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8-31

【必备】说课稿9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说课稿9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说课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植物与能量》是人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无处不在的能量》第二课内容。通过上一节课学生已经知道了人类和其他动物靠食物链获取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而食物的最终来源是植物。本课围绕着植物体内的能量从哪儿来,怎样来的,以及绿色植物在地球上生存的意义设计活动:

  活动1、通过观察、分析、认识植物体内的化学能是怎样通过光合作用由光能转化来。

  活动2、通过观看课件、阅读资料认识绿色植物在地球上存在的意义,使学生体会到人与自然的密切联系,懂得保护绿色植物的重要性。根据教材的内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绿色植物可以在阳光下制造淀粉和释放氧气,同时吸收二氧化碳。

  2、能描述光在植物体内转化成化学能的过程。

  3、归纳绿色植物在地球上生存的重要意义。

  过程与方法

  1、根据图描述光在植物体内转化成化学能的过程。

  2、观看课件,归纳总结光合作用的原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会到人与自然的密切联系,懂得保护绿色植物、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

  重点和难点:认识植物光合作用是在阳光下,吸收二氧化碳制造淀粉释放氧气的过程。

  三、教学策略

  本节课是植物能量的转换,对学生来说这是一个很抽象的过程,而且学生平时接触得也很少,为了让他们更好地理解能量转换过程以及光合作用的原理,我制作了课件《生活中的能量》,以动画的形式呈现能量转换过程和光合作用,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教学设计

  本节课的设计有以下四个环节。

  (一)问题引入,变抽象为直观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其中一个作用就是将抽象的内容变成直观、具体、生动形象的情景。课的开始,通过光合作用的发现这个动画,让学生了解到植物的能量,并引发学生思考植物的能量是怎样转化为小老鼠所需要的能量。

  (二)动画激趣,认识植物转化

  为了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光合作用原理,我展示了光合作用的动画,利用动画很形象地从三维展现出光合作用的原理:光合作用是植物利用叶绿素,在可见光的照射下,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淀粉,并释放出氧气的生化过程。在平时生活中,氧气、二氧化碳、淀粉(养料),对于学生来说都是抽象的概念。这个动画使抽象的概念直观地显示出来,适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利用课件,认识能量转化

  光合作用是一个能量转化的过程,光、叶绿体、水、二氧化碳,如何发生反应,转化出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如何将这个植物内部的反应再现在学生面前呢?信息技术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动画《生命的厨师》将叶绿体在光的作用下,把二氧化碳和氧气合成为有机物。并在最后总结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储存能量,同时再次验证了上节课,食物的最终来源是植物的理论。为学生的讨论与汇总提供了基础。

  (四)爱护植物,培养环保意识

  学生通过互动动画《老鼠憋死了》认识到绿色植物可以更新空气,任何动物都必须依靠绿色植物提供的氧气生存,人的衣、食、住、行离不开绿色植物。其次,绿色植物维持着大气成分的平衡,还可以调节气候、减少噪音和空气污染。让学生体会绿色植物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爱护绿色植物的意识。

  五、课后收获

  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手段,能把抽象的能量转化过程形象地呈现于学生,因为在课件中有了互动的环节,更能使学生感受得到不同环境下,能量转换的差异。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学到的不仅是一个概念,而且学生全身心投入。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到绿色植物在地球生存的意义,培养了学生保护环境的情感。

说课稿 篇2

  一、考点导航

  文言虚词是指那些词汇意义比较抽象,绝大部分不表示明确含义,却能组织实词完成句子的词类。相对文言实词来说,文言虚词的意义一般都不很实在,它在文中、句中往往侧重于语法功能。近几年来,对文言虚词的考查较为稳定,具体来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同一个虚词在不同语境中的用法和意义。

  例如“之”:①辍耕之垄上 之:作动词,去,往。

  ②怅恨久之 之:音节助词,无义。

  ③天下顺之 之:作代词,代“得道者”。

  ④何陋之有 之: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⑤悍吏之来吾乡 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2、多个虚词在不同语境中表示相同意义

  例如:依照例句,写三个表示“都、全”之意的词语。

  皆: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悉: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咸: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具:问所从来,具答之。

  并: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区别某个虚词古今义的细微差别。

  如: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表无条件连词。

  可以一战。可以:可以凭借。今义:一个词。

  其实味不同。其实:它的果实。今义:一个词。

  4、辨析文言虚词的用法功能。

  文言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如是代词要明确它所指代内容,副词要求指出它在句子中的作用,连词要求指出它在句中表示何种关系,助词要区别它属于结构助词还是语气助词等等。

二、复习方法

  1、掌握常用虚词“之、其、而、于、然、以、乃”等的一般用法。

  掌握虚词运用的规律,重视一词多义的现象是准备文言虚词应试的重中之重。只有掌握规律才能心中有数。在复习时,对某些虚词有哪几种用法,学习过哪些例句都应烂熟于心,因此要积累常见虚词的不同用法,同学们可以按照下面常用虚词的积累情况,在每种用法后再补充一个例句,以便记得更扎实,理解得更透彻。

  (1)乃

  ①连词,“于是,就”,如“妻乃引刀趋机而言曰”。(《乐羊子妻》)“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②副词,“才”,如“断其喉,尽其肉,乃去”。(《狼》)

  ③副词,“竟然”,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④动词,表判断,“是,就是”,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⑤代词,“你,你的”,如“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2)之

