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8-31

精选说课稿合集10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说课稿10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贝多芬百年祭》是英国戏剧家萧伯纳在贝多芬逝世一百周年时写的一篇祭文,课文选自《外国诗歌散文欣赏》的第六单元,单元主题是“准确把握人物精神”。

  文章并没有过多地描述为我们所熟知的贝多芬坎坷的一生,只简要提及他的双耳失聪、终身未娶。本课内容重点是从他的精神品格与音乐创作的角度入手,分析他的伟大灵魂与不朽成就。

  所以我在解读课文时通过20世纪英美新批评派“文本细读”的理论,抓住课文后半部分,即从音乐创作史的角度分析贝多芬音乐的深刻思想内涵,解读贝多芬的深沉孤独感,那种隐藏在贝多芬不羁个性后的人的孤独感。

  二、说学情

  对大多数高二学生来说,文中诸多专业名词可能不太好理解,而作者从音乐史角度评价贝多芬就更不易读懂。所以我重点从写人散文一般的阅读规律方面引导他们探究,听其言观其行,对比中见特征,探究人物性格特征。相信学生在高一练习了一系列写人记事散文阅读和写作,现在把握萧伯纳笔下贝多芬的人物精神应该没有太多障碍。

  三、说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本文是一篇写人散文,因此我在设计教学目标时特别注意了阅读目标与写作目标的统一,读写不分离。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萧伯纳笔下贝多芬的音乐特征及性格特点,并认识两者之间的关联。

  (2)体会写人散文描写手法的丰富与细致生动,并借鉴这些写人技巧。

  2.过程与方法

  (1)钩玄提要,细读文本,通过自主阅读与分组合作,探究与领悟贝多芬其人其乐的特征与价值。

  (2)学会分析复杂句子,自觉关注文章的遣词造句,丰富自己的语感图式,提高语文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贝多芬的奔放不羁与热情狂野,准确把握人物精神。

  (2)领悟贝多芬的深刻思想与深沉孤独,思考人生。

  基于以上教学目标,我将教学重点放在对内容的理解上,准确把握贝多芬的人物精神。训练学生在文本阅读中钩玄提要,并通过长难句子的分析认识贝多芬的音乐与性格特点。

  这节课的难点,我认为,应该不是通常所说的领悟贝多芬的反抗精神,这一点显而易见。按照我的理解,难点是领悟贝多芬的深刻思想与深沉孤独,进而引导学生思考人生。

  四、说教法学法

  新课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主要起到引导作用,把发现、体验、感悟、交流的权力还给学生。

  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与阅读经验,联系校本教材中的预习篇目,刘索拉《你别无选择》的第十五章,集中写森森在贝多芬音乐的阴影下苦心孤诣探索自己风格的那一章,创设情境。进入课文阅读中充分调动学生搜寻并概括贝多芬的音乐特点与性格特点,在合作探究中准确把握人物精神,之后继续小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写人技巧,并借鉴练习。

  五、说教学过程

  导入。情境教学能极大地激起学生的学习愿望,促进学生主动、创造性地学习,所以我利用校本教材中的相关篇目,通过描写音乐学院作曲系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等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感受音乐殿堂的独特魅力。

  设置问题,引导阅读。因为同学们之前已经预习了课文,所以课堂上要求同学们根据我提的两个问题,快速地重读课文,回答以下两个问题:(1)贝多芬的音乐作品呈现了怎样的风格特征?(2)贝多芬的人物性格。

  这两个问题是贯穿全文的,一些学生可能只关注课文的前半部分,所以回答得较片面,只找到音乐的奔腾澎湃、散乱无章与为人的狂放不羁、固守道德。经过引导,最终添上音乐使人清醒与思想有深度这另一层意思。

  这两个问题的阅读、思考、归纳、回答的时间大概是10分钟~15分钟。经过总结归纳,学生能认识到萧伯纳描述贝多芬的音乐其实是为了衬托贝多芬的性格,写音乐的不朽价值其实为写贝多芬人生的不朽价值。

  这一共识达成后,我会引导学生在人物形象的比较中更深刻地领悟人物精神。

  首先是课文中贝多芬与莫扎特形象的对比。莫扎特是穿紧腿裤的宫廷侍从,臣服于权贵,因而在道德问题上具有灵活性,说白了就是文过饰非,没有原则;贝多芬固守道德,坚持正义,是激进的共和主义者,是务实求真的清教徒。这一对比一下子就强化了学生对贝多芬精神的认识,油然产生对贝多芬的敬佩感。

  其次,联系校本教材,比较贝多芬与《你别无选择》中森森的形象。因为在课外阅读中学生深深地被小说中的“陌生化”效果、黑色幽默风格所吸引,所以我在导入课文与深化阅读这两个环节都联系了校本。森森在小说中最典型的形象是执着于作曲,追求音乐的力度,在贝多芬交响乐的阴影下探索个人的风格。他的这种执着精神很容易被学生抓住,与贝多芬统一起来。

  这里面有个难点,贝多芬和森森在音乐创作之路上都积淀了深沉的孤独感。贝多芬虽然得到了前辈艺术家的肯定,但并没有被他们接纳,或者说不屑于与他们共处,也没有被百年后萧伯纳那个时代的人理解,文中萧伯纳有“今天的人们对贝多芬的音乐困惑不解”。可作印证。被肯定而不被理解与尊重,这种深沉的孤独在森森身上得到某种程度的体现。通过这两个人物形象相同点的分析,引导学生达成这样一种共识:思想的深刻性需要付出生活孤独的代价,这就是所谓的曲高和寡而高处不胜寒吧。

  在第一课时的最后,我选择播放一首贝多芬的交响乐:第九“合唱”交响曲的第四乐章,大约5分钟。这是学生所熟悉的旋律,《欢乐颂》的主旋律,表现了对人类团结友爱的期待。旋律愈是激昂欢快,就愈能感受到贝多芬人生的孤独。本课作业即是写一篇音乐欣赏文字,任选贝多芬的一首乐曲。当然,能够从刚刚放的乐曲中听出感悟、写出感悟就最好。

  这就是第一课时的主要内容,第二课时准备欣赏课文的写人技巧并在练笔中借鉴这些技巧,将阅读与写作统一起来。

  从语言方面引导学生畅谈最直接的感受,那幺很多学生就会提到幽默而诙谐的语言风格,这样可以使得人物性格描述得更形象。课文里很多复杂而难解的句子是学生关注的重点,这些句子富有磅礴的气势和强烈的感染力。

  同时,课文为了突出贝多芬的人物精神,主要运用对比与衬托的手法。将莫扎特和贝多芬形成对比,突出贝多芬不受约束、坚守道德操守的可贵品质。还有衬托,用韩德尔和巴赫衬托贝多芬灵魂奔腾澎湃的可贵之处。

  本节课的作业,是让学生选择课文中感受最深的一两种写人技巧,写一篇人物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