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2)

时间:2021-08-31

说课稿 篇3

  各位评委大家好,我今天讲的题目是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节的内容“星期日的安排”。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68页的内容“星期日的安排”。

  教学地位:

  本节主要教学分数加减混合运算,这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同分母和异分母分数加、减以及认识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基础上教学的。本节知识既是分数加、减运算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以后进一步学习分数乘、除法以及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重要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了解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

  (2)使学生能正确地进行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2.过程与方法 探索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与热情。

  教学重点:

  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混合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能正确计算分数加减法的混合运算,理解分数中的剩余问题。

  教学学情:

  本节课是分数加减法的第三课时,因为前面学习了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以及应用异分母加减的知识,因此,大多数学生对这一类型的加减法已经有了一定的计算能力和计算方法,基于此,在教学中应将加减运算的学习和解决问题结合起来,在加强学生的计算能力的同时,更侧重了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训练,也就是让学生在经历探索运算方法的过程中,体验算法多样化。

  设计理念:

  1、注重新课程理念的体现,主动让学生参与。

  2、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并且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收获。

  3、数学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己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

  教法学法:

  根据教材呈现的内容,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1、出示情境图,鼓励学生分析情境中的数学信息和数量关系,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然后了解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什么样的条件,进而列出算式。

  2、讨论具体的计算方法。教材中呈现了两种计算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主进行计算,再组织讨论和交流算法之间的联系,明白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

  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学会运用直观的教学手段理解掌握新知识,学会有顺序的观察题、认真审题、分析数量关系、正确计算、概括总结、检查的学习习惯。

  整个教学过程,基本上是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主动探究——解决问题”为基本模式展开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双休日你们都在干什么?你想知道大家都在干什么吗?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活动情境。课一开始,教师通过本班学生“星期日安排”情景,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他们强烈的学习兴趣,为新知的学习作好铺垫。

  二、提供探索机会,经历学习过程

  1、活动一:学生独立感知问题情景,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

  学生观察(“星期日的安排”情景图)师:你观察到了什么?通过引导学生得出一个具体的“星期日的安排”,通过星期日三种形式的安排,引出了问题。然后围绕提出的“留在家中的同学占全班同学的几分之几?”展开讨论和交流,使问题得到解决,这样既让学生经历了一个探索性的学习过程,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2、活动二:引导参与,探究怎样列出算式

  师:同学们,如果要计算留在家中的同学占全班同学的几分之几,怎么列算式呢?现在就来试一试怎样列出算式。

  全班交流。教师适时提醒把全班学生看作整体“1”,并作为总数进入运算。围绕总数“1”的问题进行交流,教师归纳小结,明确算式的算理。

  给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机会。本题涉及的是分数中的剩余问题,其理解比整数要困难得多,首先把教学重点放在算式的讨论与交流上。分数问题中,单位“1” 的确定是非常关键的知识点,也是课堂教学中应重点确定的问题,因此,适时为学生提醒单位“1”是本节课突破难点的关键点。

  3、活动三:自主探索,具体的运算过程

  师:现在,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爱好,任意选择一道算式,试一试如何计算。

  (1)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

  (2)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交流。

  师:谁来汇报自己探索的过程?

  学生通过计算、比较、讨论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进一步掌握计算方法。这样让学生从多种角度去学习计算方法,知道了分数加减混合运算联系和区别,在轻松活泼的课堂学习过程中对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有利于学生们理解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

  三、实践运用,内化新知

  1、计算(出示2道算式,先由学生独立计算,个别学生板演,然后全班交流,在交流时要注意运算顺序)

  2、解决实际问题(出示练一练第70页的第4题)

  四、总结

  师:今天大家都学会了那些数学知识?

  学会总结学习所得,是数学课的一项必要的技能训练项目,此处要有意识将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基本方法归纳出来,即:1、同级运算,从左到右依次计算;2、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3、一个数减去两个数,等于减去这两个数的和;4、异分母分数相加减,先通分再加减。

说课稿 篇4

  本节课我的教学设想是:用科学课程规范的新理念指导课堂教学。因为科学课以培养小同学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议让同学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来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以发展他们对科学实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战略,并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所以这一课要使同学认识热传导的特点,了解不同的物体热传导能力不同,必需由同学自身去探究,亲自动手实验,从而进行观察,自身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实践操作中获得知识。

  在《科学课程规范》理念的指导下,根据本课的知识结构和科学研究过程的一般规律,并结合小同学的实际情况,我制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通过实验操作活动,使同学认识热传导现象,了解不同的物体热传导能力不同,学会区分热的良导体和热的不良导体。

  2.能力目标:通过实验的设计、操作和研讨等活动,初步培养同学根据科学程序进行探究的能力和利用热传导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设疑、探究、研讨、运用等活动,激发同学探索热传导现象的兴趣,培养同学仔细观察、积极探究、求实创新的科学品质。

  本课是本册教材中“热”教学单元的第一课,重点指导同学认识热传导现象。同学学习后,可以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其他热的知识打下基础。因此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同学认识热传导的特点和了解不同的物体热传导能力不同。因为“热”沿着物体传送时,只能凭皮肤的触觉感知,不能靠视觉观察,给同学的学习造成一定的困难,所以实验只有做胜利了,才干使同学认识热传导的特征。因此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难点是:热传导实验的设计与控制。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联系小同学对实验操作很感兴趣的实际情况,在本课教学中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为“实验法”。同学能看得见、摸得着,在实验过程中得到直观、生动的感性认识,有利于同学学习本课教学重、难点;有利于培养同学的学习主动性、能动性;有利于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提高实验探究能力。同时在采用“实验法”的基础上,还运用“观察法”、“讨论法”、“谈话法”等教学方法。