  ①代词,如《<论语>十则》中“学而时习之”代“学习的知识”;《桃花源记》中“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代“这”,“问所从来,具答之”代“他们(指源中人)”,“闻之,欣然规往”代“这件事”;《捕蛇者说》中“君将哀而生之乎?”代“我”。

  ②“之”,结构助词,用在主语、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变成句子或词组,充当了全句子的一个成分,不译,如“人之为学有难易乎?”(《为学》)

  ③音节助词,起补充音节作用,不译。如“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④动词,“至,往”,如“吾欲之南海”。(《为学》)

  ⑤副词,“这么”,如“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孙权劝学》)

  ⑥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如“何陋之有?”(《陋室铭》)

  (3)于

  ①介词,表处所,“在”,如“其一犬坐于前”。(《狼》)

  ②表对象,“对”,如“贫者语于富者曰”。(《为学》)

  ③表比较,“比”,如“贤于材人远矣”。(《伤仲永》)

  ④介词,“从”,如“受地于先王”。(《唐雎不辱使命》)

  ⑤介词,“由于”,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⑥介词,“给”,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也

  ①“也”,表疑问语气,“呢”,如“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论语》)

  ②“也”,语气助词,表陈述,不译,如“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辩日》)

  ③“也”,语气词,表肯定,不译,如“而日中时远也”。(《两小儿辩日》)

  ④语气助词,表判断,无义,如“菊,花之隐逸者也”。(《爱莲说》)

  (5)以

  ①介词,“把”,如“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②介词,因此,如“臣是以无请也”。(《扁鹊见蔡桓公》)

  ③目的连词,“来”,如“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④结果连词,“以致”,如“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⑤假设连词,“如果”,如“以啮人,无愈之者”。(《捕蛇者说》)

  ⑥介词,“根据,凭”,如“以我酌油知之”。(《卖油翁》)

  ⑦动词,“认为”,如“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远”。(《两小儿辩日》)

  ⑧介词,“按照”,如“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⑨通假字,“以”通“已”,如“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6)为

  ①表动作,相当于动词“做,作为”,如“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②表判断,相当于“是”,如“此不为近者大而远者小乎”。(《两小儿辩日》)

  ③有时与“何”等字连用表语气,如“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公输》)

  ④表示所向,相当于“对”,如“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⑤表原因,相当于“因为”,如“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

  ⑥特殊用法,与“谓”相同,如“宋所为无稚兔鲋者也”。(《公输》)

  ⑦与“所”连用,表被动,如“其印为余群从所得”。(《活板》)

  (7)乎

  ①语气助词,表反问,“吗”,如“不亦乐乎!”(《论语》)

  ②语气助词,表感叹,可译为“啊”,如“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孙权劝学》)

  ③语气助词,表疑问,可译为“吗”,如“达于汉阴,可乎?”(《愚公移山》)

  ④语气助词,表推测,如“兹若人之俦乎?”(《五柳先生传》)

  (8)而

  ①连词,表顺接,如“环而攻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②连词,表修饰,“可计日而待也”。(《出师表》)

  ③表顺接连词,如“而泻出于两峰间者”。(《醉翁亭记》)

  ④连词,表并列,如“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⑤表转折,如“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9)则

  ①连词“就”,如“学而不思则罔”。(《论语》)

  ②连词,“却”,如“及日中则如盘盂”。(《两小儿辩日》)

  ③连词,“那么”,如“然则何为使子”。(《晏子故事两篇》)

  (10)者

  ①代词,“……的人”,如“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

  ②语气助词,组成“……者……也”式,表判断,如“陈涉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③用在主语后面,表判断,如“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④用于词尾,“……的样子”,如“觉无异能者”。(《黔之驴》)

  ⑤表“……的原因”,如“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1)其

  ①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相当于“他”、“他们”、“他们的”、“那个”等意,有时还可以作“其中”讲。代二僧,如“其一贫”。(《为学》)代“两狼”,如“恐前后受其敌”。(《狼》)代“其中的”,如“其一犬坐于前”。(《狼》)指示代词,“那”,如“问其故”。(《两小儿辩日》)人称代词,“他们”,如“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代词,“这里”,如“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桃花源记》)代词,“他们的”,如“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桃花源记》)代词,“他的”,如“既出,得其船”。(《桃花源记》)代词,“他”,如“太守即遣人随其往”。(《桃花源记》)

  ②语气助词,“刚刚”,如“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捕蛇者说》)

  ③加强反诘语气,如“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④表示揣测,副词,加强反问,难道。如“其孰能讥之乎?”(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12)若

  ①代词,“你,你们,你们的”。如“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

  ②动词“如,像”,如“仿佛若有光”。(《桃花源记》)

  ③假设连词,“如果”,如“若止印二三本,未为简易”。(《活板》)

  (13)虽

  ①连词,“即使”,如“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②连词,“虽然”,与现代汉语不同,表示“虽然如此”,如“神龟虽寿”。(《龟虽寿》)

  (14)焉

  ①语气助词,表反问等语气,如“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②代词,“它”,如“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③疑问代词,“哪里”,如“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④兼词,相当于“于之”,“在那里”,如“惧有伏焉”。(《曹刿论战》)

  (15)然

  ①用于形容词词尾,表修饰,“……的样子”,如“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

  ②代词,“这样”,如“父利其然也”。(《伤仲永》)

  ③连词,“可是”,如“然往来视之”。(《黔之驴》)

  ④“对,正确”,如“吴广以为然”。(《陈涉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