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2)

时间:2021-08-31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地位及作用

  《小圣施威降大圣》这篇课文选自《西游记》。《西游记》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是我国古代长篇浪漫主义小说的高峰,开辟了神魔长篇章回小说的新门类。《美国大百科全书》认为这是“一部具有丰富内容和光辉思想的神话小说”,《法国大百科全书》说“全书的描写充满幽默和风趣,给读者以浓厚的兴趣。”书中将善良的嘲笑、辛辣的讽刺和严肃的批评巧妙结合的特点直接影响着讽刺小说的发展。这部名著也是新课标推荐给中学生的课外读物之一。学习这篇课文可以引导学生更全面、更深入地阅读这部名著,更充分地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这篇课文安排在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这个单元的课文,都是想象极为丰富的作品。作者以种种奇思妙想,描绘出一个个亦真亦幻的世界,令人赞叹,引人遐想。激活学生的想象力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而这篇课文又是这个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所以,激活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是这篇课文的主要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

  《西游记》的故事中我国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着得益于它离奇曲折的故事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形象,而本文中小圣与大圣的斗法,多次变化,正是情节曲折离奇的具体体现。孙悟空是“人、神、猴”的化身,它的机敏、坚毅及无畏精神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在“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我把“了解神话故事离奇曲折的特点”及对人物形象的理解作为本课的教学目标。

  要想透彻理解本文,必须读原著,把课内阅读延伸到课外阅读。这样就必须把速读这种读书方法教给学生。另外,《西游记》语言生动形象,诙谐幽默,所以在“过程与方法”方面,我把“速读”“品读精彩语言”作为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一般体现在教学目标中。《西游记》吸引人的原因之一就是“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所以把“掌握课文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作为教学重点之一。《西游记》虽然是神话,但也有其深刻的社会意义。正如《聊斋志异》一样,有对黑暗现实的批判,更有对人性真善美的褒扬。所以,把“感受孙悟空机敏、坚毅的品质和无畏的反抗精神,激发学生对孙悟空的喜爱之情”作为本课的又一重点。

  由于《西游记》是长篇古白话小说,其语言特征、遣词造句、方言运用等方面都与现代语法有较大差别。如“掣棒抽身就走”“走到那里不见了”等句子,“那”与“哪”、“帅”与“率”、“撺”与“蹿”等通假字,“樗樗”“花鸨”“躘锺”等生僻字,学生较难理解。所以,“体会本文的语言魅力”是本文的教学难点。

四、说教法

  1.默读法。在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默读,并有一定的速度,激发学生的阅读体验,准确把握人物形象,为培养学生的速读能力打好基础。

  2讨论法。就情节发展、传神笔法和课文结构、主题、人物形象等解读设疑。更要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合作探究、深入品读神话故事。

  3.探究拓展法。由于本文是长篇节选,与本文相关的情节很多,可以让学生在课外搜集整理。

五、说学法

  1.默读,带着问题、思考着读。

  2.课外阅读,自己动手搜集资料,丰富本文情节。

  3.自查工具书,解决生字、生词。

  4.合作探究。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合作探究,使学生学有所疑,学有所获。

六、说教学过程

  1.导语。

  由于同学们都熟悉孙悟空,可以直接导入。

  2.知识准备,检查预习。

  (1)生字、生词(结合工具书和课后注释)。

  (2)作者。

  (以上内容用多媒体显示)

  (3)题解。

  3.整体感知课文。

  问:本文有哪些情节?据此可以几部分?

  学生小组探究后交流,教师明确。

  全文可以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斗败被围。第二部分:二者斗法,多次变化。第三部分:再次被围。

  4.合作探究,研读课文。

  问:你喜欢本文的哪些情节?为什么?

  (要引导学生说出“情节”及“原因”,说“原因”要包括“人物形象、特点、语言特点等。)

  问:通过前面对情节的赏析,你喜欢本文的那个人物?为什么?

  (引导学生分析本文的人物形象:孙悟空、二郎神)

  问:本文人物形象鲜明,作者是运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的?

  (引导学生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生动、准确、形象、诙谐、幽默等。)

  5.拓展延伸。

  (1)请学生补充讲述与本文有关的情节,也可以是人物别号、人物之间的关系、人物的结果等,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2)谈学习本文后的感悟:主旨。

  6.课堂小结。

  7.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

  (2)课外阅读原著《西游记》。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云雀的心愿》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6单元的一篇科普童话故事。这个单元是以“环保”为主题,教育学生保护环境。课文故事情节生动,语言流畅,采用对话的形式,以形象化语言描述了小云雀与妈妈旅程中经过沙漠、大河上空以及最后回到森林后的所见、所闻、所感、所言,从而说明森林的重要性,揭示人类与自然、生命与自然的密切关系。课文中美好与毁灭、安居与灾难的强烈对比,能唤起学生在情感上的共鸣,进而激发学生保护森林、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说学生

