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6)

时间:2021-08-31

说课稿 篇7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14课《一路花香》 板书: 课题

  本课是则寓言故事,主要讲了两只水罐的故事。一只有裂缝的水罐在完好的水罐面前感到惭愧,挑水工却告诉它:从它的裂缝漏出的水浇灌出了美丽的花。向我们揭示了:世上每一件东西,每一个人都有自身的价值,我们既不能骄傲自大,也不要妄自菲薄,只要恰到好处地利用自身的特点,就能充分发挥作用。一路花香是挑水工利用破损的水罐漏水的特点形成的美好景象。

  课文共有三个自然段

  1. 挑水工用一好一破的水罐挑水的不同结果

  2. 有裂缝的水罐因漏水而惭愧的向挑水工道歉,挑水工叫它回去时注意路旁的花。

  3. 破水罐看了花后,仍然为漏水而道歉,挑水工告诉他:是它的裂缝漏出的水浇灌了美丽的花。

  根据本课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2.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了解挑水工妙用破水罐浇灌路边花草的事,帮助学生正确看待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这一点也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为了达成以上的目标,本课分2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1。初读课外,整体感知 读准字词,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2.学习生字,理解词语

  3.指导书写

  4.再读课文,分节读,明白课文大意,提出质疑,以便下节课引导学生进一步研读课文。

  5.学习第一自然段,通过自读,了解两只水罐的不同特点及挑水工用一好一破两只水罐挑水的不同结果。

  第二课时:学习二、三自然段,理解课文内容,品析课文,总结全文。在课前准备上,我准备了教学课件,辅助教学。

  本课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

  1. 直观教学法。运用电化教学,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更好的帮助他们理解课文内容。

  2. 朗读体会法。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最常用、最重要的训练,唯有多读,才能理解课文,才会运用。通过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朗读,分不同角色读,帮助学生感受不同水罐的表现,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语感训练。

  3. 品析词句法。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深刻了解故事寓意,用“读、找、品、画”的学习法,教会学生自主学习。

  本次说第二课时的内容,针对教材及教学目标,我是这样设计课程。

  一、 复习引入 思考:说说两只水罐的不同之处,想象它们会说些什么?好水罐为什么会如此骄傲?从哪个词看出挑水工的勤劳?板书:完好水罐 骄傲自大

  破损水罐 自卑自责

  师:破水罐真的没有用吗?过渡学习第二段

  二、 学习第二自然段,自读,画出好水罐骄傲自大的词语,读一读体会。

  本段的重点在第一次对话,抓住“道歉、惭愧”体会破水罐的自卑。(同桌演读,让学生通过语速和语调表现出人物的心理活动,从而受到感染,内化课文的语言。)在学习中,学生可能还会遇到不理解的词,——。

  由挑水工为什么要破罐注意路旁那些美丽的花,过渡学习第三自然段。

  本段是课文的重点,采用以读代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抓住“那只破水罐。。。。。。感到一丝快乐”出示课件,让学生通过画面感受美好的景象。破水罐和挑水工的第二次对话是全文的重点。为了帮助学生突破重点和难点,出示挑水工的一段话,“难道你没有注意。。。。。主人那能欣赏到这美丽的花朵呢?”组织学生自读、集体演读、分角色读、把自己的感受带进去读、指导再读。对朗读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教师要及时纠正。读中抓住“一丝、再一次”等词指导学生读懂破罐此时仍有自卑,(让学生想一想,写一写感想)”画一画词句,说一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挑水工妙用破水罐浇灌路边花草,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读了挑水工的话,你知道了什么?举例说说。

  教师总结 世上每一件东西,每一个人都有自身存在的价值,我们几 板书:教育 要看到自己存在的价值

  知识的迁移:设立谈话环节 :两只水罐,你喜欢哪一只?正确引导:好水罐能圆满完成任务应肯定,至于骄傲当然不对,但如自己努力地去做一件事终于取得成就,感到自豪也未尝不可。破水罐对自己要求严格,但老是自卑自责是不行的,要尽早解脱,看到自身的价值。

  作业设计:拓展:现象听了挑水工的一番话,你认为破水罐会怎样?

  板书: 14。一路花香

  完好水罐 骄傲自大

  破损水罐 自卑自责

  教育:要看到自身存在的价值(红笔)

  本课板书简洁,体现课文的特点,便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记忆。寓意用红粉笔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揭示了中心。

说课稿 篇8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1、说课内容: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实验教材北师大第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的内容《一共有多少》。

  2、教材分析:《一共有多少》是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节的内容。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数学运算,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对数字有了一定的认识,加上自身的经验积累对学习本节知识也有很大的帮助。

  3、学生分析:学生在学习之前对加法应该都有比较简单的认识,因为加法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数学运算方法,学生对此有一定的情感体验,因此对于这节课的学生是非常有帮助的。但是每个学生的生活背景,知识经验不同,每个同学接受知识的能力也有所差别,因此我会顾及到每个学生。通过合作交流、自主探索培养学生沟通能力以及对数学的浓厚兴趣。

  4、教学目标:

  (1)结合熟悉的生活背景和已有的生活经验,理解加法的意义。

  (2)在观察、操作的活动中,探索5以内数的加法

  (3)在会读会写加法算式、感悟把两个数合在一起,一共是多少用加法计算。

  5、 教学重难点:感知加法的意义,以及计算与生活的联系。

  6、 教法:本节课首先以生活中的例子为背景,引起学生对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用符号代替法来代替实物,再让学生动手操作,根据之前学过的知识,引导学生用数字来表示这些符号,进而进行加法的学习,最后请同学列举生活中的例子并列出算式,使学生更加深化对加法的学习。采用情景学习解决问题 拓展思维课外延伸的教学方法。

  7、学法:新课程倡导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方法,但是根据一年级学生的情况,在注重学生主体的同时教师还应注重对学生的不断引导。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进行本节课的学习。

  8、 教学过程:

  第一个环节:初步感知加法

  先给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例子开始本节课的学习。去商店买东西,买了一块橡皮两毛钱,一支铅笔一毛钱,我应该给老板多少钱?通过这样简单而又经常碰到的问题使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并且明白生活处处有数学。并请学生举自己生活中所遇到的有关加法的例子。

  第二个环节:进一步感知加法运算,明白加法的含义

  学生会用符号代替法来代替生活中的实物,小组合作交流,一个学生举例子,其他同学用小棒或者小圆片摆出相应的样子,学生就会明白加法就是两个数合在一起,并通过数数得出答案。

  第三个环节:会用数字进行加法运算,学会正确读、写、使用+

  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会用符号代替实物,用数字代替符号,因此在摆小圆片的基础上请学生之间相互讨论怎样用数字和+来表示一个数学算式。

  第四个环节:看图示能正确列出算式,并说出为什么要这样列

  看到图示,学生基本会正确列出加法算式,但是由于角度不一样列的算式也不一样,但是都应该值得肯定。让学生独立列出算式,并说出你为什么这样列。

  第五个环节:巩固练习、课外延伸

  根据课本上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最后请学生列举平时遇到的有关加法的问题,并列举算式说出原因。或者提出遇到的问题,同学之间相互讨论解决。

  以上是我对《一共有多少》这节课的认识和教学过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保持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数学的生命是生活,我希望学生明白数学不是无源之水,而是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知识。我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学生在探索知识的道路上走的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