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8-31

【必备】说课稿范文锦集4篇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说课稿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小草》是教科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精读课文,本单元以“花草树木”为主题。《小草》是一篇借物抒情的文章,文中抓住了事物的特点,先用古诗概述,再具体描写小草顽强的生命力和高尚的品格,使学生能清晰地了解小草的特点,感悟小草的品质,体会作者赞美小草的思想感情。本课主要描写小草顽强的生命力和高尚的品格,借“小草”以抒发人物的思想感情。文章语言准确、生动,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小草的赞美之情。总分总的构段方式,使文章层次分明,首尾呼应,结构严谨,具有极强的表现力,第2、3、4、5自然段均以古诗名句开头,总结概括全段内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小草》这篇课文,无论是在内容思想上,还是在表达方法上都可谓是一个范例,可谓文中有物,文中有情,文中有法。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0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录背诵课文中喜欢的段落。

  3.学习本课抓住事物的特点,先用古持概括表达再具体分层次加以描写的表达方法。

  4.通过了解小草特点,体会作者赞美小草的思想感情,向学生渗透“美”的含义,培养学生留心感受大自然的美,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尊重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通过语言清楚地了解小草的特点,感悟小草的品质,体会作者赞美小草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学习抓住事物的特点,先用古持概括表达再具体分层次加以描写的表达方法。

二、说学生

  四年级学生已经会背一些描写小草的诗或名句,对分析课文中第2、3、4、5自然段以古诗名句开头的中心句,会有很大的帮助。但学生的质疑和解析能力还较弱,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质疑,在读中感悟,读中悟情。

三、说教学方法和手段

  以读代讲,“读议”结合,让学生随着教学过程的推进入情、动情、抒情、移情,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和情感的熏陶。

四、说教学过程 (一)入情

  1.出示公园一角景色,引导学生观察,你都发现了哪些美的景物?(有绚丽的花朵,高大的树木,潺潺的流水……还有默默无闻的小草)

  2.通过学生的回答总结

  出示:绚丽的色彩是美的,高大的树木是引人注意的,潺潺的流水是让人心旷神怡的,大自然是( )的。(齐说)

  3.同学们,你们知道吗,美不仅仅是因为有绚丽色彩,美也不仅仅因为有高大的身躯,美不仅仅因为引人注目,自然中有各种各样的美,比如这默默无闻的小草。(出示小草图片)大家想知道它的美在哪吗?我们这节课就走进小草,看看它的美在哪里?人们怎样赞美小草的。

(二)动情

  1.学生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汇报检查指导。

  2.自主探究,整体感知,感悟表达自己的个性感受。

  (1) 带着自己的质疑,用喜欢的方式探究课文内容,小组讨论交流感受。

  3.“领--扶--放--归”的方式,品读学习小草的品质。

  (1)“领”。第一处古诗部分。

  A指名读,然后齐读。(朗读时指导学生读出赞美的语气)

  设置引领问题:这一段是怎样开头的?出自谁的什么诗?你能说说诗句的意思吗?这一段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抓住了小草的什么特点?哪些词句突出了这一特点?

  B出示图片结合重点语句填空:越……越……

  C讨论:你小草身上感受到了什么?

  (2)“扶”。第二处古诗部分。

  A默读。你都读懂了什么?

  B汇报。

  C你还有什么的问题需要老师帮忙解决?

  D荒城”“古道”“湖畔,路边”“密林深处”这都是怎样的环境?省略号有什么作用?说明了什么?

  (3)“放”。自由选学第三、四处古诗部分。

  A用刚才的方式自学。

  B小老师汇报。

  (4)“归”。学习写法。浏览这几部分,思考:在结构上有什么的特点?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描写小草的特点的?

(三)抒情

  回归整体,在学生动情之后引导学生及时抒情。

  1.指名读全文--指名读喜欢的语句--齐读全文

  2.在学生懂得小草的高尚品质后,说一说小草的精神给你带来了那些启示?

  总结:平凡而伟大的小草,带给我们的除了感动,还有心灵的震撼。这个在大自然中极易被忽视的生命,就那样毫无声息地演绎着自己的生命。小草是值得赞美的生灵,它无处不在,它顽强向上,它无私奉献,它默默无闻……我们也应该做一个像小草一样的人,平凡、坚强、生机无限……

(四)移情

  1.重新诠释“美”的含义:

  2.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像小草一样,被我们忽视的美丽呢,你对生命的美有什么重新的认识呢?让我们走进自然,去发现它们。

