习相结合的方法,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在学生操作时,及时的提出注意问题,并根据学生的操作情况个别讲解或者全班讲解,使问题得到及时解决。

三、说学法

  课堂上以教师为主体,在看到一种新鲜的事物时,学生会产生一种了解探究的欲望,经过思考可能不能得到结果,此时,教师的讲解将使学生恍然大悟。结合学生的实际操作,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新问题、再解决……的过程中,实现知识的传递,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

四、说教学过程

  1、引入:(复习)

  复习“宏”的相关知识,以及在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一系列问题,为本节的操作作好铺垫,进而提出“宏”与程序设计的关系的问题,使学生对程序设计产生兴趣。教师提出:程序设计的基本结构只有三种,自然的引入正题。

  2、新课:

  (1)结构化程序的基本控制结构有三种:顺序结构、选择结构和循环结构。

  其中顺序结构程序按语句的书写顺序执行,比较简单,学生较容易理解。

  先执行语句1,再执行语句2……执行语句n。各条语句按照先后顺序依次执行,其中语句1、语句2……既可以是一个语句又可以是一组语句。

  例如:

  a=3‘把数值3赋予a

  b=4‘把数值4赋予b

  c=a+b‘计算a+b的数值并赋予c

  (2)选择结构程序设计通过条件语句(If语句)来实现,它有两种格式,一是单行结构,一是块结构。

  其格式如下:

  If条件then

  语句1

  [Else

  语句2]

  ENDIF

  该语句的功能是:如果"条件"为True,则执行"then部分",否则执行"else部分"。例如:

  Ifx>ythena=a+1Elsea=a—1

  条件语句中的Else子句是可选的。如果省略这些子句,则块形式的条件语句简化为:

  If条件Then

  语句

  EndIf

  例如:

  IfC<0Then

  Msgbox“Goodmorning”

  EndIf

  这种形式的条件语句也可写成单行形式,即:

  IfC<0ThenText1。Text="Goodmorning"

  (3)For循环结构程序设计

  循环结构有三种不同的风格,包括:计数循环(For—Next循环)、当循环(While—Wend循环)和Do循环(Do—Loop循环)。其中For—Next循环按规定的次数执行循环体,而While循环和Do循环则是在给定的条件满足时执行循环体。这一节介绍For—Next循环控制结构。 For循环也称For—Next循环或计数循环。

  一般格式如下:

  For循环变量=初值To终值[Step步长]

  [循环体]

  Next[循环变量]

  例如:

  j=0

  Fori=1to100Step1‘i=1,i=2,i=3……i=100

  j=j+i

  Nexti

  该例从1到100,步长为1,共执行100次j=j+i。其中i是循环变量,1是初值,100是终值,Step后面的1是步长值,j=j+i是循环体。

  说明:For格式中有多个参量,这些参量的含义如下:

  循环变量:它是一个数值变量(i)

  初值:循环变量的初值,它是一个数值表达式(i=1)

  终值:循环变量的终值,它也是一个数值表达式(i=100)

  步长:循环变量的增量。其值可以是正数(递增循环)或负数(递减循环),但不能为0。如果步长为1,则可略去不写。

  循环体:在For语句和Next语句之间的语句序列,可以是一个或多个语句。(j=j+i)

  Next:循环终结语句,在Next后面的"循环变量"与For语句中的"循环变量"必须相同。

  For循环语句的执行过程是:首先把"初值"赋给"循环变量",接着检查"循环变量"的值是否超过终值,如果超过就停止执行"循环体",跳出循环,执行Next后面的语句;否则执行一次"循环体",然后把"循环变量+步长"的值赋给"循环变量",重复上述过程。

  这里所说的"超过"有两种含义,即大于或小于。当步长为正值时,检查循环变量是否大于终值;当步长为负值时,判断循环变量的值是否小于终值。当循环变量达到终值时,For—Next正常结束。

说课稿 篇3

  一、教材

  课文题目是“聪明的兔子”,这是一个童话故事。故事主要讲兔子很聪明,狐狸假装死了,叫狼骗来兔子,打算趁兔子不备抓住它。兔子没有上他们的当,用了一个巧妙的办法揭穿了狐狸骗人的把戏,保护了自己。本课要学习“灵、掺”等九个生字。通过对教材的理解和研究,发现在这个故事中兔子的聪明才智其实就反应在它试出了狐狸在骗人,在教学中应紧紧抓住“试”作为突破口。来组织整堂课的教学。

  在课后练习“读”中,共有两句。第一句是课文中兔子说的一句话,这句话不但是训练朗读的重点,而且也是反映兔子聪明的关键句。另一句则是对课文内容的简要概括。为了培养学生说话的能力,结合本课内容,有一个“说”的练习:你觉得这只小兔子聪明吗?说说理由。最后,在写字训练中,要求写“狐、狸”两个熟字和“挺、跨”两个生字。这四个字字型结构上都是“左窄右宽”。

二、教学目的

  根据课程标准、本阶段的教学目标及本班实际,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目标一:认读本课九个生字;能读准后鼻音“灵、挺”;能了解“挺”的正确笔顺。根据本班学生实际,有了一定的识字量和识字能力,已能认读生字“闭、确、跨”,所以在课上,只要通过读文来巩固这些字即可。而将识字重点落在其他6个生字上。这六个字分散在课上,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进行教学,且每一个生字教学的侧重点各不相同。有些强调得是读音,如后鼻音:灵、挺;有的是结合书写,重在笔顺,如:挺;有些字型结构比较复杂,学生难以认读,就让学生说说怎么记,如:假、试,帮助学生加强记忆。这样的教学体现了层次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目标二:能正确地朗读课文,读好小兔子的想法和它们的对话。本阶段的教学目标是“读课文识字”。让学生借助拼音,借助丰富生动的语言环境识字、阅读,同时在识字、阅读中巩固汉语拼音,建立识字和拼音双向联系。所以,在课上创设各种环境让学生反复读文,帮助学生做到:不加字、不漏字,按标点停顿。由于本课中有小兔子的心理活动及和狼的对话,结合此训练学生读出不同的语气。

