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5)

时间:2021-08-31

说课稿 篇7

  一、课的设计:

  培养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个体差异,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是本课的基本思想。用模仿动物跳跃来主导,使教材童趣化。本课的“导入”把听音乐、看图片和模仿练习紧密结合在一起,充分调动学生视、听、本体感觉一起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去,使学生一入课堂就感到生动有趣,既能保证学生智力的发展,又能帮助学生培养手、足、脑并用的能力,满足了学生好玩、好动的心理和生理要求,增强学生的下肢力量、协调性等素质的练习。另外,在以游戏为主导的同时,还引进了音乐和舞蹈,提高了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在此基础上,我按此制定了这节体育课,尝试采用情境教学模式。

二、教学内容:

  (1)快乐的小兔子。

  (2)游戏:揪“狐狸”尾巴。

三、教学流程:

  随音乐跳兔子舞(热身)——师生同做模仿操——兔子创想跳跃动作——兔子双脚连续跳比赛——游戏——放松——小结——师生告别。

四、教学目的:

  1、通过主题式情境教学,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

  2、使学生在学习中掌握简单的跳跃动作和游戏的方法与规则。提高学生的协调能力和力量素质。

  3、培养学生机智果断、团结友爱的优良品质。

五、教学要求:

  学会简单的模仿操,并能发展想象力和自主模仿动作的能力。加强学生的上肢锻炼,培养身体的正确姿势和节奏感。

六、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学生的想象、创新和表现能力。

  (2)单脚前脚掌蹬地跳起和落地方法。

  (3)轻巧落地的方法。

  (二)教学难点:

  学生动作协调、优美大方,节奏感强。

七、教学任务:

  1、使学生掌握儿童模仿操的动作,培养学生的协调性和节奏感。

  2、培养学生正确的身体姿势,促进身体各器官的正常发育。

  3、发展弹跳力和团结合作、集体配合的良好作风。

八、教学方法:

  讲授法,直观教学法,集体练习法。

九、教学原则:

  符合小学低年级学生生理原则,适应心理原则,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

十、教学过程:

  因为儿童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兴趣和爱好非常广泛,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分散,又对单调持久的动作容易感到疲劳和厌倦,为了能把这节课上的更好,我运用了电教手段,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通过音乐进课堂,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下面我通过五个部分来加以说明这节课的内容。

  情境一:

  (1)全班成散点站立,闭上眼睛跟老师同听一段音乐,听完音乐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说出音乐里所唱的是什么动物?

  (2)教师出示图片(兔子)

  (3)引出课题后,师生跟音乐同跳兔子舞。

  要求:学生自由发挥,大胆去想去尝试。

  预期目标:鼓励学生共同参与学习,激发学生的兴趣,达到热身的效果。

说课稿 篇8

  一、说目标

  我根据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借助工具书、注释,画、演等手段理解诗意。

  2.想象诗中的画面,领悟诗文大意,体会诗人情感,背诵并默写课文。

  3.能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苏轼富有哲理的话。

  确立此目标有以下四点依据:

  一是基于对课程标准学段目标的理解:

  第二学段的学生要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课标强调的是在这一学段中要引导学生粗知文章大意。能借助注释、插图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积累凝练的语言。

  二是基于对单元重点项目的理解:

  古诗《题西林壁》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二组中的第一篇精读课文。这一组教材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进行编排,这一组课文选择的文章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

  三是基于对教学内容的认识:

  《题西林壁》是诗人苏轼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从中揭示一种生活哲理来启发读者的思考和领悟。他的哲理用原文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也就是俗语所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首绝句的长处不在于形象或感情,而在于富有理趣。《题西林壁》是这组课文的第一课,起着非常重要的引领作用。

  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诗词的欣赏和诵读,引导学生想象画面,体会诗人情感。同时,背诵、积累古诗名句,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增加文化积淀。

  四是基于对学情的把握:

  四年级学生思维形式开始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对于古诗,学生通过几年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方法。但是对诗的理解还停留在比较肤浅的程度上,不能很好地体会到古诗独有的意境和韵味。本首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如何让学生学懂、学深,让古诗课堂充满趣味,还能符合四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这都是本堂课面临的挑战。因此我在设计本课时,指导学生先自学,引导学生在读中想象,在头脑中把文字转化为画面。再结合图片欣赏,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体验情感,领悟诗文大意,体会作者的情感。

  据此我确定教学重点是在诵读中想象画面,训练口语表达,培养语感,领悟诗中蕴含的哲理,初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背诵古诗。同时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古诗文,要为学生创设情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想象力,引导学生在想象中,领悟诗文大意。抓住关键词,体会表情达意的作用。

  据此我采用的教法是:品味法启发探究法情境创设法

三、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古诗文,要在诵读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体会情感。据此,我采用的学法指导是:朗读法、想象法、自主合作法。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利用图片,唤起学生已有知识结构。简介诗人和“题壁诗”,便于学生了解相关文学常识。】

  (二)初读感知。

  【我们常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学生要想真正地理解诗意,感悟诗情,就必须多读多悟。引导学生在读中想象,在头脑中把文字转化为画面,体会古诗的意境。引导学生在朗读中获得审美感受,通过恰当的语气语调,表现对作者和诗歌情感态度的理解,最后朗读中自然成诵。本首古诗没有要求会认会写的字词。但是第一首诗一般都要求会默写,还应指导学生书写容易写错的字,比如“壁和缘”。】

  (三)品诗悟情。

  【古诗的语言很精练,围绕观察点的转换,作者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将是我们训练学生口语表达的最好契机,我设计的以观察点的变换想象说话的练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以及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并在此过程中让学们明白了庐山确实是每一处都有着各自的特点。(在此过程中,理解诗的前两句意思)本诗后两句其实是一个因果倒装句,引导学生用“因为……所以……”“之所以……是因为……”说话,强化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并学习运用因果关系的关联词。】

  (四)联系生活,体悟哲理。【其意图是:补充相关描写山水的诗歌,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通过诵读,丰富积累,增强体验,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对祖国优秀文化的热爱之情。哲理诗看似写景,实则寓理,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古诗所蕴含的哲理,这也体现了“生活处处皆学问”的大语文观。】

  (五)布置作业。

  课后延伸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1、背诵及默写古诗

  2、课后收集并积累其它相类似的诗词。【语文学习三分来自课堂,七分来自课外。教学要立足课堂,同时还要放眼于课外,通过课外学习资源的补充,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以上就是我的说课,由于对学情不够了解,还有诸多方面需要改进。请各位领导,同仁们提出宝贵意见。

【【精华】说课稿模板汇编8篇】相关文章:

1.【精华】说课稿汇编6篇

2.【精华】说课稿汇编九篇

3.【精华】说课稿汇编10篇

4.【精华】说课稿汇编9篇

5.【精华】说课稿汇编4篇

6.【精华】说课稿汇编5篇

7.【精华】说课稿汇编7篇

8.【精华】说课稿汇编8篇

9.【精华】说课稿汇编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