  四年级的学生形象思维仍占主要地位。他们已经具备了初步的阅读能力,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学生有了前面《沙漠中的绿洲》这篇课文的积累,对本课所表达的森林对于环境的重要作用以及“保护环境、保护自然”这一主题比较容易领会和接受。同时,大部分学生对生存环境恶化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有所了解,但对其产生的灾难性后果缺乏更深刻的认识和切身感受,自然也不能产生心灵的震撼。另外,随着年龄的增大,学生对童话故事的兴趣有所减弱,但对新鲜事物仍有很强的好奇心,因而,创设情境,让学生直面美好事物被毁灭后的触目惊心的灾难场面,可以成为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点和阅读能力的提升点。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依据《课标》,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有感情的朗读中认识到砍伐森林的危害及森林的重要作用,并体会人类植树造林的美好心愿,增强环保意识。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新词;能围绕“森林真是太重要了”有条理地说写,并用上“可以…也可以…”的句型。

  3、能抓住关键词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4、能充分认识破坏森林给人类自身带来的危害,强化环保意识,产生植绿护绿的愿望。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本文内容是围绕“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这句话展开的,课文不论是写伐树毁林森林变沙漠,河水泛滥成灾,还是写森林是个大水库,是个巨大的空调器,都是为了突出森林的重要性。因此,我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为:了解森林的重要性。由于受到知识水平的限制,我把理解“乱砍滥伐”定位难点,同时也贯穿了全文。

五、说教学策略

  《云雀的心愿》这篇课文,其内容与情感都凝聚在“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这一句话上。“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就是这篇文章的教学点。围绕这个教学点可以进行这样的质疑:为什么说“森林实在太重要了”?因为它是“森林水库”,因为它是“空调器”,所以这篇文章教学的关键词是“森林水库”“空调器”。而回答这一问题的语段第10自然段和第13自然段便是这篇文章教学的典型语段。

  1、以读代讲法

  学生的感受是通过朗读来实现的,只有让学生通过充分地读,才能在读中感知,读中理解,读中感悟。本文是以小云雀和妈妈对话的形式展开故事情节的,语言生动有趣,适合朗读。在教学中,我把朗读训练贯穿始终,采用不同形式的读,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感悟课文内容。

  2、情境教学法

  阅读教学中创设情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感受、体验文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这样往往比教师单一的讲解更深刻,如同身临其境,加深其感受。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洪水泛滥的视频等

七、说教学环节

  (一)抓住“心愿”,揭示教学点

  开课时,我引导学生回顾课文教学的开始,我先让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说说云雀的心愿是什么?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沙漠→绿洲)紧接着,我通过“云雀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愿?”这一问题导入新课的.学习。这样的导入,不但能将新旧知识融会贯通,更能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提高学习自觉性,激发学习热情。

  (二)扣关键词语,领悟重点段

  “森林水库”“空调器”是本课的关键词,它们所在的段落即是文章的重点段。其中,对“森林水库”“空调器”的理解又是本课教学的难点。如何才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呢?这就要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优生的带动作用,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用集体的智慧解决重难点问题。通过这一环节,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在实践中得到培养和提高。此时,相机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说森林对环境保护的重要作用,鼓励学生用上“可以……也可以……”的句式。

  (三)读场景描写,敲出共振点

  森林是如此重要,因而它显得是那么美丽。鲁迅说:“把美毁灭给人看”,会让人彻骨地痛。当学生们还在为森林发挥的巨大作用赞叹不已时,一组黄沙漫天,洪水泛滥的动态画面会强烈地冲击他们的视听。(朗读:孩子们,以前这里也是一片茂密的森林,后来,由于人们乱砍滥伐,树木越来越少。土地失去了森林的保护,就慢慢地变成了贫瘠的沙漠,一阵阵狂风刮过,地上的黄沙漫天飞舞,迷得人睁不开眼。森林的消失,使得洪水泛滥成灾,浑黄的河水像脱缰的野马,咆哮着向下游冲去。有几处河堤被冲垮了,一些村庄淹没在了洪水之中。)由画面到文字,由感官到心灵,通过配图朗读,角色朗读,层层推进,让学生在心灵极剧震憾的同时,明白破坏森林的严重后果,思考灾难的根源,从而体会云雀妈妈的心痛,产生情感的共鸣。让沙漠重新变成绿洲,是小云雀的心愿,也是云雀妈妈的心愿,更是我们的心愿。最后,让孩子们有感情地朗读小云雀的话:“明年春天,我一定邀上小伙伴,到那片沙漠去种树,让沙漠重新变成绿洲。”

  (四)观万千生灵,拨出弦外音

  云雀的心愿,呼喊出自然中万千生灵共同的心声;云雀的心愿,拷问着人类作为万物灵长的责任与良心。语文学习的外延即是生活的外延,因此,在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我将学习引向广阔的生活,通过一组镜头,让学生聆听万千生灵的心愿。此时,我顺势提问:面对万千生灵的呼喊,你心中有什么样的愿望?在学生交流汇报之后,再次复现课文的重点段,请学生齐读。在教学的最后,结合旧知识,我以鼓动性的话语“走,让我们去植树”,引导学生齐读第一课的诗歌的最后一节,在学生形成饱满的情感体验、产生植绿护绿的主体愿望之后结束全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