  目标三:在反复读文中,让学生感受到聪明的兔子巧妙地揭穿了狐狸骗人的把戏,保护了自己。通过一个多学期对新教材的学习,应该在读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作一些适当的理解,初步了解童话故事所蕴涵的道理,增长知识,陶冶情操。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生知道了遇事要向兔子多动脑子,别轻信别人。

  目标四:指导学生找准关键笔画,在田字格中正确书写“狐、狸、挺、跨”。同时,继续关注学生正确的书写姿势。通过之前对学生的写字训练,学生已掌握了基本的笔顺规则及在田字格中将字描写好的方法。所以在这堂课上,教师没有必要手把手的教每一个字的笔顺。而放手让学生在小组中学习,教师起指导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是,在平时,我也发现,学生在书写中,往往不能保持正确的书写姿势。所以,在这堂课上,我重点关注书写姿势,训练学生的毅力,巩固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文中的小兔子用一句话“试”出了狐狸是假死,它这个办法十分巧妙,如何通过反复读文,让孩子感受到小兔子的聪明,是本堂课的重点和难点。

三、教学设计

  研究了教材,制定了教学目标后,我对课堂教学进行了设计,将整堂课分成了三大版块。

  第一版块:初步朗读课文,对课文大意有所了解是让学生能读通课文,达到不加字,不漏字,读准字音的要求,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并能边读边记,对兔子的聪明及课文的大意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同时,分散学习生字“灵、假、试”。

  这一版块有这几个教学环节组成:

  1、听课文录音,初步感受兔子的聪明学习生字“灵”

  由于生字“灵”读后鼻音,所以教学重点落在正音上。

  2、揭示课题,用夸奖兔子的语气读好课题

  3、通过自读、交流读等方式,将课文读正确

  4、交流读到了哪些内容?师予以小结,出示并读好:

  小兔子用了一个好办法,试出狐狸是假装死了。

  学习生字“试、假”

  在交流课文内容中,不作统一要求,或多,或少,或详,或略,都可,旨在培养学生边听边记的习惯和口头表达能力。最后,教师帮助学生梳理、总结。

  生字“假、试”的字型结构比较复杂,通过说说怎么记,帮助学生记忆。

  第二版块:朗读理解课文,感受兔子办法的巧妙

  这一版块中,将要解决教学重点和难点,是整堂课的重要环节。课文的重点、难点就是要理解兔子的聪明,一是反映在他没有轻信狼和狐狸伪装的假象,并要想到去试一试狐狸是真死还是假死;二是它试的办法非常之巧妙,可以说是轻而易举的试出了狐狸。于是。我就抓住了文中的一个字——试,围绕兔子要试什么,为什么要试,怎么试,试的结果怎样来突破课文的重、难点。在教学方法上,我屏弃了对教材的分析和烦琐地提问,而是通过对课文内容反复诵读来领悟兔子是十分聪明的。在课上,教室里始终充满着琅琅的书声,朗读的形式多样,有自读,有指名读,有同桌读,有分角色读。学生读得面也很广,每个孩子都有读的机会。最后,学生自然而然的感受到小兔子办法的巧妙和他的聪明。让学生说说向小兔子学习什么,学生们都回答的很好,体现出了文道合一,文回到道。

  接下来,我将结合板书,介绍一下这一版块的教学环节:

  1、理解兔子的心理活动,知道“兔子要试什么”

  兔子想:它到底是真死还是假死,我得试试。通过朗读,学生知道兔子要试的是狐狸是真死还是假死,说明他对狐狸的死是半信半疑,也说明兔子的聪明,没有轻易上当。

  2、学习狼和狐狸的表现,了解“兔子为什么要试”

  学习生字“挺、躺”

  学生找到兔子半信半疑的原因,即狼说的话和狐狸装死的样子。要使兔子相信狐狸死了,狼该怎么说,指导学生读出狼的语气。狐狸又是怎么装的,装的像吗?学生找出关键词,如:躺,一动也不动,直挺挺。特别是直挺挺一词,更是形象的表现出狐狸装得像。通过分角色读这一部分,让学生深深地体会到狼和狐狸装得太像了,所以兔子要试一试。

  这一环节学习的“挺、躺”,重点落在读准音上。

  3、学习第八小节,抓住“自言自语”和兔子的的话

  引导学生感受“兔子是怎么试的,试的结果怎样”

  第八节是课文的重点节,通过读让学生找到哪里看出兔子在试?抓出关键词“自言自语”,这个词就是自己说给自己听。让学生做做兔子,说给自己听一听。读出语气。再从“狐狸一听,赶紧把嘴张开了。”中,看出兔子其实是说给狐狸听的。兔子只用了一句话,就试出了狐狸是装死。学生们都感到这个办法非常巧妙,兔子太聪明了。

  4、说话练习:

  我们能向聪明的兔子学些什么呢?

  第三版块:指导正确书写,继续关注书写的姿势

  在课的最后,安排了写字训练。放手让学生自学笔顺和找关键笔画,但对书写姿势要严格要求,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观察字的结构,都是“左窄右宽”

  2、小组自学笔顺,找找在田字格中的关键笔画

  3、学生书写,教师关注书写姿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