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说课稿(2)

时间:2021-08-31

《风筝》说课稿2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S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26课<<理想的风筝>>。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以一个学生的语气,描写了一位残疾教师的形象。文中的刘老师乐观开朗,爱学生,爱工作,对生活充满了强烈的爱与执着的追求。

  编者选编这篇课文,意在让学生体会、学习刘老师对人生积极乐观的态度和顽强执着的精神。

  为能很好地落实上述编者意图,针对讲读课文的特点,确定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如下:

二、说教学目标:

  (一)情感目标

  从刘老师的言行中收到熏陶与教育。

  学习刘老师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能力目标:

  学习本文从不同方面选取典型事例写人的方法。

  (三)认知目标: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主要内容。

三、说重点与难点:

  了解课文通过哪些方面的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境界是本课教

  学之重点,而理解课题“理想的风筝”则是教学之难点。

四、说教法与学法:

  (一)教法:

  1.根据阅读提示,引导学生整体感知。

  2.抓住人物的言行,体会其精神境界,抓住文中议论与抒情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学法:

  合作交流,读写结合。

五、说教学准备:

  1. 课件。

  2. 课前让学生熟读课文。

六、说教学过程:

  本文教学分两课时。

  第一课时学习生字词,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结构。学习课文第4—6自然段,了解刘老师上课的情景。

  第二课时学习课文第7—12自然段,体会刘老师对生活的热爱与顽强执着的精神,以及作者对刘老师的情感。了解文章的写作方法,揭示课题含义。

  (一)复习旧课,谈话导入

  1.作者回忆了刘老师上课的情景,分别是通过哪几个典型事例来描述?

  2.从这些典型事例中,你认识了一位怎样的刘老师?

  (二)继续学文,了解放风筝的情景

  默读第9自然段,想:作者主要回忆了那两个情景? 把打动你的情景读读,想想这情景为什么打动你。

  (三)议论抒情,体会“我”情感

  1.自由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说说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结合全文想:这理想的风筝是什么?

  (用自己的言行去教育感染我们,要向他那样对失业、生活有追求)。

  3、为我们放飞一架架理想的风筝的刘老师又是怎样一个人? (身残志坚、乐观向上、热爱工作、热爱生活)。

  (四)小结

  1.讨论:在这篇课文中,作者是如何表现刘老师的精神境界以及表达自己对刘老师的情感?

  (1)通过几件典型事例,描写了刘老师上课和放风筝时的情景,通过细致刻画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及作者的感受,来表现人物,表达情感。

  (2)文章开头借春天那万物复苏、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景象,来衬托刘老师乐观向上,充满朝气与爱心的精神境界。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1---3自然段。

  2.春天是美好的,他战胜了严寒,焕发着生机与活力。刘老师恰似春天,他顽强而乐观地抗争命运,挑战困难,怀着对工作,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谱写着动人的生命乐章。他的腿虽然不能奔跑,但他的心却一直在飞翔。

  (三)议论抒情,体会“我”情感

  1.自由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说说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结合全文想:这理想的风筝是什么?

  (用自己的言行去教育感染我们,要向他那样对失业、生活有追求)。

  3.为我们放飞一架架理想的风筝的刘老师又是怎样一个人?

  (身残志坚、乐观向上、热爱工作、热爱生活)。

  (四)小结

  1.讨论:在这篇课文中,作者是如何表现刘老师的精神境界以及表达自己对刘老师的情感?

