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3)

时间:2021-08-31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质数和合数是在约数和倍数以及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质数和合数是求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以及约分、通分的基础。因此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质数、合数的概念,而且能记较快地看出常见数是质数还是合数。这一节内容中抽象概念较多,而且有些概念容易混淆,如:质数与奇数、合数与偶数等。

  教学目标:

  1.学生能理解质数、合数的意义,会正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2.能初步弄清质数与奇数、合数与偶数等概念的区别及联系,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把握水平。

  3.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4.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归纳、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掌握质数、合数的概念,准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2.奇数、偶数、质数、合数的区别与联系。

二、说教法、学法:

  首先,在学习准备中让学生根据以往的知识经验,对小组号码数字进行分类(按奇数、偶数分,按位数分等等)。对学生不同的分法老师都给予肯定,同时引导学生对非零自然数的另一种分法,即按一个数的约数的个数来分,从而引入新课。

  其次,教师引导学生写出自己小组号码数的约数,并绘制成表,让学生观察表“按约数的个数来分”该怎样来分。通过观察、比较,发现这三类数的特点,归纳、概括出质数、合数的概念。然后教学例2:质数和合数的判断。教师指出还可以通过查质数表来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并引导学生制作质数表。从而使学生初步发现质数和奇数、合数和偶数等概念的区别及联系。

  再次是一些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拓展学生思维。最后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三、说教学过程:

  (一)学习准备:让学生根据以往的学习经验,对自己的小组号码数进行分类(按奇数、偶数分,按位数分等等),同时引导学生对非零自然数的另一种分法,即按一个数的约数的个数来分,从而引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

  1. 建立质数、合数概念:

  找约数进行分类、观察归纳出质数、合数概念。

  2.教学例2:质数和合数的判断。

  “你认为怎样去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告诉学生还可以通过查质数表来判断,并指导学生制作质数表,引导学生发现,初步弄清质数与奇数、合数与偶数等概念的区别及联系。

  (三)巩固拓展应用:

  1.填空 2.判断 3.思维训练

  (四)全课小节: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五)布置作业;练习十三的第2、3题。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桂林山水》是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的课文。这篇课文抓住了桂林山水的特点,以优美、简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桂林山水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桂林风景的喜爱之情。作者以诗一般的语言,带着读者观赏了风景秀丽的桂林山水。课文按照"总—分—总"的结构,先从"桂林山水甲天下"讲起,既概括说明了桂林山水在祖国名胜中的地位,又交代了作者观赏桂林山水的缘由。同时引起了我们对桂林山水的向往。然后,用对比的方法描述了漓江的水、桂林的山的突出特点。最后,把桂林的山和水联系起来,作为一个完美的整体,展现在读者面前。

  (二)、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荡漾、无瑕、峰峦、游览、骆驼、奇峰罗列、屏障。

  2.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培养爱美的情趣。

  3.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悟和感受桂林山水的美。

  难点是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四)、课时安排

  本课我将分成三个课时来完成,第一课时的主要任务是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会生字,理解部分词语和课文的意思。学习课文第一段。

  第二课时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课文第二、三段,理解作者描写桂林山水特点的具体写作方法;真切地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激发热爱祖国美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第三课时的主要任务是总结课文,仿照2、3自然段句式写景物。运用段落大意归并法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会按提纲背诵课文。

二、说教法

  1.直观教学法:教学2、3自然段时,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理解重点词句。

  2.举一反三法:第2、3自然段结构相似、教学要求相同,运用举一反三法,通过反复训练,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3.朗读体会法:通过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朗读,帮助学生体会语言的优美,感受作者对桂林山水的赞美之情,同时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语感训练。

三、说学法

  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让学生运用"读、找、品、诵"的方法学习课文。 把"读中领悟,自主探究"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即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多层次、不同方式的朗读训练中理解课文内容,领悟和感受桂林山水的特点,并通过自主探究,学习作者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四、说教学程序

  (一)、设境激趣,触发情感

  《桂林山水》风光片,让学生听课文朗读,欣赏风光图片。然后教师创设说话情境:让学生先后用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来说自己对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的感受。

  【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诱发学生对山、水的固有体验,体味课文的节奏韵味,心通其情,意会其理,产生审美情感。】

  (二)、自学引导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用文中的一句话说说桂林山水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在文中勾画:

  (1)文中哪几个自然段总写山水?

  (2)文中哪几个自然段写山美?

  (3)文中哪个自然段写水美?

  (三)、举一反三学课文,品词赏句悟感情。

  1.品读第一自然段。

  (1)第一自然段哪一句归纳了桂林山水的特点?

  (2)"桂林山水甲天下"是什么意思?

  2.精读第二自然段,体会漓江的水的特点。

  (1)自由读,思考: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

  (2)作者是怎样描写漓江的水的?运用了什么手法?

  (3)读"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作者把 比作 ,突出了 .

  (4)漓江的水与大海、西湖相比,有什么不同?

  (5)把你感受到的美读出来。

  教师小结:作者运用了对比、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把漓江水的静、清、绿的特点描绘得非常生动、形象。

  (6)小结学法。刚才我们感受了漓江的秀丽风光,是通过什么方法学习的?

  讨论后板书:读——找——品——诵

  【让学生自悟学法,使学法得到真正迁移,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3.用同样的方法学习第三自然段,体会桂林的山的特点。

  (1)桂林的山有什么特点?

  (2)作者用什么方法写桂林的山?

  (3)桂林的山与泰山、香山有什么不同?

  (4)把你感受到的美读出来。

  【用"读、找、品、诵"的学习方法,自学第三自然段。重点放在理解词语的意思上。借助板画老人山、骆驼山、巨象山,让学生形象地感受桂林山的奇的特点。指导学生有表情地朗读,加深学生对桂林山的美的感受和热爱。】

  4.学习第四自然段。

  (1)自由读第四自然段。

  (2)画出比喻句,文中的"画卷"是怎样的?

  (3)"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以读代讲,让学生划出描绘整幅画卷的词语,想象整幅画卷的形象。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意境。】

  (四)、比赛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这篇课文语言优美,描述生动、形象,有利于朗读训练。再次创设情境,指导学生朗读全文,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五)、练习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通过自由背、同桌互背、指名背、分组背等多种形式,达到背诵的目的。

  (六)、拓展延伸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欣赏了桂林山水的美丽景色,也学习了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具体形象的描写景物的方法。请同学们写一段话介绍一处景物,注意写出景物的特点。

  【让学生走向生活,把学习语言文字与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过程融为一体。】

五、说板书设计

  桂林山水

  总述: 甲天下

  水:静、清、绿

  分述:

  山:奇、秀、险

  总结: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这堂课的板书设计,既概括了本课的主要内容,又体现了景物的特点,直观形象,条理清晰。】

【有关说课稿范文汇总5篇】相关文章:

1.有关说课稿汇总六篇

2.说课稿范文汇总7篇

3.有关大学说课稿范文

4.有关于车的说课稿范文

5.有关《水乡行》说课稿范文

6.有关《微笑》说课稿范文

7.有关教师说课稿范文

8.有关写《马》的说课稿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