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4)

时间:2021-08-31

说课稿 篇6

  一、 说教材

  《导体和绝缘体》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电》中的一课。本课内容安排在学生能利用电线、电池使小灯泡发光,并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电路出故障了”,设计制作了“电路检测器”之后,便于学生利用电路检测器认识和检验生活中的导体和绝缘体。同时,在此基础上又安排了“里面是怎样连接的”“我来做个小开关”等课题。学好本课是之前学习的一个运用与延伸,又是后续研究内容的一个基础。

  二、 说教学目的

  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及本课的地位,依据科学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经历检测一块橡皮和多种物体的过程,发现导体和绝缘体的特点;

  2、经历预测、检测、记录、整理和分析的过程,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并在活动中形成安全用电的意识和习惯。

  三、 说教学重难点

  仔细斟酌后,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为:经历科学检测多种物体的活动过程;难点为:经历预测—检测的科学探究过程。

  四、 说教法学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选择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保证。为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过程,使学生既学到知识,又培养探究能力和协作精神。因此,根据本课的特点,采用自主探究的模式组织教学。

  五、 说课堂教学程序

  (一) 创设情境 激趣引入

  课始,创设情境,将不同的物体放入自制电路检测器装置中,猜测小灯泡是否会亮,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同时结合教师的演示实验,引领学生认识像铜丝这样的物体能使电流通过,叫做导体;像塑料这样的物体不能使电流通过,叫做绝缘体;从而揭示本课研究的主题。

  (二) 探究学习 自主构建

  这一部分是本堂课的主要环节,主要安排了两个活动。首先是科学检测一块橡皮;其次是科学检测多种物体。这一环节,采用了预测—验证的探究模式,通过分组研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分析、质疑,认识生活中的导体和绝缘体,发现导体和绝缘体的特点。

  (三) 拓展研究 安全教育

  铃声不是学习的结束,有吸引力的课外活动更能延伸课堂的精彩。最后一部分,设计了一些问题:电线的结构是怎样的?为什么要设计成这种结构?巩固所学内容。最后还设计了一个课后调查: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绝缘材料?哪些地方运用了导体?为什么?我们应该怎样注意安全用电?抛出一些问题,激发学生在课后继续调查研究,有效地保持了学生的研究热情、拓展了研究的时空。

说课稿 篇7

  教学目标:

  1.认识“鄙、夷、兑、蠢”,理解“彩票、光顾、欣喜若狂、鄙夷、恳求、迫切、怦然动心、兑奖、诚信、慕名、真诚、愚蠢、不可思议、犹如、熠熠生辉”等词语。

  2.能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了解林海燕诚信的美德,并受到感染。

  3.能帮助那位中奖人给送给林海燕一面锦旗上设计写的内容,以表达中奖人对林海燕诚信美德的赞颂和感谢。

  教学重点:

  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了解林海燕诚信的美德,并受到感染。

  教学难点:

  帮助那位中奖人给送给林海燕一面锦旗上设计写的内容,以表达中奖人对林海燕诚信美德的赞颂和感谢。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我们这一单元的训练重点是什么?学习这几课你有那些收获?

  今天我们用学过的方法学习第二十课《彩票》。(板书课题:*彩票)看到题目你会想到什么?你还能围绕题目提出哪些问题?二、检查预习,解决问题。

  1.说说你是怎样预习课文的?

  2.指名朗读课文,其它同学边听边划出读错的字音。

  3.交流读文情况,检查字词。

  4.默读课文,思考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5.解决提出的问题。

  二、研读课文。按照课文后面提出的问题,读书思考、感悟。

  (1)边读书边画出林海燕把中奖彩票交给中奖人的过程。想一想林海燕几次打电话给中奖者?

  (2)画出描写中奖者的语句和林海燕的心情的语句,想一想为什么中奖者不相信?同桌之间互相读读,体会中奖者和林海燕的心理。

  第一次:

  中奖者:“你别蒙我了,我怎么可能中大奖呢?即使中了大奖,彩票也在你那里。”“唉,现在的人哪,大家相互不信任。”

  第二次:

  中奖者:“几百万的巨奖哪能这么轻飘飘地降临在自己头上呢?不可能,还是不可能!再说,这时还在别人手里的彩票就像水中之月,离自己远着呢!”

  “你我算是熟人了,我又不会少你钱。”

  林海燕:十分焦急,带着点恳求的语气

  (3)为什么林海燕十分焦急?此时她心里在想些什么?她有没有想过把彩票归为己有?

  第三次:

  中奖者:“他看了看手中的彩票,真的中了大奖?他有些反应不过来,半信半疑地到了兑奖中心,等领到了五百一十八万元巨奖时,他仿佛在梦中一般。”

  林海燕:激动。

  4、出示

  林海燕是真诚得有些‘愚蠢’的普通人。

  林海燕是真诚得有些愚蠢的普通人。

  (1)读读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

  (2)从这不同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5、此时你想对林海燕说些什么?

  三、实践活动

  假如那位中奖的先生要送林海燕一面锦旗,请你帮他设计一下锦旗上写的话吧。比如“诚信无私”“诚实守信的楷模”……

  四、作业

  1.搜集有关诚信的名言。

  2.了解周围同学诚信的故事。

说课稿 篇8

  一、教材说明

  《雨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是一首朗朗上口的诗歌,全诗8行,4句,分别写雨点落进池塘、小溪、江河、海洋里的不同形态。

二、教学目标

  1.学会认识9个生字以及它们在文中组成的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初步认识池塘、小溪、江河和海洋,通过雨点的动态变化,认识它们的特点,激发对小雨点的喜爱之情。

  3.培养学生丰富的想像力,训练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三、教学设想

  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我将诗歌以一次有趣的旅行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让“雨点”成为一个会说话的,能与小朋友交流的对象,让小朋友和“雨点”一同旅行,感受池塘、小溪、江河、大海的不同特点,在旅途中,他们共同活动,一起谈旅行感受,一起互相倾听心声。

  2.感悟品味,激发情感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学习语言习惯直觉体验、整体接收、综合感受,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这一思维特点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在直接、整体触摸语言现象中,有所感悟,并在“悟”中自得,我在教学时让学生边看图、边读课文、边与同桌说说。由此让学生体会到水池的平静、溪流的缓慢、江水的奔腾不息、大海的波涛汹涌,在此基础上感悟“睡觉、散步、奔跑、跳跃”这四个饱含意蕴的词,并适时引导学生把这种独特的旅行感受通过自己的朗读表现出来。

  3.启发想像,拓展练习

  在教学《雨点》时,我安排了一系列的迁移练习,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想像小雨点还会落到哪里?它在这些地方又是什么样的?学生在这方面有较多的生活积累,通过教师启发,生活中的许多场景很快在学生脑中再现,并能以课文为例,说出雨点落到不同地方的不同形态或带来的变化。还有另外一首儿歌当中,也设计了说话练习,小雨点,滴滴嗒,()乐得()。学生通过不断的语言实践,逐步内化语言,丰富语言,进而正确、熟练、灵活地运用语言文字。

  4.注重积累,丰富语言

  《雨点》这首诗歌,简单明了,孩子们易理解感悟,通过对这首诗歌的学习带出关于雨点的一组专题儿歌,我从课外选了两首关于雨点的儿歌和一首古诗《春夜喜雨》,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和感悟,激发孩子们对小雨点的喜爱之情,能较好地拓展语文教学的空间,体会儿歌语言表达的精妙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