  (1)通过几件典型事例,描写了刘老师上课和放风筝时的情景,通过细致刻画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及作者的感受,来表现人物,表达情感。

  (2)文章开头借春天那万物复苏、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景象,来衬托刘老师乐观向上,充满朝气与爱心的精神境界。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1---3自然段。

  2.春天是美好的,他战胜了严寒,焕发着生机与活力。刘老师恰似春天,他顽强而乐观地抗争命运,挑战困难,怀着对工作,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谱写着动人的生命乐章。他的腿虽然不能奔跑,但他的心却一直在飞翔。

  (五)作业

七、说作业安排:

  写一个春天的片段,要求最少用上两种修辞手法。

《风筝》说课稿3

  一、说教材

  1、 教材分析

  叙事性散文,是第一单元,第一篇鲁迅文章。既表现手足亲情又意蕴丰富,有助于提高学生情感体验,培养探究性阅读能力。文章讲述了“我”因为看到风筝,引起对儿时虐杀自己小兄弟的风筝梦的回忆和深深的自责,展现了兄弟间浓浓的手足亲情。

  2、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具有初步整体感知和理解能力;但获取知识的方式多以图片、声音等具体形象为主,较少接触意蕴深厚的文章,对抽象的文字有陌生和排斥心理;字面理解文意,泛泛感知思想情感;难以抓住要点来准确体会、理解文章思想感情。

  3、教学重难点

  重点:整体感知全文,理解文中“精神虐杀” 指什么;

  难点:体会、理解作者悲哀之情和全文浓浓的手足亲情。

  4、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品读叙事中的描写语句,积累词汇。

  能力目标——学习迅速抓住文章要点的方法,通过讨论赏析,理解“精伸虐杀”实质。

  情感目标——感受文中浓浓的手足亲情,学习作者严于自省的高尚品德。

二、说教法

  1、理论依据:

  《教学大纲》和《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学习要“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能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情感”,“重点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 “沟通课堂内外”“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以问题带动阅读学习”。

  2、教学方法:

  实践法:亲身体验体会到文章意图。

  提问法:本课教学主要方法,通过连环问题促使学生阅读文本,理解主题。

  诵读法:通过各种朗读方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勾画法:通过重要句词来落实重点,理解文意

  讨论法:培养合作精神及主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

  3、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示范朗读,风筝图片,学生放风筝录像,计算机技术支持

三、说学法

  依据以上学生学习状况和教学安排,指导学生上网收集资料,通过实践参与培养学生自学和动手整理资料的能力;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启发、讨论、探究来赏析、理解叙事散文。问题法,提示法穿插使用。让学生学过本文,不仅理解了作者的情感,还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逐渐形成主动阅读文字、理解文意的兴趣。

四、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配乐展图,引出课文)

  上网收集作者资料

  (二)整体感知 听读课文,疏通生字积累词汇

  快速阅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全文围绕风筝回忆了什么事?你有何感受?)

  (三)品读赏析 “我”对小兄弟的“精神虐杀”指哪件事?具体说说。(诵读,表演)

  (四)讨论探究 “我”当时为什么要那么做?现在的心情是怎样?划出关键词。(引导,讨论)

  (五)拓展实践 展示古诗《村居》,进一步体会放风筝的乐趣。

  播放学生放风筝录像,写一段放风筝的感受。

五、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不仅起着举纲张目的作用,还有画龙点睛之功效。我的板书是一只展翅飞翔状的风筝,上面印着大大的精神虐杀,一方面是我不许小弟放风筝,一方面是小兄弟对风筝的痴迷,而这其中又承载着浓浓的手足亲情。板书简洁明了,形象地体现了全文的主要内容和教学重点。

六、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是我上学期参加市“多媒体与信息技术整合”比赛时的参赛课文。在上课时,我把语文从单一枯燥的文字解说种释放出来,扩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了学生语文实践机会,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使学生愿意主动去阅读文本,动笔记录下自己的感受,因而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文段有很多写得非常优美。这是能获得二等奖的原因。

  而之所以没拿到一等奖,最主要还是对使用新教法比如“网上搜索”“论坛上发表文段”没能作充分的课堂预计,导致课堂有些暂时性的混乱。而且对教案不够烂熟于心,提问有时不够有针对性,被外界干扰后显得不够流畅。因此,充分备好每一课,做到备教材,备学生,熟悉教案时我今后在教学中要更努力的方向和重点。