  为顺利完成本课制订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抓重点,破难点,在《科学课程规范》理念的指导下,在课堂教学中我着重教给同学“提出问题→猜测→实验证明→得出结论→应用”的科学探究的学习方法。同时还以观察、提问、记录、讨论、小组实验等活动为载体,开展同学自主性探究式学习,以培养同学的自学能力和协作学习能力。

  根据本课制定的知识与技能目标,遵循科学研究过程的一般规律,联系小同学的生活实际,本着优化课堂结构的思想,我为本课说课稿了以下三个环节:。具体论述如下:

  (一)以问题开始,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良好的开端是胜利的一半,一堂课有好的开头,是上好这一堂课的关键。针对小同学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的特点,上课一开始,我首先利用生活中的热传导现象进行导入。先请同学猜测用手触摸不锈钢杯时有什么感觉,接着启发同学对猜测进行验证,从而引出了杯壁和杯盖的热是从哪里来的问题,将同学的注意力集中在这一节课所要研究的问题上,自然而然的进入愉快主动的学习情境,强化了有意注意,激发了同学的求知欲望、探索兴趣。通过教学导入,明确了实验目的,确定了研究活动的方向。这时教师因势利导地指导同学开始这一课的学习。

  (二)以活动展开,解决问题、获得新知。

  这是本课教学的中心环节,也是突破重难点的重要环节。这是因为新的科学课堂要求教师必需树立以“活动”为载体的基本理念,以“活动”为载体是指课堂教学要以活动为主,以同学的亲身实践、亲身体会为主线,通过活动组织课堂教学。其次,人们对知识的理解是通过思维活动实现的,而思维只有在丰富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才干进行,只有对感性资料综合、笼统、概括,才干揭示事物的实质特征和规律。所以这局部就是通过指导同学从观察入手,亲自实验操作,经过分析考虑,了解客观实际,使同学获得生动、具体的感性认识,并逐步形成理性认识。为抓重点,破难点,面向全体同学,这一局部布置了两个实验。将演示实验与同学实验相结合,通过做实验教给同学用分析推理的方法认识事物。

  第一步:指导同学认识热能以传导的方式传送。

  这个实验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我主要采用引导同学定向探究的学习方式突破该难点。首先,教师请同学们猜测:假如将一根铝丝固定在方座支架上,再将三根火柴抹少许凡士林,并依次粘在铝丝上,接着用酒精灯加热铝丝的一端,那么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待同学猜测后,需要实验来验证时,教师提醒同学操作注意事项,并请同学演示实验。最后通过讨论汇报,同学发现:热可以沿着物体传送,并且是从温度较高的局部传到温度较低的局部,在此基础上告诉同学这种传送热的方式称为热传导。接着,教师引导同学回答开始提出的问题:杯壁和杯盖的热是从哪里来的?

  第二步:指导同学认识各种物体传导热的能力不同。

  在这个实验中,教师引导同学开展自主性探究式学习。首先,老师请同学们猜测各种物体传导热的能力相同吗?接着请同学利用桌上的实验资料制定各自的实验计划,并进行汇总,这样进一步培养了同学设计实验的能力,激发了同学的研究兴趣。待同学选出一种简便的实验方法后,教师出示实验报告单,并放手请同学用现有的资料充沛实验,大胆操作,目的是引导同学自身探索、自身获取知识从而享受胜利的喜悦。最后,通过讨论汇报同学得出结论:各种物体传导热的能力是不同的。

  在整个研究活动中,同学在学习中提出的问题,在教师和时引导下,同学自身探索实践中得到了解决,从而形成了正确的认识。教师始终作为同学学习的伙伴和合作者,亲身介入同学的科学探究活动,并对同学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的突发情况和时修改调整,有效地推动同学的科学探究活动。这样既体现了同学是科学探究的主体,教师是科学探究的主导,又使同学通过科学探究的活动,体验到了学习科学的乐趣,增加了科学探究的能力,同时形成尊重科学知识、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三)以发现结束,联系实际、深化认识。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首先启发同学说说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地方应用了热传导的性能。接着再联系教学开始时所观察的不锈钢杯传热的事实,尝试让同学运用所学的知识对不锈钢杯进行改进。最后,对同学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为了巩固和扩展同学的知识,提高同学的兴趣,在本课最后几分钟还布置了一道考虑题。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巩固所学知识,强化已有概念,同时培养同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

  以上就是我为本课说课稿的三个环节。

  通过上面的教学活动,同学充沛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在教师引导下,经历了“提出问题→猜测→实验证呀→得出结论→应用”的科学探究程序,顺利地完成本课教学内容,使自身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在以上教学过程的设计中,我还注重引进课堂教学中的评价机制,灵活运用教师观察、与同学谈话、填写实验报告单等多种方法,通过同学的自评和互评,了解同学实际的学习和发展状况,并运用语言和体态和时给予适当的鼓励性、指导性评价,促进同学的学习和发展,做同学科学探究活动的激励者。

  为集中同学注意力,突出教学重点,本课我设计的是图文式板书。图增强了直观性,文一目了然地展现出教学的主要内容,整个板书简洁明了,能加深印象,巩固知识,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