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6)

时间:2021-08-31

说课稿 篇7

  一、指导思想:

  文中主要讲了一只羽翼未丰的小鸟每天在树枝上唱歌,孩子们用弹弓打中了小鸟,两只老鸟接住小鸟把它带回了巢中,从此孩子们再也没有听到小鸟的歌声,文章以爱为主旋律,歌颂了亲情的伟大;批评了不成熟的儿童爱因爱的方式不对,给鸟儿带来了伤害;告诉我们生命是平等的,人与自然之间应该是和谐的,我们人类应当爱护自然、保护自然,应该有一颗真诚的爱心。

二、教材简析:

  文章是按照“一只小鸟在歌唱——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孩子们用弹子打伤了小鸟——从此小鸟的歌声消失了”这一条主线来写的。本文以行云流水似的文字,倾诉自己的真情,蕴涵着温柔、微带着感伤。所谓自己的真情即是爱的哲学——自然爱与母爱。语句给读者展现了一幕温馨的生活画卷,快乐和谐的自然画卷。使读者强烈的感受到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小鸟的幸福与快乐。

  基础性目标:

  1.认读本课生字9个,学写生字5个。

  2.能联系实际和上下文理解本课词语和句子。

  3.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4.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发展性目标:

  1、抓住重点词语,边读边想象,体会课文的情感。

  2、激发学生保护鸟类的情感,并理解亲情的伟大。

  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

  1、能联系实际和上下文理解本课词语和句子。

  2、抓住重点词语,边读边想象,体会课文的情感。

  3、激发学生保护鸟类的情感,并理解亲情的伟大。

三、说教法: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初步的独立识字的能力,因而课堂上可以通过检查生字词认读的方式,来了解学生的识字情况,对于个别易错的生字做重点指导。教学本课注重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文章内涵的方法.同时培养良好的观察想象、信息搜集、合作交流的学习能力。

四、说学法:

  初步具备理解能力的基础上学生可以通过读课文划下有关描写小鸟快乐或可怜的重点词句,通过交流、想象、感情朗读来加深对本篇课文的理解,情感升华。通过资料的搜集增加课堂的容量,促进三维目标的实现。

五、说教学过程:

  课堂的导入以放录象讲故事听声音的形式出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初步的独立识字的能力,因而课堂上可以通过检查生字词认读的方式,来了解学生的识字情况,对于个别易错的生字做重点指导,如“啁啾”等,恰当渗透预习的学习方法,如“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根据词语表义理解”等。初读课文时让学生边读边想课文写了一只怎样的小鸟,让学生对课文所描写的小鸟的“快乐”和“可怜”有一个直观的感受。

  课文开头的第一、二自然段,设计默读并画下描写小鸟快乐的语句,读一读,抓住重点词语、句子体会小鸟的快乐,如在这一段中“灿烂的阳光,葱绿的树木,大地上一片好景致”加上小鸟“清脆和柔美”的歌声,构成一幅和谐的“自然”的图画。体会出作者用浓郁的笔墨描绘了这只小鸟的快乐与幸福,突显了生命的平等,自然界的和谐,请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延伸一家三口说着什么话?它可以还会看到什么?如果是你会说些什么?这些想象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进一步体会到动物与大自然和谐的自然美,反复朗读深入。

  学生体会出小鸟生活的非常快乐,设计提问“这么快乐的小鸟怎么会变成可怜的小鸟呢?”默读画出感受深刻的句子。这样设计因为文中第五、六自然段用细腻并且凄凉的笔触描写了小鸟被弹子打中的惨状以及两只老鸟“箭也似的”接住小鸟把它带回巢中的急切情状。作者用了一系列动词生动地刻画了当时的场景,例如“一翻身”、“箭也似地飞来”、“衔上巢去”、“一滴一滴落”等,读来仿佛身临其境,亲眼目睹了这一幕惨剧的发生一般,尤其是从两只老鸟的举动想到它们痛失爱子的悲伤,令人扼腕叹息。同时对几个孩子的无知行为也要不由地生出愤慨之情。通过学生细读体会、抓重点的词句分析、再反复朗读,让学生成为小主人驾驭理解课文,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

  接着教学课文第三、四自然段,这两个自然段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小鸟清脆柔美的歌声必然会打动天真无邪的孩子,而年幼无知的孩子们的脑子里却还缺乏爱护自然,保护动物的认识,他们也还难以想象与体会老鸟们失去孩子的痛苦,这就为后面小鸟的悲剧埋下了伏笔。设计提问“是谁让这只小鸟变得这么可怜?这群孩子怎么样?如果时光能倒流,你想对孩子们说些什么?”想象小鸟后来的状况,使学生更一步体会到爱不是占有。

  最后老师引读第七、八自然段以“歌声”的消失以及孩子们茫然的找寻作为全文的结尾,力求通过这种透着伤感、无奈与失望的情绪,告诫我们要学会爱,要懂得爱,否则后悔的必然是我们自己。从而以此揭示了课文的主题。课外继续延伸“生活中你还看到哪些伤害鸟的事件”,师生一起交流资料,树立保护鸟类的意识。