说课稿 篇2

  一、设计意图

  在自然界中存在着各种神奇而有有趣的科学现象。就拿物体褪色这一现象来说,就曾经在我班和另外几个平行班中引起一番争议。有一次在生活活动中,几个孩子在盥洗时发现红色小毛巾在水中洗过之后,水变成红色的了,幼儿对这一现象大为不解,争论不休听到孩子的对话,我发现孩子对毛巾的褪色现象产生了兴趣。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教育契机所以我设计了此活动——《小兔找红色》。因为中班幼儿好奇好问,对周围事物喜欢探根究底,更乐意亲手去尝试一下。而有些幼儿已能初步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索问题。但有时孩子还是会凭主观臆断,缺乏科学性,而此教材着实能让幼儿在探索的过程中,发挥幼儿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探索出更多褪色的物体在活动中我创设了迎接兔奶奶给兔奶奶送红手帕这一情境,我提供了丰富的操作材料,让幼儿通过眼、脑、手等多种感官协调活动,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在活动中使孩子产生了爱兔奶奶的亲情。正如《纲要》中所述:“既贴近幼儿的生活,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生活。

二、说目标

  1、探索物品的褪色愿意参与实验,乐于探索

  2、能有序分配材料、互相合作,记录自己的实验结果

  《纲要》中明确指出:“要让幼儿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激发幼儿好奇心和求知欲”。所以结合目标我把目标1作为重点。

  我班孩子对科学记录这一方式平时接触比较少,幼儿操作起来可能有一定的难度还有是如何进行有序的对实验材料的分配及人员的分配对中班孩子来说还是有点难度在这个活动中我着重体现孩子之间学习互助、分配合作和分享,”所以我把它作为难点。

三、说准备

  材料是实现目标的载体、而任何一个科学活动都离不开丰富的操作材料。

  1、各种红色的物品是我选择的主要活动材料。有会褪色的绉纸、不会褪色的积木、塑料袋、毛线等,都是幼儿生活中常见的,纲要中也一再强调:要合理的运用幼儿身边的事物和现象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让幼儿亲自对这些物体进行摆弄、,经过一番探索之后,得出最后的`结论。

  2、辅助材料----表格也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它已特有的功能帮助幼儿整理经验,理清思绪,是对整个探索的一种特殊的陈述方式。

四、说教学法:

  方法是实现目标的手段,为了能让幼儿愉快的学习,并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具体我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1、情境法:

  很多人都说科学教学很枯燥或着是以一种严谨的态度去对待,而我认为幼儿毕竟是幼儿,如何用一种他们喜爱的方式去激发他们的兴趣是很重要的,因此,我设计了小兔为了迎接兔奶奶找红色的纸,以小兔讲述染色这个好办法的方式引出主题,不但避免了说教,更增加了活动的趣味性。比较符合中班幼儿的心理特点。

2、探索练习法:

  进行探索和练习能充分的体现幼儿的主体地位,能充分发挥幼儿的内在动力,能充分调动幼儿的兴趣和动机,是科学活动最基本的活动方式,

3、图表法:

  我为本次活动设计了一张合理又清晰的图表,图表上用事物代替图文,记录方式有十分简单,幼儿只要在会褪色的物体上打上勾就可以了,清晰有合理。为成功的解决本次活动的重点服务。

4、验证法:

  验证是幼儿在分组探索后的一次信息的交流和分享,通过教师现场的验证,幼儿将自己的探索结果在此时作了一个比较和整和,让幼儿体验了活动带来的成就感。增加了幼儿的自信心。

五、活动流程

  激发兴趣——教师示范操作、提要求——分组、交流探索——延伸(染手帕)

(一)手偶表演、激发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认识和从事一切活动的巨大动力,在活动一开始带幼儿到小兔家做客为导入,以幼儿熟悉的小兔形象吸引幼儿,而后又以小兔烦恼找不到红布来为线索,激起幼儿的兴趣,激发了幼儿解决问题的迫切心理。

(二)教师示范并提操作要求。

  教师先在集体前示范,并强调材料的取放问题让幼儿知道操作要求为后面幼儿有序操作作铺垫。然后教师给幼儿以自主的机会,引发幼儿如何进行材料的合理分配、合理操作在这方面也是怕幼儿迫不及待想去尝试把材料都放进去乱了套所以引导幼儿让孩子有序进行。使孩子产生合作意识这是活动难点体现及突破过程。

(三)幼儿分组、交流探索

  在幼儿的探索欲望充分被调动起来的时候,幼儿都想试试自己的猜测对不对,看看到底能不能自己猜测的东西能不能褪出红色来。幼儿在动手操作中感知,在互相合作中分享,幼儿在无形中学到了知识和技能。

  1、分组交流在幼儿原有知识经验基础上进行探索。在互相合作中分享运用各种感官参与科学活动。

  2、集体交流在幼儿探索基础上我又集中了幼儿进行了再一次的验证,比较同伴的实验结果,是一种信息的相互交流,知识的整合。在这方面我个人觉得可以让孩子上来验证再一次的进行展示可能会更好的提高孩子的积极性。

(四)延伸(试染手帕)

  教育有共可持续发展性,往往并不是通过一个教学活动或新领域可以完成,它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来为这个目标服务,这也体现了教育的整合性。在整个活动中,我一直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寓教于乐,让幼儿原本无序的经验变为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