说课稿 篇8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78页《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及“做一做”的练习。下面我从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这三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10以内的加减法及11~20 各数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一方面巩固了11~20 各数的认识,另一方面也为后面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做准备。

  教材中安排了两个例题,第一个例题是让学生通过具体操作和观察,根据一幅图列出四道算式,目的是让学生在头脑中逐渐建立起加减法的内在联系,弄清四个算式的关系。第二个例题是十几加几和相应的减法,主要是帮助学生理解20以内的数,也为以后学习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口算做好准备,同时还介绍了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依据以上分析和新课标的要求,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能够运用11~20各数组成,掌握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正确地计算。知道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运用11~20各数的组成,掌握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是理解口算道理,熟练计算10加几及相应的减法。教学关键是引导学生观察方法,理解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二、说教法学法

  1、注重数学学习的情感化

  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我尊重并引导学生大胆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营造了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敢于质疑,乐于交流与合作,使他们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

  2、注重数学学习的活动化

  生活的中心是活动,课堂教学的本质应该是活动的,要让学生“活”起来,必须先让学生“动”起来。根据低年级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让他们亲自动手操作,在动作中思维,在动作中探索,掌握数学知识。

  3、注重数学学习的自主化

  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放手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有效的学习方式,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实实在在地把学生放到主体地位,使其参与新知的认知过程,既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又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精神。

  三、说教学过程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本节课我设计了“复习旧知,引入探究情境——动手操作,引导自主探究——开展练习,实践应用——课堂小结,质疑问难” 这样四个环节进行教学。

  第一个环节:复习旧知,引入探究情境

  1、口算开火车,复习10以内数的加减法。

  2、看图写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复习根据一幅图列出四道算式。

  3、填空复习11——20各数的组成。教师小结:十几可以分成1个十和几个一;反过来,一个十和几个一可以组成十几。

  通过复习旧知,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从而较好地把握教学起点,为后面探索新知做好知识、技能、经验和心理上的准备。

  第二个环节:动手操作,引导自主探究

  第一层:教学例4。我分4步展开教学

  1、教师出示数字卡片13,让学生说说13是由( )个十和( )个一组成的。然后请学生迅速地在桌上摆出13根小棒,要让大家一眼就看出是13根。(学生摆,教师巡视。)

  2、看着自己摆的小棒图,要求一共有多少根小棒?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0+3=

  教师随即提问:10+3等于多少?为什么?(学生可能会用接着数或看小棒计算的方法)

  教师要引导学生回答:因为1个十和3个一组成13,所以10加3等于13。

  3、教师提问:谁能根据算式10+3=13写出另外一道加法算式?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3+10=13 提问:你是怎么想的?

  引导学生回答:因为10+3=13,3和10只是交换了位置,得数还是一样的。

  4、指导学生看小棒列出两道减法算式。

  教师板书:13—3 13—10=

  教师提问:怎样算呢?引导学生回答:因为13是由1个十和3一组成的,去掉3就剩下10,去掉10就剩下3。

  例4的一图四式虽然学生已经学过,但十加几及相应的减法是新知识,所以为了保证每一个学生都学会,在这里仍采用教师引导,通过摆小棒来加深对数的理解,让学生在了解数的组成的基础上进行口算。

  第二层:教学例5。

  1、出示11根小棒,再出示2跟小棒,一共有多少根小棒?该怎样列算式?用自己的小棒摆一摆,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2、在计数器上演示11+2=13的过程。强调2要加到个位上去,强调十位上的一表示一个十,个位上的一表示一个一。

  3、演示从13根小棒中去掉2根小棒,还剩多少根小棒?该怎样列算式?用自己的小棒摆一摆,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4、请学生上台演示13—2=11的过程。使学生理解算理。

  5、学习加法和减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并简单介绍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第三个环节:开展练习,实践应用

  1、完成课本78页中“做一做”的第一题。

  第一小题:看左图,指名让学生说出图意,再试着把左边的算式填写完整。(对有困难的学生适当地进行引导)

  第二小题:看右图,指名让学生说出图意,再仿照第一题写出四道算式。

  第2做一做的第二题

  第一小题:引导看左图:求一共有多少个糖果怎样列式?

  列式:13+3=

  第二小题:引导看右图:已知总体求部分,怎样列式?

  列式:17—5=

  3、出示“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的口算题,口答,并抽几道说说你是怎样算的,进一步巩固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

  这一环节的练习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则要求他们有序地写出所有算式,做到不重复,不遗漏,以培养他们的有序思考的能力,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各有所得,感受到成功的喜悦。练习的设计体现层次性和发展性。

  第四个环节:课堂小结,质疑问难引导学生回忆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让学生在交流中获取对数学的感受,体验到创造的快乐,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关于说课稿汇编8篇】相关文章:

1.关于说课稿汇编6篇

2.关于说课稿汇编5篇

3.关于说课稿汇编4篇

4.关于说课稿汇编9篇

5.关于说课稿汇编10篇

6.【精选】说课稿汇编8篇

7.生物说课稿汇编9篇

8.精选说课稿汇编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